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8.05

摘 要:高质量的本科教学是“双一流”建设的深切要求和重要基础。通过对江苏省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695份教师问卷和5 826份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对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较好,但在教师、学生、管理和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提升“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和教学奖励机制;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并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合理增加课程难度;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核心任务、重要内涵、基本特征和重要基础,必须重视高质量教学。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在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全国150所高校联合发出《成都宣言》,表示“必须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基固本”。深入推进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努力实现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学卓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自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双一流”建设问题就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名单出炉后,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学者指出“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要义是以学科为基础和以学校为基本建设单位;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最终目标是探索高等教育的中国发展模式,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建设标准上,有学者建议“双一流”建设道路要遵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路。在发展策略上,有学者认为“双一流”建设要突破体制、管理和技术三方面的障碍。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文献较为丰富,但大多关注的是内涵、标准、路径与策略等宏观问题,对微观的教学问题探讨较少。在不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问题研究文献中,或侧重于对其应然状态做思辨性探讨,如从教学论的学科立场出发,从教学的理念、方法、模式、管理和评价五个向度构建“双一流”建设政策背景下教学革新的应然样态与未来走向;或偏重于对经验性做法的描述,如借鉴日本“世界超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经验,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做出探讨。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问题做实证研究的还比较少见。教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其质量状况如何?当前还有哪些制约因素?今后该如何提升?尚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学质量现状和关键制约因素,并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为今后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

“教学质量是教学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本研究主要考察“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学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更多是考察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根据顾客满意度理论的基本思想,“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在使用某种产品或享受某项服务以后,形成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态度”,“不能被直接观测,需要用多重指标的方法来测量”,顾客满意度受顾客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教学服务的实施者和直接接受者,分别是高校的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都是感知高校教学服务质量高低的主体。但满意度是一种相对主观的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师生对“教学质量”会有不同的定义和标准,从而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选取和它们之间关系的确定都各有不同。为准确理解“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的内在规定性,本研究将教学质量整合在以下相互关联的分析逻辑中:师生首先要有明晰的教学质量观,即清楚什么最能体现教学质量,然后才能去感知质量,对教学质量做整体评价。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办学指导思想、生源质量、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质量、教学计划及实施过程质量、教学管理质量和学府氛围等。但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可感知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本研究只选择教师、学生、管理和条件4个最核心的关键因素。对每一类影响因素,本研究均秉持先分析被调查者对其影响程度的认知,再分析被调查者所感受到的对该因素的满意程度。在借鉴顾客满意度理论基本思想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见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问卷和样本

本研究数据来自笔者对江苏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13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师生所做的问卷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问卷初稿先后征求了南京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十多位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和高等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并在相关高校进行试测,加以完善后最终确定。本次调查采用匿名网络问卷填报的形式开展。在剔除无效问卷后,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教师问卷695份,有效学生问卷5826份,具体样本分布特征见表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实证分析

(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1. “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分析。对教学质量的认识是评价教学质量状况的起点。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均设计有“您认为下列各项在多大程度上体现(或反映、代表)了教学质量?”一题,要求被调查者按照“很能体现”“较能体现”“有点能体现”和“不能体现”4个等级分别对11个选项做评价,分别赋值为4、3、2、1,采用加总求平均数的方式来计分求得“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对教学质量的认识情况,项目的评分越高表示其越能体现教学质量。

由表2可知,在11个选项中,“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师生均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校友在招聘人才和学生报考大学时对母校的推荐度”两个选项最能体现教学质量。该结论符合当前高校办人民满意大学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发展战略。用人单位和校友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顾客,前者通过接受高校毕业生间接感知高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检验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成功;后者是高校教育教学服务的直接接受者,是感知高等教育教学服务质量高低的主体。但除了这两个选项之外,在最能体现教学质量的前5个选项上,“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的评价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教师列入前5位的选项还包括“毕业设计”“考试成绩”和“职业技能竞赛获奖”,这些选项均与学生的学习成果相关;而学生列入前5位的选项还包括“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这些选项都与就业相关。即“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师生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错位,教师认为高质量的教学还应体现在学生学的效果上,而学生则把高质量的教学还落脚在高质量的就业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质量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基于各自的立场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的理解实属正常。大学是个学术组织,“大学教师通常把他们的责任严格限制在学术领域”,立足教书育人本质,用优质的教学服务实现自身价值,认为高质量的教学应体现在学生学的效果上。而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期望通过教学来提升自身的知识、素质、能力以及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他们对教学质量的最终诉求是能高质量地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对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分析。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中均要求被调查者对本专业教学质量按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五个等级做总体评价,分别赋值为5、4、3、2、1。统计结果显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均值分别是4.04和4.00,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二者无明显差异。(见表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卷和学生卷中均设有“请判断下列各项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满意度评价。”一题,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故其需要回答的选项有所差异,但对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认识均是按“很大影响”“较大影响”“一般”“较小影响”和“没有影响”五个等级测量,对各影响因素的满意度评价均是按“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五个等级测量,二者均采用加总求平均数的方式求得。“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对教学质量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认识及满意度评价分析如下。

