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仁人志士:

根据城市管理需要,经县政府研究,将县城规划范围内划分了17个城市社区,现将城市社区名称(征求意见稿)予以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敬请各位踊跃发表意见。

一、命名原则

社区名称的命名原则:一是方便记忆原则,以临近的路、街、门、公园等地理标志命名。二是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原则。大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黄河以北区域中心,时长1700余年,历为郡、州、道、府、路所在地,八次相当于省级,为大小朝廷国都八次和陪都七次,在命名上尽量体现其期历史名称,为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服务,为文旅兴县服务。

二、命名方案

(一)魏州社区。东至贵乡街(北延),西至平安街,南至北京路,北至魏州路。命名理由: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设魏州,辖14县,治所在贵乡县(今大名县),是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的河朔重镇,更是著名的魏博节度使治所。此社区北至魏州路,以此命名亦彰显以路带名之义。

(二)元城社区。东至元城街,西至平安街,南至天雄路,北至北京路。命名理由: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建元城县,此后元城县长期存在,直至1945年3月元朝县建立,虽然此间偶有省并和改名,但存在是常态,至今,人们对元城县的记忆仍较为深刻。此社区东至元城街,以此命名,也可彰显以路带名之义。

(三)武阳社区。东至京府街,西至元城街,南至天雄路,北至北京路。命名理由:隋炀帝大业初年(607)改魏州为武阳郡,辖14县,治所在贵乡县(今大名县,以此命名,可较好的传承大名在历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四)天雄社区。东至贵乡街,西至京府街,南至天雄路,北至北京路。命名理由:唐广德二年(764)正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奏名所管曰天雄军,朝廷依准。自此,大名始有天雄之代称。唐代至北宋,魏州和大名府均有天雄军之称,北宋寇准知天雄军时,更有“东郡古肱今右輔,北门锁钥古天雄”的名联,此社区南至天雄路,以此命名,可彰显以路带名之义。

(五)邺都社区。东至五得利街,西至贵乡街、南至天雄路、北至魏州路。命名理由:后唐同光三年(925),改东京为邺都(陪都)。天成四年(929)罢都,还曰魏州,不久复为邺都。后晋天福二年三年(938),复以广晋府为邺都。后周显德元年(954),复罢邺都为天雄军,而大名府如故。也就是说,在后唐以后的五代时期,魏州曾作为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的陪都,称邺都,其治所均在今大名县,此社区北至魏州路,以此命名,可彰显大名的陪都地位,亦可与魏州社区相呼应。

(六)宋府社区(宋都社区)。东至园东路,西至五得利街、南至阳平路,北至天雄路,为县经济开发区范围。命名理由: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升大名府为北京,成为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陪都,治所在元城县(今大名县),《水浒传》中的大名府指的就是这里,直至北宋灭亡,大名府一直是北宋的陪都。此社区东至园东路,距北宋时期的大名府城较近,取宋代大名府之义。

(七)元朝社区(东郡社区)。东至五得利街,西至酒厂东路,南至金大公路,北至天雄路。命名理由:1945年3月,山东省莘朝县(原朝北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划归元城县,元城县卫西部分划入大名县。4月,元城县改称元朝县,县政府驻北峰村;1949年8月1日,河北省政府成立,对省域行政区重新调整,撤销元朝县。虽然元朝县在大名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但也曾做为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存在过,值得大名人民永久怀念。该社区位置较靠东,以此命名,既可彰现历史文化,亦可让人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八)兴唐社区。东至酒厂东路,西至银河东路,南至大名府路金大公路,北至天雄路。命名理由:后唐同光元年(923)四月二十五日,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升魏州为兴唐府,改元城此地距兴唐府、兴唐县治所大街镇较近,并且入住率较高,取像唐朝一样兴旺发达之意

(九)永济社区。东至银河东路,西至贵乡街,南至大名府路,北至天雄路。命名理由:隋唐运河永济渠在今大名境内通过,宋元时期称御河,明清以后称卫河,至今已在大名境内流淌了1800余年。大名曾是依靠大运河的黄金水道发展起来的重要古都城市,历史上大名的兴旺衰落,很大程度与大运河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了大运河航运的兴起,有了交通运输的发达,才有了大名经济的繁荣、城镇的兴起。此社区东临引河,而引河南联卫河,以此河思彼河,以此命名,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大运河,亦容易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造势。

(十)贵乡社区。东至贵乡街,西至万大街,南至大名府路,北至天雄路。命名理由,南北朝时期,前燕建熙元年(360),在境内分置贵乡郡和贵乡县,郡寻省,县属昌乐郡,后亦废。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分馆陶西界于古赵城置贵乡县。北齐天保七年(556),魏县及元城县一并废入贵乡县。北周大象二年(580),设立魏州,州治贵乡县,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同光元年(923)四月二十五日,改贵乡县为广晋县。此社区东至贵乡街,以此命名,既可彰显以街带名之义,也可较好的传承大名在历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十一)端智社区。东至万大街,西至府西街,南至大名府路,北至天雄路。命名理由:明代大名府城北门为端智门,端智的含义是明辨是非曲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德才兼备、尽心尽力服务社会的有用之才。以此命名,可让人记得住端智门,亦有利于倡导人们在博学多才的同时。

(十二)广晋社区。东至府西街,西至兴大街,南至大名府路,北至天雄路。命名理由:五代时期,后唐同光元年(923)四月二十五日,改贵乡县为广晋县,后晋天福二年(937),改兴唐府为广晋府。直至后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因此,广晋府和广晋县在大名历史上都曾闪耀一时,且此社区内又有广晋路,以此命名,可较好地传承大名在历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十三)五鹿社区。东至兴大街,西至平安街、南至大名府路、北至天雄路。命名理由:今大名境春秋时期属卫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此社区西至平安街,距五鹿公园较近。以此命名,既可传承历史文化,又可以公园带社区,方便群众记忆。

(十四)乐义社区。东至府西街,西至平安街,南至西城门外大街,北至大名府路。命名理由:明代大名府城西门为乐义门,该社区东至府西街,南至西城门外大街,在乐义门外。以此命名,不仅可让人记得住乐义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倡导人们自觉尊崇道德,乐于奉献,共建和谐家园。

(十五)阳平社区。东至府西街,西至平安街、南至阳平路,北至西城门外大街。命名理由:三国曹魏黄初二年(221)正月,将司隶部(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魏郡划分为三,即魏郡治邺(今临漳县西南);东部为阳平郡治元城县(治今大名县东北金滩镇);魏元帝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阳平郡移治馆陶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阳平郡又移治元城县(今大名县)。此社区南至阳平路,以此命名,可彰显以路带名之义。社区内又有阳平郡府小区,更可突出阳平郡的历史意义。

(十六)明城社区(府城社区)。东至贵乡街南延至小引河,西至府西街,南至阳平路,北至大名府路。命名理由:此社区包括明代大名府城范围,面积较大,取明代大名府城之义。以此命名,让人永记大名府明城的历史。

(十七)体仁社区。贵乡街以东,大名府路金大公路以南。命名理由:明代大名府城东门为体仁门,该社区在体仁门外。以此命名,不仅可让人记得住体仁门,更可倡导人们在社区里应相互体谅,互相关爱,共同遵守社会秩序,做到彬彬有礼,举止得体,和乐美好,共享好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