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沛城街道李集村,清新和谐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房屋鳞次栉比,道路宽广整洁,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切离不开村集体的不断投入。

“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村‘两委’说话底气才足,办事腰杆子才硬,才能帮群众把好事办到实处。”李集村党支部书记李兆洪说。

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李集村找到了破解“密码”。

如今,李集村每年村集体经济固定收入25万余元,该村“两委”充分利用这笔钱,整治环境美化家园、搭台唱戏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帮贫解困让百姓生活得有滋有味。

空壳村找到致富门,实现破壳

曾经的李集村是个空壳村。1999年,李集村集体背负80万元债务。当时村里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办公地点,更别提为民办实事了,村里集体办事大多需要集资,造成矛盾纠纷不断。

2001年村“两委”换届,新的班子组建后,开始了探索创新之旅。在新班子召开的第一届村民大会上,大家热烈讨论。没有产业基础,当时交通落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等是李集村的劣势,而优势也十分突出,紧邻微山湖,微山湖和京杭大运河距该村东侧不到2公里的路程;离城较近,距城区4公里。微山湖不仅水资源丰富,一些待开发的河滩地,常年腐烂的芦苇和杂草成了充足养分,土地十分肥沃。这里种植出的粮食不仅产量高,而且是生态食品,还可以直接运送到城区。

经过深刻剖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后,村“两委”最后做出决定:开发湖田。

过去常年受淹,为降低风险,该村将湖田地四周围上大坝,整地除草,经过努力,李集村新增湖田地近2000亩,让全村的土地面积翻了近一番。这些新增的土地或流转给大户,或分给村民,不仅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让许多种植大户受益。

“我参与了这片湖田地的开发,第一年流转租金50元每亩,租金不高,但收益很不错。”第一批流转新开发湖田的李新民回忆说。

李集村因地制宜,变洼地为聚宝盆,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过3年的努力,这些土地流转的价格越来越高,一年能为该村村集体带来6万元的收入。至此,李集村实现了破壳。

把鸡蛋放多个篮子,完成跃升

有了这笔钱的李集村“两委”更有了发展的底气,除了一部分用于还账外,其余的钱全部用来发展。

李集村的主干道上是一个马路集市,有几十年的历史,辐射周边3个镇的10余个村,在集市的中段有个老电影院,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为进一步拓展集体经济收入来源,2005年,经过村民大会商议后,村“两委”决定在老电影院原址建商用房,由集体出资建设,产权集体所有,房屋租给商户,租金为每年5万元,这笔收益不仅可观,而且十分稳定。

无独有偶。2007年,村里的老窑厂部分土地已经复垦,还留下了一个大窑坑。村“两委”变窑坑为资源,发动村里的能人创业,发展水产养殖。由集体出资,将窑坑简单平整后流转给这些水产养殖户,集体经济又有了5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此外,该村抓住县里对京杭大运河进行拓宽的机会,利用挖出的土方复垦土地30亩,全部种植了经济林,既为大堤绿化,保护了环境,又改善了生产条件,拓展了增收空间。

“带领一个村发展就好比过日子,得想方设法多渠道去寻找致富门路,将鸡蛋放到多个篮子,不仅降低了风险,还提高了收益。”李兆洪说。

经过几年的努力,李集村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能保持集体每年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后来,该村又积极探索运用土地流转、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等形式,开辟发展集体经济新领域,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从蛋生鸡到鸡生蛋,活水长流

有了收入后,该村开始完善湖田地的农业设施,大建水利,修桥铺路,目的是服务土地流转大户,让他们有更好的收益,从而提高湖田的流转价格,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该村先后投入了20多万元修建了生产渠6000米、生产路12000米,其中水泥路5500米、砂石路6500米,方便农户。同时,引导种植大户发展现代农业,叫响微山湖品牌,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不断提升。湖田的小麦和水稻产量翻了两翻,目前小麦每亩超1000斤,水稻超1500斤。租金也由50元到300元,到现在的700元每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6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3万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有了收入后,该村开始完善自己的工业硬件设施,多方招引项目。2014年,鸿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李集村厂房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决定在该村投资建设秸秆收储加工项目,这是环保项目,符合该村的发展实际,仅厂房租金收入就有4万余元。

该村深知只有企业发展好了,才能为村集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财源,该村加强对企业服务,帮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水涨船高。

发展中,该村充分整合资源、盘活土地、鼓励创业,还招引铸造厂3家、铸件加工厂1家、电子材料厂1家,近100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

“蛋生鸡、鸡生蛋,无穷尽,只有让钱生钱,村集体经济收入才能源源不断。”李兆洪说。

三大法宝破解“密码”,党建领航迈向康庄

“百姓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选准“领头雁”是李集村发生巨变的法宝之一。

李兆洪是个要强的人,有一种“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的脾气。说起当村支书的酸甜苦辣,李兆洪既有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成就感,也有那种什么都不在话下的不满足、不服气。说起自豪感,是因为李兆洪有非常强的正义感,具备常人很难做到的处理复杂棘手问题的本事,特别是聊起他所经历的那些难事。说起不满足,是因为李兆洪身上有种比学赶超的精神,有股不办成事誓不罢休的“倔劲”。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甩开膀子不如做出样子。当村干部后,他信奉的是,“老百姓选你当干部,就是要你为群众干事的,群众的眼睛是杆秤,只要你不干事、不公平,老百姓是不答应的。”

二十年如一日。李兆洪架起了支部与群众之间的心灵桥梁,构建形成了党群干群紧密和谐的关系,迈上了团结互信、和谐互动奔小康的发展轨道。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是增收致富的保障。“我要求村‘两委’成员坚持做给群众看、带着村民干,做到村干部人人有企业、个个有项目。”李兆洪说,目前李集村“两委”成员“双强”带头人比例达到100%,有劳动能力的党员“双强”比例达90%以上。

作为村支书,李兆洪一方面带领村民搞建筑、跑运输共同致富,另一方面支持、带领大家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带头创办了家庭农场,依托湖田发展乡村旅游。

魏天义等党员干部成立了3家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480亩,通过农场用先进农业知识、经验、技术为广大村民做示范。农场除了为本村村民提供育秧、栽插、托管服务,还服务于杨屯、龙固及微山县高楼乡等周边地区,既提高了产值、增加了收入,又实现了农户与农场主互利双赢。

该村始终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钱,凡村内重大事项均由村民参与决策,凡村内具体事务均接受村民监督,从开始的民主理财小组,到后来成立党群议事会,逐步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核三体”运行机制,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村民只要有意见随时随地都可以提,每个人都可以直接找村干部提。为了引导村民敢于建言献策,李集对好的建议还给予奖励。这一做法有效畅通了群众与干部沟通、参与村级事务的渠道,真正架起了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实现了无障碍沟通。

该村所有经费开支都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使用结果公开。村内所有事务通过每月村务公开,做到让村民明白、让干部清白。十余年来,李集村没有因村级事务特别是财务问题出现过一件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蔡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