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 安居乐业

——岑巩县易地扶贫搬迁让1.8万贫困人口走向幸福新生活

特约记者 万再祥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岑巩县紧紧围绕”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让一批批贫困群众步入致富路、过上了新生活

挪出来: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脱贫发展问题

坡陡沟长、土地贫瘠是宋绍付对龙统村老家最深刻的记忆。搬出穷山沟,成为许久以来一家人的深切渴望。石灰窑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宋绍付老家在羊桥乡龙统村石灰窑组,那里区位偏僻,群山环绕,全组四分之三都是25度以上的坡地,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全家靠种玉米和洋芋每年仅有4000多元收入。“我们石灰窑组,都是石灰岩,还缺水,种什么都没有收益。”易地扶贫搬迁,让梦想照进现实。2019年7月,被认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宋绍付一家,搬到40公里外的凉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新房子。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儿子和儿媳通过劳务输出到建德市务工,每个月有8000多元的收入。“移民搬迁政策好,来到这里什么都方便,年轻人负责找钱,我们负责送孙子读书,日子越过越幸福。”宋绍付满怀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为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问题。从2016年起,岑巩县用5年时间把18876贫困人口搬出大山,使其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活实现“蜕变”。

能安居:加大后续扶持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餐馆的生意还可以,一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以前一家人是聚少离多,日子过得紧巴巴。搬到这里来,一家人再也不用各奔东西了。”2016年12月,周贤春全家从大有镇长溪村搬迁至亚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迁入新居后,周贤春的老婆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厨师培训,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开了一家餐馆。“搬到这里来,做什么都方便,只要不懒,挣钱的路子多得很。”同样从长溪村搬出来的邹荣说道。邹荣搬迁前便在外从事电工行业,现在在小区物业管理处担任电工师傅,负责整个小区的电路安装。而他的妻子刘泽梅则在工业园区的一家电气公司上班,实现了从家庭妇女到工人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5年来,许许多多和周贤春、邹荣一样的贫困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在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倾斜,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搬迁户,或创业,或就业,生活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岑巩县以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引进杰达电气、茂盛电气、丛源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务协作、扶贫车间、技能培训、产业培育等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的就业创业状况的精准核查,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提供创业扶持,实现以创带就倍增效应,将移民安置小区现有的门面以低租金出租给搬迁户,实现创业并带动就业。在18876人搬迁群众里,其中有劳动力家庭4064户,劳动力9358人,实现就业8941人,就业率为95.5%,已实现一户一就业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生活: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夜幕降临,亚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刘余仙来到社区广场跳舞,广场上音乐阵阵,欢歌笑语。“住在这里环境好、交通好,小孩读书条件也很好,社区管理很到位,平时还可以跳跳舞,这里生活真的很舒心。”刘余仙说。“搬到这里来,做什么都方便,社区的服务也很好,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一到寒暑假,还开设了“爱心托管班”,小孩就可以免费送去学习,有专人帮看护,很放心。”大坪安置点搬迁户赵国英高兴的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帮助搬迁贫困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岑巩县坚持用最好的地段建设搬迁安置房,投入11.6亿元,建成安置房37.63万平方米,安置搬迁群众18876人,全面落实搬迁群众与搬入地居民同等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搬迁群众新农合参合率达100%,配套建设了安置点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基础设施,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全部解决;安置点配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4个,共核定事业编制18名并配齐,建立安置点党支部4个,选配社区“两委”干部26名,确保搬迁对象服务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