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在《史记》中开篇即言: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

由此观之,在炎、黄二帝之前应该是神农氏在雄霸天下。

对于神农氏,现在史学界有一个主流的观点,那就是“神农即炎帝”,周一良主编的大学历史教科书《新编中国通史》中明确记述“传说中的炎帝,号神农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农氏号令天下

“神农即炎帝”的观点在众多典籍中也能找到佐证,比如:

“炎帝神农氏。”——《世本·帝系篇》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帝王世纪》
“赤帝、炎帝,号为神农。” ——《淮南子·时则训》
“朱襄氏(即神农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高诱注《吕氏春秋》
“有神龙首出,常感妊姒,生帝临魁,身号炎帝,世号神农。”——《潜夫论》
“炎帝,以火官名……始教耕稼,故号神农氏。”——《三皇本纪》

根据这些典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理清大致脉络:

上古时期有个姜姓部落,其首领发明了用于翻地的农具“耒耜”,大大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该部落也由此闻名天下,该首领被世人尊为神农,神农氏也就成了该姜姓部落的氏族称号。而神农氏崇拜火神,氏族首领又自称炎帝。

到轩辕黄帝兴起时,神农氏共传了九代炎帝,即神农、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氂、帝哀、帝克,末代炎帝为榆罔,与黄帝、蚩尤处于同一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刀耕火种的神农氏

不过“神农即炎帝”的观点似乎与《史记》的记载有点冲突。

《史记》中先说“神农氏世衰弗能征”,又说“炎帝欲侵凌诸侯”。如果炎帝是神农,那么“世衰”的炎帝又如何“欲侵凌诸侯”呢?可见在《史记》中神农氏和炎帝并不等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太史公搞错了,还是其它典籍的记载有误?

其实,认为“神农非炎帝”的并非太史公孤家寡人,管子就曾将神农和炎帝并列提及。

“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管子·封禅》

清代考古辨伪学家崔述也曾指出神农的时代早于黄帝,而炎帝则与黄帝同期。

对上古神话深有研究的袁珂先生推测,神农与炎帝并非一人,可能是因为炎帝也有教民耕作的传说,从而使其与神农的事迹逐渐出现混淆,最终合二为一。

崔述和袁先生的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以此否定掉“神农即炎帝”的事实则未免牵强,因为上古姜姓部落首领自称炎帝的时间确实有可能大大晚于被尊为神农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史公著《史记》

通常而言,上古氏族的称号和其掌握的技能息息相关,比如“神农”表明该部落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能,“有巢”则表明该部落发明了房屋,如此等等。

因此“炎帝”也应是该姜姓部落在掌握了某种先进的控火技能后才拥有的称号。那么这种控火技能是什么呢?又是何时掌握的呢?

在弄清上述疑问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古籍中如下三条记录。

“昔者,神农伐补(斧)、遂。” ——《战国策秦策》
“(神农时)补(斧)、遂不供,乃伐补、遂,而万国定。” 《路史后纪三》
“神戎(农)战斧、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

这三条记录讲的是同一件事,即神农氏讨伐斧燧氏,这应该是有史料记载的华夏的第一场战争。

斧、遂是位于山东境内的两个氏族,其中,补氏善于制造石斧和陶器,而遂氏善于控火。两个氏族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密切,对外统称为斧燧氏,是当时能够与神农氏相抗衡的大型氏族联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陶控火的斧燧氏

但随着神农氏掌握了先进的农具,其收获的粮食大幅增加,氏族人口也随之快速增长。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在上古时代,一个氏族是否强盛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人口的多寡。人多势众的神农氏快速崛起,很快就从实力上俯视原本能与之抗衡的斧燧氏。

落后就是原罪,而实力则带来野心,控火技能对上古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终于有一天,神农氏再也无法按捺住对斧燧氏所掌控的控火技能的渴望,于是傲慢的对其首领说:“你们已经没有实力和我们平起平坐了,进贡或者毁灭!”

斧燧氏没有认清形势,还想着负隅顽抗,战争毫无悬念,斧燧氏很快就被击败,人口和地盘都并入了神农氏的部落。神农氏如愿以偿的全盘接收了斧燧氏所拥有的控火和制造工具的技能,并将地盘扩张到了山东境内。

战争过后,周边原本依附于斧燧氏的小部落也纷纷主动归附,神农氏就此成为了中原共主,史称“神农伐斧燧,而万国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农伐斧燧

可能有心的朋友早已注意到,在此战之前就已经有了神农氏的称呼,而斧燧氏的核心技能就是控火(烧制陶器的关键也是火)。

“帝者,谛也,王天下之号”。本人大胆推测,神农氏首领正是在兼并了斧燧氏,成为中原共主后才有了炎帝的称号,用以昭示其对火的掌控。

在此之前,姜姓氏族只以神农氏作为氏族号,首领并没有炎帝的称号,此战之后,神农氏的首领称炎帝,神农氏也被逐渐称作炎帝部落。

这也基本可以解释古籍中为何会出现神农和炎帝并列以及神农在炎帝之前的情况,因为以神农斧燧之战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属于“神农”,在此之后则“炎帝”这一号令天下的帝号属性更强。

不过,这似乎仍然无法解释《史记》中“神农氏世衰”而“炎帝却欲侵凌诸侯”的冲突。

让我们再看一下古籍中的如下几条记录。

“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逸周书·史记》
“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好兵而喜乱,逐帝而居涿鹿,兴封禅,号炎帝”——《路史.蚩尤传》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梦溪笔谈》

《逸周书》和《路史》的记载表明,蚩尤(即阪泉氏)曾经驱逐过炎帝,然后自号为炎帝。而阪泉氏的称号表明阪泉是蚩尤的地盘。然而《史记》中却记载“炎帝欲侵凌诸侯”后“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由此可见,《史记》中“欲侵凌诸侯”的炎帝其实是自号炎帝的蚩尤,并非末代炎帝榆罔。

榆罔早已被蚩尤驱逐,连炎帝的称号都丢了,当蚩尤被黄帝斩杀后,榆罔重新成为炎帝,但此时诸夏首领已经是黄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蚩尤驱逐炎帝

司马迁在记述这段历史时基于某种原因未采信《逸周书》中的这段史料,由此造成了炎帝和神农关系的混乱。当把《逸周书》的这条史料补入后,一切就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