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乡村里,都有一个关于老兵的故事。

每一个平凡的生命背后,总有一些,让我们不能舍却的感动记忆。

题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叫于敬安,是一位退伍老兵,我出生于1939年8月,今年虚岁82岁了。我的家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湖沟镇王洲村于河头。这个小村庄靠近淮河的支流浍河,小时候,我家门前就是这条河,浍河,如今,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浍河的水,还是一如既往的这样的流淌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我们村子没多少户人家,常年以打渔和种地为生。村子里有两大姓,姓于和姓单两家。在我当兵之前,我家加上我一共有6口人。现在,我们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起小时候的茅草屋,村子里很多人都去城里买了楼房,像我这样的老年人,为数不多的,还留在村子里,不想走,也不愿意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这一辈子,最光荣最难忘的,莫过于我16岁那年,从老家于河头村,穿上军装,戴上大红花,在乡亲们的敲锣打鼓声中,走进了向往已久的部队,当上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那是1955年的3月份,我经过报名、体检等环节,光荣的入伍了,走的那一天,是从隔壁镇子上的任桥集火车站上的火车,沿着津浦铁路开了几十公里,在符离集火车站下车,成为咱们坦克二师三团指挥连的一名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到部队的时候,还挺想家的,我在家里排行老大,我当兵走了之后,家里的农活就落在了弟弟妹妹的身上,心里说不想家是不现实的。那时候就想,家里的活谁干,父母是不是又要辛苦了。后来,在部队的大集体生活,让我觉得想家不如好好干,身边的战友们,和我一样,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大家在一起,有使不完的劲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部队的时候,一个月津贴6元钱,1958年我退伍的时候,涨到了11元钱。我所在的部队是一支装甲部队,那时候,全国的坦克师就6个团,我的印象是这样的。坦克一师的一团、二团驻守在北京,坦克二师的三团、四团驻守在徐州,坦克三师的五团、六团驻守在南京。我就服役在徐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州离我家并不远,那时候我所在的镇湖沟镇还属于安徽宿县地区,是皖北,而徐州呢,就在苏北,距离我老家也就100多公里。在部队的时候,我学会了开装甲车,那时候我可就会开装甲车了,我还是车长,会使用车上的各种武器,另外,我们用的坦克车,就是比较经典的T-34坦克了。想起这些,都让我很难忘,我现在还能记得清很多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部队的时候,有一次演习训练,因为我除了担任车长以外,还是一名侦察兵。在进行战斗前进的时候,滑进了一个六七米深的石坑中,幸好那时候身体素质好,要不然,那个黑夜可能就上不来了。因为在部队训练肯吃苦,抢险救灾也都很愿意牺牲奉献,就烙下了一点病,后来,我退伍的时候,部队给我办理了病退,我现在能够享受到县里给我的重点优抚补助(每个月605元)还有重点优抚医疗补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怎么说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身体大不如从前了,几年前,老伴去世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我有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孙子重孙也很多,我觉得一个人过,挺安静的,我也不大愿意去麻烦小孩,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生活。这两天,我还去县里的中医院输液,老年人有点慢性病,这个都很正常,我自己很能想的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咱们淮河流域水位很高,我每天听新闻,都在关注这个事,我们村子前面的这条河,也在上涨。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我在部队的时候,也和现在咱们的子弟兵一样,去参加过抗洪抢险救灾。那一次是1957年的夏天,七八月份,我当兵的第三年。离部队驻地不远的韩庄煤矿,被持续多日的雨水侵袭,齐腰深的洪水有倒灌煤矿矿井的危险,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我们接到支援地方抗洪救灾的任务后,晚上都没来得及吃饭,就带着救援工具赶往韩庄煤矿参与救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韩庄煤矿,我们坚守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那时候就是用一些麻袋装沙子泥土,再堆一些草包,我们也有军用橡皮舟,终于堵住了洪水。空闲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会带着一些家里省吃俭用存的鸡蛋还有西瓜过来慰问我们,我们当时有规定,因为老乡们的生活也艰苦,又经历了洪水,所以不能要,但是乡亲们热情啊,西瓜有时候都推来推去摔碎了。