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阅读第一编辑部

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火了。

来来来,亲爱的家长朋友,请阅读作文第一段,测试一下自己的文盲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不认识“嚆”字、不知道“嚆矢”啥意思的,是词汇量不足型文盲

○ 不知道伊塔洛·卡尔维诺是谁,或者不知道“树上的男爵”是啥,或者不知道篇名《生活在树上》是两部小说名字合体的,是文学阅读匮乏型文盲

○ 不知道海德格尔是谁的,是人文知识欠缺型文盲

○ 把”树上的男爵“当成天天向着诺贝尔文学奖方向跑步的村上春树的,是装文青失败型文盲

○ 看了第一句就放弃的,是全才型文盲

○ 像我一样又是百度又是谷歌闹腾了小半天才看明白的,是永不放弃型文盲

○ 直接翻到下文偷看答案的,是抄近道型文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作文一共七个自然段(我们会在下文逐一解析),作者很体贴地确保每个自然段都能让读者重新确认一下自己的文盲类型。能通畅地读完的,都是仙人。

目前,学术界和公众界对这篇作文的看法各有偏向。学术界偏向于认为这篇作文紧扣主题,用词用典准确,显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巨大的阅读量,是难得的人才;而公众界则偏向认为,本可以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非要写成这样晦涩难懂,就是故弄玄虚,不该助长这种歪风邪气。

说实话,一读到这篇文章,我们编辑部也形成了不小的观点冲突。以下就将我们的两种观点列出,看完之后,不知你是否会对这篇文章有不一样的感受……

观点一:

论述空泛、堆砌辞藻?

你认真读过这篇文章吗?

首先来回顾一下这道浙江高考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少网友点评这篇文章:论述空泛、堆砌辞藻……事实果真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定义之前,先要了解他写的是什么。为了精读这篇文章,我花了差不多一小时,逐字逐句查找注释与典故,并试图“翻译”成白话文。

我并非哲学专业,仅能根据考生的字面表达,做一些粗浅、主观的理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首先来看一下《生活在树上》全文

上下滑动屏幕查看完整版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祛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不可否认,这位同学确实储备丰富,我罗列了一下他在文中所用的生僻词汇和文哲典故。看看你知道多少?

嚆矢:响箭,喻意事物的开端。滥觞:起源、发端。振翮:展翅高飞。

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致力于批判现代西方哲学,试图发展对于“人和世界”的新理解。不过,并为查证到此句是否是海德格尔的原句。

《树上的男爵》:卡尔维诺的著作。主人公柯希莫,是贵族家庭的长子。12岁的时,他为了反抗父亲的权威和控制,爬上了树,在树上度过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无主义:彻底拒绝一切权威,道德,社会习惯的行为。

达达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麦金太尔:当代哲学家,其著作中时常有对于叙事、美德、社会身份认知的讨论。

孜孜矻矻:勤劳、不懈怠。

“祛魅”:disenchantment,来源于马克斯韦伯,指宗教的世俗化行动中,人们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赋魅”则是其反义,主动赋予魅力。

觇:chān 侦查。洵:假 借为“恂”,诚然,确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狮子与孩子、骆驼:源于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精神有三重境界。第一层是“骆驼”,任劳任怨,维系着社会的规范与道德;骆驼忍耐到极限时,便进化成了“狮子”,向传统的权威和规则发起挑战;但“骆驼”和“狮子”,都处于某种规则的桎梏中;第三层境界则是“孩子”。孩子天真无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陈年喜:一位爆破工,在矿洞中写就诗歌《炸裂志》,受到大众的关注。而近几年,他很少写诗了,转而写散文,也计划写小说,用稿费供养上大学的儿子和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墀:宫殿前的石阶。

大海与风帆:出自切斯瓦夫 米沃什的诗《礼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个并不使人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出自维特根斯坦著作《逻辑哲学论》,书中他多次提及“不可说”,深究起来颇为深奥。在我的理解中,就像人无法脱离环境一样,语言的边界,某种程度上是认知的边界,你很难去描述自己思想边界以外之事。

婞直:倔 强、刚直。

单向度:赫伯特·尔库塞在著作《单向度的人》中讨论了这一概念。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人变得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丧失了否定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乍看此文,确实晦涩难懂。在我研读的这一小时内,以前尝试阅读哲学著作中译版的那种“头秃感”卷土重来。以下是我结合个人理解,将此文“翻译”成白话——

第一段(开题立论):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的经验”正逐渐失去借鉴意义。

但是,在个人与家庭/社会的期望间,我不愿过早地,一味依照自己的意愿,而愿像“树上的男爵”那样的生活。

第二段:我们天性不愿被约束。但对待传统观念时,如果不经思考,仅仅“为了否定而否定”,乃至于走向混乱与虚无时,便值得警惕了。“反叛”,不应成为越矩行为的范本。 (*在“翻译”这一段时,不禁联想到美国对抗疫情的进程中,口罩与“自由”之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段:人类塑造社会,社会也同样在塑造人类。很多人动辄批判“社会与家庭的束缚”,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体验与阅历。

第四段:“树上男爵”柯希莫,他拒绝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但在树上,他也有着常人经历的一切,包括学习、打猎、读书、恋爱……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微妙平衡。一味地批判“传统与现实”,沉浸在自己的反叛中,自我感动,“未尝不是丢失了自我”。

第五段:没有经历过生活之苦,就轻飘飘地批判“家庭与社会的期望”,未尝不是一种反智的“何不食肉糜”。

第六段:在现实中,是否受到“传统的桎梏”,并不是黑白分明的。比如,在追寻理想时,你被迫“向五斗米折腰”,是屈服了,还是成功了?

