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睦州(浙江建德)陈尊宿(780—877),又称道明、道踪,唐代禅僧,为黄檗希运禅师的高徒,临济义玄禅师的师兄,云门文偃禅师的启发者。《景德传灯录》中说他曾“常制草屦,密置于道上,岁久人知,乃有‘陈蒲鞋’之号焉。”后世对此说法不一,有说是为“孝养母亲”,也不排除修行办道、勘验学人的意思。

宋代吕希纯《陈尊宿庵》一诗中云:

尊宿芳名盛,庵岩迹未颓。

织蒲随日用,儋版唤人回。

临济亲推出,云门手托开。

于今两禅派,俱自睦州来。

由此可知,这位禅师在禅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你可知,他也是很有个性的人,甚至很“高冷”!

禅师爱嗔,不爱喜

“时有学人叩激,(睦州)随问遽答,词语峻险,既非循辙,故浅机之流,往往嗤之,唯玄学性敏者钦伏”,足可见睦州禅师门槛高深。我们来看下面这则公案,清晰地感受一下睦州禅风。

问:如何是曹溪的的(dí dí)意?

师(睦州)云:老僧爱嗔不爱喜。

僧云:为什么如是?

师云:“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说诗。”

——《景德传灯录

有僧人问:“什么是曹溪六祖大师的真实旨意呢?”

睦州道:“老僧爱嗔不爱喜。”

僧人不解,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睦州回答:“路上遇到剑客就须呈上宝剑,不是诗人就不要同他论诗。”

“爱嗔不爱喜”这句话很不容易理解,佛教不是总讲要结欢喜缘、戒嗔恚怒吗?可为什么睦州在此处却要颠倒过来讲呢?

“喜”和“嗔”,只是应机接物的方便,禅师反世间常道而行,以期“破”学人固有知见,“断”其侥幸凭靠。而对学人来说,这“喜”与“嗔”则反映了“舒服”或“不舒服”的直观感受。学人贪“喜”不爱“嗔”,所以禅师“爱嗔不爱喜”,这份“冷似冰”的门庭施设中,妥妥地暗藏着慈悲与智慧,指点学人在无依无靠中自领自会、自立自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师(睦州)寻常或见衲僧来,即闭门。

或见讲僧,乃召云:“座主。”其僧应诺。

师云:“担板汉。”

师(睦州)问新到僧:“什么处来?”

僧瞪目视之。

师云:“驴前马后汉。”

师(睦州)闻一老宿难亲近,躬往相访。

老宿见师才入方丈,便喝。

师侧掌云:“两重公案。”

老宿云:“过在什么处?”

师云:“这野狐精。”

——《景德传灯录》

禅途路险,如蜀道难,稍有不慎,就可能丢了性命!

“担板汉”“驴前马后汉”“野狐精”“吃夜饭汉”“入镬汤汉”……

这些很难听、很不顺耳的称呼,都出自禅师他老人家。那些被他骂过、嘲讽过、棒打过的人,不晓得是否能体会到禅师的一片悲心呢?恐大半无果。换做你我,又会如何面对呢?能否直下承当呢?

睦州禅师当然也晓得这条路的危险与寥落,不然也不会说出“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说诗”这样的话。侠路相逢,自是各自亮剑,酣畅淋漓。诗人会友,自是春花秋月,一派融融。如对剑客说诗,向诗人呈剑,不免贻笑大方,自讨苦吃,何况禅师面对的是关系学人身家性命的大事。所以,禅师开示,多惜字如金。如遇“忠言逆耳”,我辈当慎思明辨,勿要错过觉悟的因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僧到参。师(睦州)问:“什么处来?”

僧云:“浏阳。”

师云:“彼中老宿祗对佛法大意道什么?”

云:“遍地行无路。”

师云:“老宿实有此语否?”

云:“实有。”

师拈拄杖打,云:“这念言语汉。”

——《景德传灯录》

“念言语汉”指的是:死记硬背、不知变通的参禅者。“遍地行无路”是说参禅中不要执着言相,宁可空诸所有,不可实诸所无。而那老僧究竟是“嗔”还是“喜”,虚实莫辨,真假难分。这个时候,该如何抉择,如何是好呢?

曾有一位学人参问睦州:“我平日刻苦学经,行脚,可还是不能领会教义,该怎么办呢?”

睦州回答他说:“讲实话,你应该去忏悔!”

学人说:“请和尚开示。”

睦州道:“你如果不能领会,我就不说了(多说无用)。”

学人仍坚持请问。

睦州终于开了口,说了一句话,“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是啊!无论是“爱嗔不爱喜”的禅师,还是挨打挨骂的学人们,只要“心不负人”,便可“面无惭色”,安心度日。睦州禅师留下的这些金句,值得反复回味哦!

禅公案

了解禅门公案故事

品味佛教文化

让佛法生活化

敬请关注每周的“禅公案”专栏

文字|某甲 插画|小名 美编|妙知 编辑|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