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高考,浙江一名考生作文得满分,题目为《生活在树上》。很多学生和家长闻讯后都想一睹为快。可是,找到这篇作文后却瞬间傻了眼:虽然可以确定这是一篇用汉语和汉字书写的作文,但是为什么读起来这么费劲呢?难道汉语的“文字游戏”真的可以被操作得这么高深莫测?

没错,这确实是一篇多数人难以读懂的高考满分作文。这位考生饱读诗书,学贯中西,而且深受学术文风的熏陶,以至于率性用起典故来,将大多数人摒弃在阅读的门槛之外。这样不写给大众而仅仅写给“小众”的作文真的足以被评为满分吗?很多人面对这篇作文的晦涩文风忍不住提出了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忍不住想起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这篇作文以弘扬诚信精神为立意,生动描写了关云长坐骑赤兔马仰慕关公忠义,宁可绝食而死的动人故事。这篇作文通篇以文言文的风格行文,但是多数人读后都感觉流畅易懂,以至于近20年过去,大家提起它来仍然赞誉有加。那么,为什么同样是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这样艰涩难懂呢?主要原因在于这篇作文大量使用典故,而且使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这就造成了这篇作文读者的“小众化”。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以明理”。文章的基本功能是交流信息,阐述道理。中国现代白话文革命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让文章变得通俗易懂,为大多数人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浙江考生作文《生活在树上》如此艰深晦涩,是存在瑕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有瑕疵,高考作文阅卷组为什么还要给他满分呢?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爱才惜才的态度。考生在作文中能比较恰当地引经据典,充分体现出他知识面之宽广,文学底蕴之深厚,这在高中学生中非常少见,非常难得,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鼓励,不应该被埋没。

二是宽容的评分心态。阅卷组对该考生的晦涩文风并非视而不见,但是他们没有求全责备,而是以高三学生的水准去衡量这位考生的作文,以“瑕不掩瑜”的态度给了他满分。在阅卷组评分意见中有一句说得很明确:“其中的晦涩不希望同学们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