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半年前的某个傍晚,一个硕大的“馒头”出现在了稻来纪录片实验室的办公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 | 小梅

这“馒头”足有半臂宽,敦实地坐在茶水间桌子的正中,看上去平平无奇,只有老面自带的微黄色。但能霸占如此C位,来路肯定不小。

“这是什么啊?”办公室的同事纷纷围观上来。

“甘肃寄来的,切开看看!” 不知道谁说了一嘴,一把刀就递过来了。

一切为二,机密才真正揭晓:“馒头”的内心,红黄绿黑白,一层叠加一层,满眼的绚烂;无法描述的香气顺着层层缝隙直冲冲的钻入鼻孔。吃遍“人间风味”如我司同事,一时也说不明白这是什么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 | 高高

“甜咖喱?”这三个字突然出现在我脑袋里。我甩了甩头 —— 怎么可能!

“这是甘肃的土月饼”,黑蜀黍的声音传来,“也叫千层月饼”。他接过刀,开始切块分给大家品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 | 高高

好奇夹杂困惑,我吃了一口。面香透过唇齿直接蔓延开来,细细咀嚼,每层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甜,有的好像有极细微的苦,有的甚至有点….咖喱(?),还有无法精准描述的香气。而且这苦来得很微妙,有种点到舌尖后幻化成香的感觉。

…等等,这味儿我知道!

舌尖的记忆突然唤醒,脑中一个声音开始回荡,“麦提,麦提,麦提…”

“这是什么?” 我问眼前的印度男孩。

他皮肤棕黑,穿着简朴,脸上挂着憨憨的笑容。桌上是他刚做的葱油饼 —— 阿不,是长得像葱油饼某种饼。就气味来说,肯定不是香葱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上为“葱油饼”

*摄 | 小梅

“麦提,麦提…” 他跟我指手画脚的重复。

“嗯嗯,我是想知道这是什么?” 我缓慢的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麦提,麦…” 他见我还是一脸懵的样子,就没再说什么,转身走了。

没关系,我满心期待的咬了一口这个饼,入口却是我没料到的滋味...咸辣和微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多数人吃这个都是卷着吃的

*instagram

这是我来到这家airbnb的第三天。每天早上,男孩都会给我和另一个住客做早餐,其实都挺好吃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天那么怪!

出于不想辜负男孩的用心,我又咬了一口。

这饼是用面粉做的,颜色却不寻常的黄 ——估计有姜黄吧,一个特别能染色的食材。也是到了印度我才知道,咖喱的黄色,来自于这个叫姜黄的植物根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地人很小就会学做这个饼

*Instagram

除了姜黄,还有辣椒,然后就是这个绿色伪装成香葱的东西。它有种无法描述的香气,闻起来令人愉悦,吃起来却甜中回苦。不过好在是用黄油煎的,配上加了糖的酸奶,我习惯了一下,也就吃完了。

吃完早餐,我路过厨房,好奇心起便拐了进去。

讲真,这个印度中产阶级小洋房的厨房并不算豪华,跟北京普通居民小区家庭厨房很像。角落里堆着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多了一个住家佣人,也就是这个男孩。

此刻的他正在切一捆绿色的蔬菜,我走过去,问他在切什么。

“麦提!” 他看了看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这样的一束

*Instagram

我突然明白了,这货就叫麦提。征得他的同意,我摘下一小片叶子闻了闻,果然是那个香气!塞进嘴里….

唔~ 的确有点苦

但这气息怎么会出现在甘肃的土月饼里?!

我的脑袋仿佛灌入了几千个问号:印度?甘肃?这俩地儿怎么看都没啥关系啊…

胡麻油层层打底,香豆、姜黄、玫瑰、红曲缤纷登场… 张扬的气息成为众多滋味的统领。” 《风味原产地·甘肃》里,小哥哥深邃的声音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等,姜黄也有?!那香豆…? 突然我觉得自己有如名侦探柯南附体,身后一束光圈闪过,幻眼带上黑框的眼镜,嘴角咧出一条意味深长的微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盆友,香豆粉到底是什么?” 我开始疯狂轰炸兰州的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后方第一碗就是香豆粉

*《风味原产地·甘肃》

只可惜,这群每天只知道吃(戳)的人并不了解这个神奇的香料。他们只知道这东西其实不是什么“香豆子”,而是一个植物的叶子晒干后磨成的粉

唔…有意思,至少这说明了香豆粉是绿色的原因。

香豆粉啊,就是胡芦巴的叶子啊!” 另一个深谙花草鱼虫各类偏门知识的朋友跟我说。“你知道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带回来了不少东西,都是冠以’胡’姓的,什么胡萝卜,胡麻,胡豆,胡瓜,这里面就有一个胡芦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麻也是从西域带回的

*《风味原产地·甘肃》

“不过胡芦巴具体学名是啥我就不知道了。”

没问题,线索都给到这儿了,“柯南”我要是还解不出答案,就枉为吃货了。

各类科普网站一搜,原来胡芦巴好像就是印度小哥嘴里那个麦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芦巴叶和籽,在甘肃晒干的胡芦巴叶又叫香(苦)豆粉,籽叫香(苦)豆子

*Instagram

这个故事最简单的版本,大概是这样的:

当年张骞跑去西域,虽说外交任务没完成,但的确打开了大汉朝与沿路各国的交流贸易通道。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丝绸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维基百科

于是从汉朝开始,不断有各国商人开始往来于中国和自己的国家,其中最能跑的便是阿拉伯人

为什么呢?据说是阿拉伯国内有个名言,叫“求学莫辞中国远”,这句话脍炙人口的程度,大概约等于我们对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熟悉。

所以等到了盛唐时期,旅居中国的阿拉伯人数是最多的,他们甚至能在这里能待上40多年,娶老婆生孩子成家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较经典的阿拉伯商人画像

绘 | Charles Robertson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阿拉伯人另一个呆的最多的国家之一,是如今的印度。

我在印度吃到的那个饼,就是印度人在古时候长途旅行携带的最多的食物之一,叫做麦提特普拉(Methi Thepla),据说就是因为胡芦巴叶和姜黄有防腐的功效,便于常温下久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ethi Thepla,就是这个长得像葱油饼的食物

*Instagram

于是从那时开始,很多印度的东西开始进入中国。姜黄是其一,胡芦巴是其二。他们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落地生根,并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那土月饼里的红曲呢?这其实原本就是甘肃的一个特产,瓜州红曲更是自古就被诗歌所盛赞,本地人拿来放进糕点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故事到了这儿,我算是明白这土月饼的来龙去脉了。别看这么一个大只的“馒头”,里面可叠着世界人类迁徙的痕迹呢

那个永登长大的甘肃朋友,虽说不知道香豆是什么,提起土月饼,也是满满的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他自己从小就觉得土月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直到今天,家家户户都自己做,而且是提前几天发面,中秋当天一做就是十几个,满足一家好几口的需求。他姥姥还会做各种花式放在月饼上

待到月圆之夜,每家每户搬出一个小桌子,上面放上一些水果和一个土月饼,插上香,感谢上苍的保佑,然后孩子们会出门去各家偷月饼讨吉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着土月饼供奉的夜晚

*Miriam in China

“那时候可真快乐啊!虽然我从来没偷到过谁家的月饼…”

“没事儿,我觉得今年你可以再试一下。多偷几家,顺丰到付,我家地址你有的。” 边回复着,我嘴角又露出了那道意味深长的笑容。

作者:梅姗姗

排版:梅姗姗

头图:《风味原产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