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德国女孩,1933年到中国,在一家照相馆工作。

她于1946年离开中国。在此期间,拍摄了大量高清老照片。

1991年莫里逊去世,根据她的遗嘱,这些照片和底片,都捐给了哈佛大学。

今天的四张照片,是她连续拍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有人在插田。远处,还有人在犁田。

看到这些照片,作为喜欢老照片的人,我很高兴。

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的记忆。

在摄影术传到中国之前,人们记录历史,主要靠文字。

然,哪怕那个作家再有才,再细致,也难以描摹出日常生活之万一。

何况,中国古人也不太喜欢详细的记录,更多是写意。

没错,就像山水画、人像画一样,寥寥数笔,写出意境,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会心一笑。

尽管这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但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太简略了。

有了照相机,一切就都变了。

我们就知道,慈禧太后到底长什么样,袁世凯到底有多高……

再也不必面对极帅和极丑朱元璋画像导致的选择困难症了。

因此,看到这种记录当年中国人生活的套图,我挺兴奋的。

看完之后,瞧瞧窗外的大太阳,我突然又觉得有些痛苦。

生在农村的80后们,应该还记得,搞双抢的“悲惨”吧?

前几天,我还做梦,梦到在田里走,到了田角处,脚一陷,泥巴到了大腿处。

再一踩,陷得更深了,腰都到了泥水里。

旁边站着一些人,却没人来拉我一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这梦并非无本之木。

我家有一丘半的深脚泥。

看看照片里这田,泥巴很浅,可称良田。

我家的深脚泥呢?

泥深过膝盖,底下尽是刺脚板的石子。

这种田里,长很多水草,蚂蟥多,还常见水蛇……

另一丘,则好一点,只有一半是深的,且底下不硌脚。

我家只有四亩八分田,但双抢得搞十来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每天早上太阳还没出呢,就被父母喊起来去割稻子,八点才回来吃早饭。

吃完饭马上就出去,中午十二点多才回。下午一点多出去,晚上被蚊子咬了一身包,才到家。

最开始,打谷机纯人力踩,效率很低。后来,有了柴油机带动滚筒,稍微好了点……

插田比扮禾更累。

时间长是一样的,但大太阳把水晒得滚烫,水面如镜,能把脸照肿。

那时最盼的,就是来一块云,把那太阳遮一遮……好让我们凉快一下。

至于歇气,六七岁的时候,父母还只摇摇头。到了十来岁,割几把稻子或者插几列禾就站起来,直接会被骂的。

反驳一下,说我腰痛。母亲直接就一句——

小孩子有什么腰啊……

比云更盼的,则是卖冰棒的自公路过了。

一毛钱的绿豆冰棒,现在想想,真是绝味。

上图的照片里,我不断放大,可以看到那个站着的女子,正在笑呢。

正应了农村一句俗话——

大人望插田,细人几望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