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某知名互联网外企的员工对从国内互联网企业跳槽而来的新员工颇为不满,原因是后者经常主动加班,还在非工作时间“表现活跃”,影响其他人休息。一时之间,“年轻人的奋斗应该被嘲讽吗”成为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奋斗非但不应该被嘲讽,反而应该被提倡。年轻人志当存高远,而追求梦想、实现抱负正需要不懈奋斗。对于个人而言,奋斗能提升自我价值;对于家庭而言,奋斗能创造更好条件;对于社会而言,奋斗能保障不断进步。

面对尚未平息的新冠疫情与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当今中国比以往更需要年轻人的奋斗。从现状来说,疫情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企业与个人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难以置身其外,更难“独善其身”。因此,奋斗是经济企稳、社会复苏的必要条件。从趋势来看,国际局势的动荡为中国发展增添不确定性,唯有民族自强,方能排除干扰,走好自己的路。而民族自强,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奋斗。

那么为何有人“嘲讽年轻人的奋斗”?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并不反对“奋斗”,但非常反感那些以“奋斗”为名主动加班,并影响其他同事、破坏工作文化的人。因此,该嘲讽的不是“奋斗者”,而是“加班狂”。

“加班”并不是贬义词。每个企业都有加班制度,每个工作者也都有加班经历。在特定时刻,企业为了按时或提前完成项目,会要求员工加班,但会足额发放加班费,这亦属正常的工作状态。诚然,部分企业奉行“加班文化”,把原本规律的工作时间无故拉长,既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又影响了员工的休息时间。部分员工则深谙其道,主动“将加班进行到底”,以此向领导“邀功”,向同事施压,造成比拼工作时长的恶性竞争。长此以往,企业与个人同受其害。企业非但无法增加效益,反而加重负担。员工看似挑灯夜战,实则浪费生命,牺牲健康。

但必须指出,这种“加班文化”并非“奋斗”,这种“加班狂”也绝不是“奋斗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奋斗”表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所以“奋斗”是有前提的。为了工作目标而加班,这是奋斗;为了加班而加班,这是作秀。企业应当以实际效益、社会效益为评价依据,培育激励真正的奋斗者,杜绝流于形式的“加班文化”。

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我们反对“将加班进行到底”,但不应以“奋斗者”为嘲讽抨击的对象,不能因为作秀者的存在而否定奋斗者的价值,更不可把“奋斗”当作贬义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个人的进步需要奋斗,社会的进步需要奋斗者。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