1. 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的教师因素分析。对比表4中的数据可知,“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实践能力”“教师待遇”“教师参加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认为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但实际满意度评价不高的项目。表5数据显示,“教学方法”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认为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但实际满意度评价不高的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生在关键教师因素上的感知差异,多是由于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导致的。教师不仅关注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组织和引导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以及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关注其作为社会人,应得到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对象,最关注的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如教师的教学方法。调查问卷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对开放性问题“您对本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有何建议”的作答,也印证了上述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有不少教师建议要“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待遇”“增加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多赴企业一线实践学习”“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等;学生则建议“能尝试用多种方式教学”等。

2. 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的学生因素分析。表6数据显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风”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认为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但实际满意度评价不高的项目。表7数据可知,“学生课业负担的合理性”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认为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但实际满意度评价不高的项目。“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都评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但实际满意度评价不高的项目,这是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其课堂参与度对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及其实际参与状况,师生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教师更关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整体的学风不同,学生则更看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合理性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正如对开放性问题的作答,很多教师都建议“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学生则建议“提高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希望老师能够在每节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和任务”“希望能调整教学进度,减轻作业负担”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因素分析。表8数据显示,“教学奖励机制”“学校评聘教师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认为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但实际满意度评价不高的项目。表9数据可知,“学生的就业前景”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认为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但实际满意度评价不高的项目。教师评价“教学奖励机制”“学校评聘教师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很重要但实际满意度较低,前者可能与当前高校评价机制“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有关,在这种“唯课题、唯论文、唯项目”的考评制度下,教学奖励机制形同虚设;而后者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部分高校教师评聘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教师职务评聘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与应用型高校高度重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同,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更注重学科自身的建设,而较少关注与社会发展的契合问题,再加上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干预多从大四开始,因而导致学生评价“学生的就业前景”重要但实际满意度却较低。师生在对开放性问题的作答中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如教师建议“加强教学激励机制的落实,让一线教师真正地热爱教学、投入教学”“改变职称评聘过于要求科研的现状,为一心从事教学的教师设立有效的晋升渠道”等;学生建议“希望学到更多在求职和就业中能用得上的东西”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的条件因素分析。由表10和表11数据可知,“实习机会”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都认为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但实际满意度评价不高的项目,这与当前我国缺乏健全的实习机制有关,企业不愿招实习生,而高校提供的实习机会又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此外,表10数据显示,教师还评价“实训、实验条件”“班级规模(能否小班教学)”是制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条件因素,前者是因为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在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验实训条件与企业的技术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后者是因为当前很多高校的生师比降不下来,小班化教学难以实现。在对开放性问题的作答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也都认为实践教学环节需进一步加强,如教师建议“要加强实验实践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实践条件”“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等;学生则建议“多安排实习”“多和企业合作,有走进生产一线的机会”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研究建议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以促进学习为根本目的来进行教学管理,是西方高校办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一是要深入推进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变重“教”为促“学”,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树立以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全面发展、个性彰显为重点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全面开展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要勇于革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积极引入探究式、问题解决式、主题和任务驱动式、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新兴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新。三是积极实施基于学生增值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高校教学工作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发展”“教学质量实际上是一个过程量,是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增量”“学生的发展是判断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基于学生增值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一套全面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的评价系统,它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过程及其结果等各环节,尤其关注的是过程的增量,重点是把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增值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和教学奖励机制

破解制约“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教师因素方面的难题,一是要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计划,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师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建设,通过“名师工作坊”“新教师研习营”、教学沙龙等方式,激励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和交流,逐步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待遇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加快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住房保障建设和管理,有效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可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和教学奖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教学激励机制建设,在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派出进修、评优奖励等环节突出教学业绩,增加教学质量所占份额,激励教学优秀教师“以教为乐”“以教为业”,增强其从事教育事业的成就感。

(三)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并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合理增加课程难度

课程质量是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首要因素。提高“双一流”建设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一是要根据市场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准则,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动态调整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掌握和学习到本行业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和严格执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时和学分。实施“第二课程”,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满足人性化学习的需要,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的比例,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三是要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对大学生合理“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开展深层认知活动。构建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四)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调查发现,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已成为困扰“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难题。在对江苏省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也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经常参与“课外实践性活动”的仅为41.31%,低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44.01%。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是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性质和自身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使行业企业成为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受益主体,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二是要提升校企合作创新实践中心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学生直接到企业单位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积极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参与课堂的课程设计和实验项目的建设,到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加以指导,把企业的真实情景和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课程、项目和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可雇用性。三是要开展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将其制度化并落实到学校、院系级教学计划、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等层面,明确基层教学单位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职责。

作者:

刘自团,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后,陕西西安 710049;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南京 210013

彭华安,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南京 210013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8期第23-29页

投稿平台:http://editor.cahe.edu.cn/

网址:http://www.hi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