既然无法摆脱社会现实,自己的“理想”也不免幼稚,不如脚踏实地,“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

结尾段:柯希莫在晚年奄奄一息时,攀上热气球,消失在了天际。“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是他的墓志铭。作者对其生活方式的赞许:出世,也入世;既心怀愿景,也踏实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细读下来,我的感受是,考生至少是喜爱哲学,有一定知识储备,绝不是那种“报菜名”式的无意义堆砌。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能达到如此广博并简单引用,已属不易,应当鼓励、引导而不是打击。 读完此文,觉得自己了解得不够多,尤其是对现在的孩子……

但考生的遣词造句仍有故意炫技嫌疑,比如“嚆矢”、“振翮”、比如那些晦涩的哲学理论词汇……以作者的笔力来说,显然有更易懂的表达方式,只是看TA想不想这样做而已。从这一点来说,给满分确实有些不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点二:

高考中的一次“豪赌”

这位考生赌赢了

其实,要理解学术界和公众界对《生活在树上》一文的分歧,你得先明白,这是一篇学术写作

学术写作和非学术写作是两码子事——比如,我本想用“端倪”这个词代替“苗头”,但“端倪”是个偏向学术界的词汇,而我正在写的却是面向公众界的文章,于是“端倪”用于此便不合适。

无论是中外,对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的要求都与非学术写作大不相同,尤其是校园里学生作业和论文类的学术写作,特点尤其鲜明。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 相对固定的结构和套路

○ 复杂的句型和书面词汇

○ 明确的写作目的

○ 确定的而且往往是狭窄的读者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这位满分作文的考生,我挺好奇他平时的作文怎么写,我猜他大概会看人下菜盘,根据他的语文老师的水平决定。

这篇高考作文,算是他的一次豪赌,在不知道批卷人的情况下写出来。

据说,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老师给了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点评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这位考生赌赢了。高考阅卷组的老师们毕竟不是我等文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学术写作,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尤其是把它放在高考的背景下,考生写出这样的炫技文来应对高考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向阅卷老师全面展示自己的阅读量、思想深度、写作技巧。凭着极扎实地文学和人文功底,炫技且没有翻车,一般人做不到。

但如果是非学术写作,这无疑是篇灾难性的文章。如果真要写一篇阐述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之间矛盾落差的文章,文章的现实意义应该是引发普罗大众思考,进而改变公众行为模式,那么,这种每段都有好几个普罗大众不认识的生字生词的文章,意义何在呢?

至于公众界认为此文风不可长,我觉得过虑了。相信大多数家长朋友都是那90%的正常人,都不至于发愁自家娃要不要在中考、高考中尝试这种风格的学术写作——做梦都做不出这个花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来了:

花式炫技 VS 文学审美

我们应该让孩子欣赏怎样的作品?

比较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教孩子去欣赏这样的作品?

个人认为,不但不要,而且躲得越远越好。

前面说了,校园学术创作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读者群,但可以肯定的是,目的都不是为了提高文学鉴赏力和写作能力,读者群也不是普通在校生。所以,让孩子欣赏这类作品有百害无一利。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既缺少文字美感,又故弄玄虚,属于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朱光潜所批评的“无病呻吟、装腔作势”的恶趣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但这种文字、文风要远避,现在网上很多花式炫技文也是坑人不浅。这些炫技文大多擅于堆砌浮华词藻,或者,反其道行之,用词生僻甚至自造词汇……这样的文字,看上去花团锦簇,非常唬人,但究其本质,都偏离了文学审美正道。

比如,下面这个知乎问题,就很能代表被浮华的词藻蒙蔽了双眼的迷途孩子的困惑。教孩子远离这种邪门歪道才是正经。

想当年,秦观向苏轼展示自己的新作:“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轼的点评很扎心:不就是想说一人骑马楼前过吗?哪儿那么多废话?!

这种炫技文,不是真正意义上好的文学作品,唬弄普通人还行,但到了苏轼这样的大文豪眼里,就蒙不过去了。就算是写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这样的名篇的秦观秦大才子,这种炫也不行。

那么,实际问题来了:我真心看不出“小楼连苑横空”哪里不好,这可怎么破?

文学审美与一个人的天资性情有关,所以有人天生喜欢李白的浪漫狂放,有人天生喜欢杜甫的现实沉郁,这是比较正常的,而且也无需强求改变。更重要的是,文学审美也与个人阅历有关。名家名作读多了,口味自然就上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光潜在他写给青少年的著作《谈文学》中提到:

“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

对于我们大多数家长朋友来说,培养孩子写出《生活在树上》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但让孩子学会分辨学术创作和非学术创作的差异、优秀作品和俗滥文字的差异,还是非常必要的。

今日互动

以上是我们编辑部的观点,

那么,你对这篇满分作文是如何看待的?

我们留言区见。

* 作者:阅读第一专栏作者佐撰、Cara,编辑:Vivi;本文首发阅读第一,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