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了一条很迷惑的热搜,“7岁女孩商场偷东西妈妈报警”。

热搜是一条新闻视频,一个7岁的女孩在商场偷拿了扭扭蛋,孩子妈妈赶来后,和营业员一起询问女孩情况,小姑娘刚开始不肯承认自己偷了东西。

结果妈妈一气之下报了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频里,几个警察围着小女孩边拍照,边“教育”她,

“你知道偷东西是犯罪吗?你知道什么是坐牢吗,你这是要坐牢的明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堆路人的围观里,妈妈冷静地对着拍摄视频的人说,

“我女儿偷了东西还不承认,我之前看到过有把孩子送去警察局的,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给女儿一个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旁的角落里,那个小女孩缩在一边,肿着眼睛不停抽泣。

这条新闻看得我太难受了,接着往下翻了一圈大家对这件事情的评论,感觉到血压都在攀升。

“妈妈好样的,是最好的榜样!”

“好的教育会塑造更好的孩子。”

“妈妈的做法很对,一定要给孩子正确引导。做错了就要承担责任,以后就不会犯下大错。”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点赞最高的评论,我不知道写的人和赞的人,到底有没有为人父母,还是都是些没有孩子的大宝宝们。

以一个母亲最本能的感受,看到缩在角落一直哭泣,被吓得不知所措的7岁孩子,会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对么?

孩子偷了东西,是错误的;孩子偷了东西不愿意承认,也是有问题的。

这两个行为,需要家长来严肃地进行矫正和教育,这一点毋庸置疑。

被评论惊呆后,我特意问了身边好几个妈妈,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你们会怎么做?

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跟店员确认事实,如果是孩子偷的,带着孩子跟店员道歉,并且赔偿玩具金额。

然后回家后跟孩子好好谈一谈,搞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避免再一次发生类似的事情。

我身边的样本只是很少一部分,但我乐观地认为,这应该才是一个妈妈处理类似事情最自然、最正常的逻辑吧。

我可以想象在嘈杂的商场里,那位妈妈在店员和路人的围观下,压力巨大,孩子又抵死不承认,瞬间怒气中烧,决心要好好给孩子一个教训。

突然灵机一动,想起来别人家爸爸把孩子送去派出所的先例,于是有了报警这个点子。

我无意指责一个妈妈在情急下做出的选择,只是这样的做法上了热搜,被无数人推崇,说不定还会被效仿,实在忍不住想说点什么。

这样的“教育”方式首先真的很懒

在法律上,7岁的孩子是完全无民事能力行为人,不是说孩子犯了错就不用承担责任,而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的监护人才是主要责任的承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警察就算要“教育”,也要优先问责孩子的父母,为什么孩子会偷拿东西?你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直接把警察搬出来“教育”或者恐吓孩子,这完全是父母不承担自己的责任,无知又偷懒的表现,这哪里明智了呢?

还有一个细节,店员发现了孩子偷拿玩具,然后才用孩子的电话手表通知妈妈,妈妈从头到尾都不在孩子身边。

让7岁孩子独自一个人逛商场,那位妈妈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在监护上失职了。

这样的“教育”方式也真的很坏。

一个孩子出了问题,妈妈不站在她的身边,帮助她去打败这个的问题,反而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把孩子置于众矢之的,跟众人一起喊“你是个小偷”。

很难想象这个孩子当时的惊恐和绝望,以后再犯了错误或者遇到了挑战,她还敢求助本应该是最最亲近的妈妈吗?

撇开对亲子关系的必然伤害,这本来只是孩子生命里一个很容易纠正和弥补的过错,但因为报了警,甚至上了热搜,成为小城街头巷尾热议的对象。

她还能不能正常面对她的同学和朋友,本来可以很小的过错,会不会成为她整个童年巨大的污点,甚至是社会性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我非常希望这一切坏的影响都是我的脑补。

这个孩子可以像很多网友期待的那样,心里素质非凡,因为警察的教育认识到了偷拿的错误,并且感激妈妈的“智慧”教育,从此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活泼乖巧的好孩子。

不能说这种情况绝对不可能,但想想自己都曾经是孩子, 这真的是一个解决问题,长久帮助孩子成长的好方法吗?

这些年当妈妈,感受最深的一句是,教育永远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忌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偷盗行为,在成年人看,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原则性问题。我们可能下意识最在乎的是,孩子能不能立刻承认错误,并且保证不再犯错。

但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在我的理解里,孩子偷拿东西是一个并不罕见的行为。我们小时候,或许都有过喜欢,就拿了的经历。

拍爸说他小时候就偷挖过别人家红薯,偷掰过别人家玉米,不太理解“偷”的具体意思,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一时好吃,或者好玩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对“物权”还没有明晰的概念,立刻制止这样的行为后,在生活里反反复复抓住机会跟孩子解释“你的”、“我的”、“他的”,帮孩子树立好正确的物权概念。

新闻里的小女孩,报道说她觉得家庭条件不好,特别想要扭蛋,不敢跟妈妈说,于是偷偷拿了。

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又没法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或许妈妈可以想想,

是不是自己日常的语言,让孩子觉得家里买不起这些东西,充满匮乏感。

是不是可以趁此机会,跟孩子约定好购买玩具的价格和频率。

告诉孩子,妈妈跟你站在一边,让我们来解决问题,一起来反思,你错在哪里,妈妈又错在哪里。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我一直觉得是句没太多道理的谬论。

长大了真正偷金的,一定是长期生活在恶劣或者畸形的家庭环境中,从来没有得到过正确引导的孩子,而不是小时候偷过一根针的孩子。

作家三毛曾经有篇文章,写了她偷妈妈五块钱的经历。

当她妈妈发现钱不见了的时候,只是喃喃自语:“奇怪,才搁的一张五块钱怎么不见了。”

那时她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里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在烫她的腿。最后她害怕得没地方藏,扔到了墙的夹缝里,还故作轻松地提醒妈妈去捡。

奇怪的是,那次之后,父母突然给了我们零用钱,每个小孩一个月一块钱。那次之后的第二个星期天,父亲还给了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 我快速地把糖果剥出来放在一边,将糖纸泡在脸盆里洗干净,然后一张张将它们贴在玻璃窗上等着干。那个小屋,就在数糖纸的快乐,悠悠地度过。

偷钱的故事就那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 而三毛也再没有偷过东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