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电视剧以及电视剧创作,也承担了更为特殊的任务。这一点,在第二十六届上海电视节的最后一个白玉兰电视论坛“守正为本,创新为王——电视剧创作的精品化之道”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初延续至今的新冠疫情促生了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与此同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脱贫攻坚”主题剧也成为2020年电视荧幕上的常客。

因此,抗疫剧与扶贫剧,在这一关于“电视剧精品”的论坛上,也成为了重点话题。

两个半小时的论坛囊括了三个部分。前两部分由著名编剧王丽萍主持,《在一起》的部分主创,以及4部扶贫剧的幕后人员,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分享创作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丽萍

最后一部分则由影视独舌创始人李星文主持。新丽传媒董事长曹华益、柠萌影业董事长苏晓、湖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彭国元、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分别代表制作公司与播出平台,对影视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展开讨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进行简短致辞。他以“种地”比喻电视剧创作的流程,选材好比播种,政府监管好比田间管理,最终的目标一致,都是做出一顿丰富的“文化大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长力

他也再次强调电视剧创作要“真些”和“短些”。从自己创作纪录片的经验出发,高长力表示,电视剧如果能做到如同纪录片一样的“真”,就能更加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真”和“短”也同样成为了论坛讨论的两个关键字。

创作者要“下得去”,作品才能“上得来”

三月份开始筹备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于今日首次发布10分钟大片花。

论坛上,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表示,这套由10个故事组成的时代报告剧,代表着电视人面对特殊时期的责任感,以及对“电视剧能做什么”的思考和回答。

正如《同行》篇导演滕华涛所说,《在一起》可以看作是电视剧工作者交给全国人民的一份作业。

《同行》篇由两位女编剧高璇与任宝茹操刀。在疫情期间,她们关注到了外卖员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接到创作邀约之后,两位编剧很快地便决定了以外卖员为主体进行写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王丽萍、陈雨人、高璇、任宝茹、滕华涛、汪俊

剧本创作基于大量新闻和采访,创作过程不到一个月。但任宝茹表示,自己很有信心,这会是创作者和观众能找到最多共情点的一部戏。

而在《方舱》篇导演汪俊看来,《在一起》并不是一部应景之作,而是在通过影像,为当下这个时代塑造英雄。因此,拍摄途中,从道具到动作,都追求严谨专业,不能有任何破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滕华涛、汪俊

如果说《在一起》展现的是过去半年间,全国观众每天都在关注的社会现实,那么农村题材的扶贫剧,展现的则是大多数城市观众并不了解的乡土风情与扶贫工作。

来到现场的4位制片人,在讲述农村故事时,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角度。《温暖的味道》的制片人靖雷介绍,这是一部由美食背景的扶贫故事,更像一部“田园剧”。

《绿水青山带笑颜》则从青年人视角出发,选择一条“网红公路”作为拍摄地。制片人尹香今表示,除了展现扶贫故事,自己也更想将农村的风光展现出来。

在B站播出的《花繁叶茂》制片人刘小锋也表示,在剧情播出期间,自己会更关注年轻观众的反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王丽萍、白永成、靖雷、刘小锋、尹香今

《一个也不能少》的导演白永成形容自己的团队是“趴在下面”拍戏,并尤其注重在采风中当地农民给予的反馈。“创作者把脚放下来,作品才能脚踏实地。”白永成道。

“生存”是个大问题,

短剧将成五年内增长重点

无论对于影视制作公司,还是播出平台来说,现状都并不乐观。疫情一方面增加了观众的居家时间,改变了观看习惯;另一方面却也使得大量剧组不得不就地隔离,延期生产,导致内容供给量大幅下降。此外,疫情对其他行业的打击,也影响着影视行业的未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李星文、曹华益、彭国元、苏晓、王晓晖

曹华益表示,新丽近日杀青的剧集《青簪行》就因为剧组在隔离期停摆数月,造成了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延迟开机的《流金岁月》《叛逆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然而,疫情导致演员的商务活动减少,却也是有利于电视剧创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华益

彭国元同样指出疫情影响的两面性。虽然导致产量降低,影视公司倒闭,在某种程度上,却也可以视作是行业的一次优胜劣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国元

苏晓则看到了疫情对于行业更深层的影响,经济下行对平台广告的冲击,也许会改变平台的商业模式,加速付费观看的推进。对于制作公司来说,更是需要“脚踏实地”的时候,“控制成本是必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晓

在王晓晖看来,疫情为影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能推动行业持续增长的新政策、新技术,以及来自本行业以外的资金都相当缺乏,“生存成了眼下的大问题。”

就以爱奇艺来说,剧集的生产,在7月份之前,只完成了全年计划的18%。虽然观众收看时长增加,但平台的广告营收却在明显下降。

“播出平台没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很难维持行业的良性发展。”王晓晖表示。对于眼下的影视行业来说,减量提质或许是最好的应对之策。“如果一季度有一个大‘爆款’,市场上的话题都和收入就都能有明显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晓晖

面对“危机”,平台和制作公司在购片、选片上都显得更加严谨。

新丽以“研究”为主,研究政策、研究网络舆情、研究平台采购需要,同时也研究公司内部的“创作资源”,与公司内部的导演、制片人、演员协商创作计划。

柠萌则更注重对社会问题、人性关系的洞察,并不断地通过创作进行价值选择与表达。“创新”和“品质”成为其选材的关键。“好剧,‘爆款’都不可能是跟风来的。”苏晓表示,“一间影视公司想要长期发展,也更需要在剧集制作的细节上进行不断地打磨。”

两个平台在购剧上也更注重性价比。彭国元表示,湖南卫视七点档与十点档两个时段的广告收入有所下降,这是卫视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时效性、艺术性、观赏性,以及与卫视主体观众的契合度也格外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核心上有所创新、合作伙伴靠谱、有多样性、高性价比成为爱奇艺购剧的四点标准。据王晓晖透露,爱奇艺如今单集剧收入的中位数在两百万人民币以下,有一半的剧,只要单集成本高于两百万,就可能会为平台带来亏损。因此,平台目前也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

“电视剧不需要炫技,扎扎实实做好故事就行。”王晓晖表示。

减少集数,同样不失为控制成本的其中一个方法。在政策倡导下,多部短剧在去年投入创作,上半年视频网站播出的几部12集短剧,也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与可观的播放量。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短剧是一种能迅速抓住观众的体裁。总结爱奇艺几部短剧的表现,王晓晖表示,相对于长剧,短剧的正片在站内的播放量更大,而现实主义的创作运用到短剧这种体裁上,也能让观众更入戏。

他将爱奇艺的储备模式与奈飞进行对比,两者每年储备的部数相似,但奈飞是多部数、短集数的模式,甚至可以每周推出三四部剧集,让用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王晓晖看来,短剧能否成为破局关键,在于平台和制作方能不能持续地供给内容。规模化地放出优质的短剧,就能养成观众观看精品短剧的习惯,进而实现商业模式的更新。

政策提倡短剧,应对的是剧集“注水”问题。彭国元便表示,像“拉面”“拖拉机”一样的注水剧,在如今短视频冲击长视频的环境下,会更加不具备竞争力。苏晓也提出,剧情注水直接导致观众习惯于倍速观看,对制作业来说,也会是一场“灾难”。

对于短剧的未来,王晓晖很有信心:“未来五年左右,短剧会是影视剧增长的翅膀。”

【文/首席记者 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