现在看电视里,新一代的子弟兵也是这样在抗洪抢险救灾的大坝上,我就觉得很亲切,咱们人民子弟兵的这种光荣传统没有丢,还是以前我们那时候的样子,很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救援结束后,我被通令嘉奖一次,还有一次因为训练突出,也被嘉奖一次。当兵的时候我的个头是一米七多一点,三年后退伍,我长高了10厘米,不到20岁的年纪就一米八多的个头。后来我想啊,是因为那时候正是长个的时候,再加上部队的训练比较多,而且部队的伙食比在老家农村好多了,我们吃的也多,这样,我就又长了10厘米。我现在虽然82岁了,但是,我依然能够站的很笔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纪大了,现在的生活主要以清淡为主,我还坚持做做农活,门口有一个菜园子,平时的时候,都是大儿媳妇过来打理,我想吃什么菜,都可以摘,孩子也都挺关心我,每天都会来看我,我去输液什么的,不放心也会给我打电话。我因为有着部队情结,我就让我的二儿子还有我的一个孙子,都去部队当兵了,他们和我一样,也都是咱们于河头的退伍老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有这样的军旅情结,这里面,其实是有故事的。解放前,我们的日子过得不好,就盼望着解放军来,小的时候,离我家不远处,淮海战役在这里打响了,我们村子里的两户人家住了不少解放军的伤员,其他参战的战士们,也会分散住到其他老乡家里。因为战斗打的急,有几个牺牲的战士,就埋藏在我们村子后面的那片庄稼地里,小的时候,我见过了这一切,我就想,长大后,我就要去当兵,当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兵。村子里的于跃远是镇子上的中学老师,他有空回家,都会来找我聊一聊,咱们于河头的故事,他说他在写我们于河头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子后面的这一片,绿汪汪的玉米地,在那年的淮海战役中,有几位牺牲的烈士,他们就安眠在这里。我小的时候,路过这里,都会敬一个礼,或者,鞠躬。前几年,我老伴去世了,我就把我的老伴,也埋在这里,每年清明的时候,我来看望我老伴,我都会给安眠在这里的英雄,鞠个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当年开过装甲车,我现在82岁,还能骑三轮车,于老师这一天傍晚,要我和他一起去这片地里,再去看看。因为路不好走,才下过雨,我就选择骑车了。淮海战役胜利后,在徐州建有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在离我们村十几里远,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那就是双堆集烈士陵园。纪念碑就为了缅怀当年牺牲的英雄们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的心愿,后来促使我去当兵,我们一家三代人都去当兵。现在我老了,我当然知道,当年的烈士,国家也建了陵园和纪念碑,来缅怀他们,在我心里,我始终放不下,小时候的记忆。当我把这些故事讲给村子里的后生们听的时候,幸运的是,村子里的他们都很好,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我读过私塾,后来,改成学校上了初小,所以,我对家国大义还是比较懂的,也是比较在乎的。现在的庄稼地,长满了玉米。我们这边的人,也就是种小麦、玉米,从我小的时候就这样,这片土地养活了我们于河头世世代代的人。每一次,我都要给村子里的小孩们说,我们于河头,当年啊,是支援过淮海战役的,是参与过这场战役的,虽然我们就是一个小村庄,但是,我们和千千万万的支援前线的老百姓一样,我们拥护和热爱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啊,因为他们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还是小时候走过的那条路,庄稼还是小时候的庄稼,只不过,路上没有了父母亲,回家后也没有了老伴做好的晚饭,儿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唯一的牵挂,还是在村子后面的这片庄稼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所老房子,我也生活了几十年了,这老房子的宅基地,也有很长的历史了。老伴走了以后,我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因为儿女们的关心,生活是不用发愁的,我当过兵,生活也都很自律,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现在为了保重身体,谁劝我我都不喝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子里的路也都是水泥路,我有一辆三轮车,孩子们经常会担心我,都82岁了,还骑车,说过我不少回了,我觉得我头脑还够清醒,还能骑车。今晚吃过这碗饺子汤圆,明天啊,还要再去县城的中医院,去输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上又是“八一”了,以前,我年轻的时候在部队,每年“八一”我们连队都会会餐,现在部队应该也是这样吧。我老了,当我没忘我是一个老兵,政府也没忘记我,每个月还给我有优抚补助,我是亲眼见证了咱们这个于河头小村庄,迎来新中国到后来的改革开放,还有现在进入新时代的好日子,我想说的是,我是一个兵,退伍后咱们无论种地还是在务工,都是好样的,不要给咱部队丢脸。好好干,就是好好生活,就是一个好兵,退伍了一样是个好兵。

欢迎更多退役老兵讲述“我的退役故事”,可私信提供故事线索,讲述你的人生故事,温暖每一个前行的心灵,更多图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请点击关注图说江淮,带给你有温度的视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