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评判大臣的标准往往是以忠奸,而不是以有无能力来评判的。也就是说即使该大臣执政期间昏招百出,但是却忠于君王,那么此人的谥号一般都是忠憨。其实这就是古代封建王朝"家天下"的特点。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皇帝眼中,所有的大臣都不过是家臣而已,这种现象到了明清更为普遍,在明清时期,臣子和皇帝的关系从朋友迅速转变成了主仆,大臣们在朝堂之上,在众目睽睽之中就被随意的脱下裤子打屁股,可以说是毫无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皇帝的选人标准也发生了转变,当时的选人标准是以忠诚为主,精干为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时期,文臣在朝堂上占据了主导(文臣好控制),甚至就连带兵的人,也都是文臣,如王守仁、于谦、袁崇焕等等。

朱元璋也始终秉承着这种思想,在为建文帝选拔班子的时候,特意为建文帝选了三个大臣。这三个大臣名为"方孝孺"、"齐泰"、"黄子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其他两位托孤大臣

一、 其他两位托孤大臣

朱元璋毕竟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目光如炬,因此被他看中的人不是人中龙凤就是高风亮节,显然这三名"建文班子"并非等闲之辈。

首先说一下方孝孺,方孝孺是明朝的官宦世家,其父亲方克勤善诗文,董百家,曾经在朝中为官,后来因为"空印案"牵连而被杀,方孝孺无疑继承了方克勤的聪明和知书达理,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方孝孺曾被被举荐给朱元璋。朱元璋很欣赏方孝孺但是却没有重用他。

其原因就是朱元璋想把方孝孺的知遇之恩让给朱允炆,这样方孝孺就会对朱允炆死心塌地。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到:方孝孺堪用,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事实证明朱元璋是对的,后来的方孝孺确实为朱允炆鞠躬尽瘁,不惜身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人是齐泰,他担任建文朝的兵部尚书,在洪武年间,朱元璋曾经要举办祭祀大典,当时需要臣子陪同。要求就是在做大臣的时候没有犯过错。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毕竟这个事情朱元璋是很重视的,不是大臣说自己没有过错就一定没有的,万一大臣报上去了,结果锦衣卫查到了大臣犯过错,那么这可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

但当时齐泰去了,这就说明齐泰至少为官是清廉正直的,朱元璋也对齐泰的印象加深了。后来齐泰当上了兵部尚书。由于齐泰没有带过兵,因此朱元璋对他多有不放心,因此抽查了齐泰,考他的边务知识,没想到齐泰从衣袖之中抽出了小竹简,里面有对边将和兵力的记载,十分详细具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由此对齐泰十分的欣赏,让他作为建文的班底。

二、 建文重臣黄子澄

在建文集团的这三个人中,朱允炆最器重的还是黄子澄

黄子澄,江西新余人,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以会试第一名的成绩被朱元璋看中,担任的东宫侍读(太子的配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日黄子澄在东阁门处遇到了唉声叹气的朱允炆,过去询问原因才知道,朱允炆正是担心他的那些叔叔们造反,黄子澄听后微微一笑,他告诉朱允炆:诸王的兵力仅仅能用来自保,如果他们敢造反,朝廷派大军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同时黄子澄又举出了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的事情来鼓励她,朱允炆因此信心大振。

事实上,这完全就是纸上谈兵,试想如果燕王朱棣造反了,那么谁能带兵打仗,他黄子澄能吗?不过在黄子澄接下来的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黄子澄的昏招不止这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昏招百出黄子澄

三、 昏招百出黄子澄

在建文帝登基之后,他第一个找到了黄子澄,向他询问道:东阁门之事先生还记得吗?于是建文削藩便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在一开始建文集团就产生了矛盾,众人对先削那个藩王的意见不同意,当时齐泰建议先削势力最大的燕王,这样其他人就好办了。但是黄子澄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应该先解决掉燕王朱棣的羽翼,让他成为孤家寡人,这样他就好对付了。

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然而这个决定显然是错误的,毕竟此时的燕王朱棣还没决定造反,如果趁机将他拿下就可以避免刀兵。这只是黄子澄在削藩上犯的第一个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燕王朱棣在造反前为了打消朝廷的怀疑,便将自己的三个孩子:朱高炽,朱高熙和朱高燧送到南京当人质,此时兵部尚书齐泰建议立即将三人扣押,以此来威胁朱棣。但是黄子澄却建议放着三个人回去,以此来麻痹朱棣,让朱棣认为朝廷对他放心。

这简直是荒唐,因为此时建文帝朱允炆已经连续削了多个藩王。换句话说,此时就连路边讨饭的乞丐都知道建文帝要对燕王动手了,而黄子澄竟然还企图麻痹燕王,书生误国,可见一斑!

后来燕王朱棣果然造反,朱允炆派长兴侯耿秉文率军讨伐,要知道耿秉文是一个擅长防守的将领,进攻并不是他的强项,而燕王朱棣是明朝数得上号的名将,因此耿秉文初战便败,只能后退坚守。燕军久攻不下,心急如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黄子澄建议替换下老将耿秉文,派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去讨伐朱棣。齐泰强烈反对,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出于对黄子澄的信任,还是派出了李景隆。

结果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一触即溃,此战彻底颠倒了南北军的攻守之势,导致了燕军最终攻陷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放了一把大火,并在大火中自杀(另一说逃窜)。

后来黄子澄被燕王朱棣抓捕,他宁死不屈,最终被肢解而死,同时夷灭九族。

其实黄子澄就是后来明朝官员包括东林党人的真实写照:纵使憨直,诚然不屈,此乃明朝官员之气节。

参考资料:《明史》、《明成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