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子角落的木质长桌边,刘翰音正屏气凝神盯着手里的雕刀,刀下卧着一张古琴,朱砂红的琴面琴身上覆盖着栩栩如生的古风花鸟图。屋子其它空间被一排排展柜填满,里面摆着已雕成的各式物件,把室内映成朱红。

每个工作日上午,刘翰音都会到位于北京东城区的百工坊上班。百工坊,顾名思义,手工艺人的秀场,近百种手工艺各立一坊、同楼竞放。刘翰音的工作坊在一层,门上的海报用显眼大字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工艺”。

没人的时候,刘翰音趴在桌上做活儿;有人来参观,她就为客人介绍技艺连带推销展柜里的陈列.“之前忙的时候,旅行团一车一车地来。”刘翰音说,7月复工后,大部分时间工作坊里只有她一个人,白天雕刻,晚上磨刀。

近日,“榫卯造万物”的阿木爷爷爆红网络。刘翰音看了视频,让她印象最深的是阿木爷爷说:“干一辈子,把这个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楼里一半的房门仍紧闭着,她却不慌:“很多人还没回来。现在就好好练手艺,什么都不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雕漆工作坊展陈的艺术品。

关于时间的技艺,

年轻人熬不起

刘翰音拿起手边一块厚约0.5厘米的漆板,漆板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占总厚度三分之一的胎,漆刷在胎上,累积一定厚度才能雕刻。“虽然看着不厚,但已经刷了50层。”刘翰音告诉记者,“以北京的气候条件,一天只能刷一层,做这样一块漆板,也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而工作坊内展出的任何一件稍大型的雕漆艺术品,至少要刷200层漆,加上设计图稿和雕刻,意味着完成一件作品短则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每件雕漆艺术品所蕴含的时间成本,尚不止于此。根据刘翰音的经验,一个有绘画基础的人如果从零开始学,到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大概需要10年。“10年内不要想着挣钱,”刘翰音说,“很多年轻人有兴趣,但出于生计考虑,没办法坚持下去。”

刘翰音工作的桌边墙上挂着自己的师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的照片和简介。多年来,凭着一腔热情找殷秀云学技艺的年轻学生不少,但大多都只坚持了几个月就进了漆器厂上班,留下来专注雕刻的徒弟寥寥无几。

在百工坊二层京派内画鼻烟壶工作坊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守本和女儿也在忧虑着相似的问题。

用一根细长的前端带钩的笔,钩的顶端缠一点狼毫,蘸上墨或颜料伸到口径很小的水晶鼻烟壶内壁作画,起稿、勾线、皴染、着色,绘制的每一步都容不得一丝差错。“初学者至少要5到10年才能独立绘制,时间可以磨掉急躁,但更多时候磨掉的是他们坚持的勇气。”刘守本的女儿笑着说。

然而对雕漆和内画鼻烟壶行里人来说,即便技艺娴熟独当一面,也很难看到丰厚的收益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画鼻烟壶。

最大的原因在于价格昂贵。雕漆行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百里千刀一两漆”,指的是方圆一百里范围内的漆树,要被划上一千刀,才能流下一两漆;而品质上乘的鼻烟壶,多需要从水晶原石开始挑拣打磨器型,原料和时间成本堆积的昂贵,让绝大多数消费者选择默默观赏后敬而远之。

在刘翰音看来,消费者的敬而远之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非遗技艺传承者人数的下降。“很多老师傅手抖了、眼花了,也没有找到真正可以坚持下来的徒弟。”刘翰音说。

不敢收徒,

料用尽了就失传了

和刘翰音一样,刘宇也每天准时到自己的小工作坊报到,但从早到晚大多数时间,刘宇都会窝在正对着门口的单人沙发里,举着手机看视频,看累了就去其它屋串门扯会儿闲天。

如果把雕漆、鼻烟壶的室内风格归为成熟文雅,那么刘宇的工作室就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五彩世界——人物、花草、鸟兽、虫鱼,立体生动,形态各异,小到可以捧在手心里。这些小物件有个共同名字:北京料器。

据刘宇介绍,史书记载料器的历史已有600多年,和玉器、陶器、瓷器等名称即材质的命名不同,料器中的“料”指一种纯手工烧制的低温釉,原料属于硅酸盐类,呈棍状,被喷灯烧融后,仅靠一把镊子塑造出各种形状。

从少年时代开始,刘宇随被誉为“中国料器大师”的母亲邢兰香学习料器工艺制作。2008年,北京料器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彼时刘宇已独立制作料器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料器艺术品。

“你现在站的地方就是北京料器厂的原址,兴盛的时候有800多人一起从事纯手工操作。”在刘宇看来,除非形成规模,小家庭作坊式的非遗传承都将面临失传困境。“拿做料器来说,每件作品都要一次完成,不允许二次修补。资质好的学3年,资质差些的要5年,如果没有生活保障,谁会冒险去学一个前途未知的职业呢?”

人才传承之外,更让刘宇无能为力的是原料供应。1986年,北京料器厂拆除了化料大炉,刘宇收来了厂里没用完的原料,此后再无处寻找制作料器的原料。“化料不难,但没有一个工厂会为一个人的需求去开工。”刘宇说。他本着没有订单不烧制的原则,小心节省着每一根材料:“不敢收徒弟,因为没有材料给徒弟犯错误。”

刘宇常常想,如果哪天原料用尽,就只能改用淘宝上能买到的山东玻璃烧,那就不是真正的“料器”了。

困境中的探索,

前路有光

“你去过前门大栅栏吗?”刘翰音问记者。一次她去大栅栏闲逛,发现商业街的纪念品小店里正在大量售卖着所谓的“雕漆制品”,而她却每天守着一屋子的雕漆艺术品等待客人。“那不是雕漆,是用树脂在模具里压制成的,但多数人分辨不出。”刘翰音无奈,“可没办法,在这儿一颗珠子几十块,在那儿一个盘子几十块,你说游客会要哪个?”

改变非遗手工技艺被动现状的办法,刘翰音认为有两个:降低成本和扩大宣传。“我们正在和一些科研人员沟通,看能不能用现代化机械配合制作一些简单物件。”刘翰音说,“先把成本和价格降下来,让更多人能先接触到这门技艺。”

对于非遗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发展,除了有个体从业者的不断探索,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业也在以实际行动予以关注和扶持。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提供了法律支持;2017年,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制定了包括人才培养、制作、销售在内的具体目标任务。

在“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上,刘守本用京派内画鼻烟壶技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今年8月开始,刘翰音所在的雕漆工作坊受北京市东城区政府邀请,每两周将在前门举办一次雕漆亲子体验活动;雕漆工作坊还在企业的邀请下首次尝试了直播。“没什么人看,”刘翰音笑了,“我师兄把镜头对着雕刀,默默雕了两个小时,一句话没说。”

刘宇这边也收到了好消息:“百工坊正在考虑自己开个小厂,自产原料,从每个传承人带10个徒弟开始,我们都还挺有信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城市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