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初期,对西方是一种敬佩、倾慕的心态,这种心态与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心态相似。但到了一战以后,大和民族的地缘政治野心开始膨胀,民族心理开始变得狂妄、自负、“爱国主义”、民粹民族主义情绪在日本渐渐成为风尚。例如:头山满的玄洋社、内田良平的黑龙会、近卫笃麿的东亚同文书院等”爱国“组织,对日本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感到十分厌烦和不满,希望日本要出头,要当头,要联合“同文同种”的中国、朝鲜等东亚国家共同建立“东亚新秩序”。如果中国不配合或没有能力做出响应,就必须考虑以亲日政权更换中国政权。这些想法正是后来日本发动对华战争,并在战争后期与汪伪、伪满及东南亚各国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民族心态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人的这种心态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来源。

首先就是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会”所刺激的结果。在会议上,日本作为战胜国,其意愿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强烈抗议与反对,这就加深了日本对白种人的厌恶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尔赛和会

对日本人更强烈的进一步刺激,来自“华盛顿会议”以及会议签署的3个重要条约,即所谓的《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和《九国公约》。日本迫于英美联合阵线以及世界舆论的道义压力,不情愿地接受了不合乎自身意愿的结果。日本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大国,妄图打破现存的世界秩序。因此,也就走上了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也为在太平洋战场上撩拨美国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盛顿会议

第三点是日本人还为自己的这种心态找到了理论支撑,那就是内藤湖南所提出的“东洋文化中心移动说”。内藤湖南被誉为日本中国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这个理论要旨是说中华是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个地理概念,中华文化中心从唐宋之际就有不断东移的趋势。他认为不只是中国才有中华,日本也有中华,宋朝灭亡时,大批的文人投河自尽,以身殉国,元朝后中国的中华文明就不再正宗,而学了中华文明的日本,成了正宗代表,文化中心向东边(日本)移动了。这个理论,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推行“大东亚共荣圈”政策提供了文化注解和思想理论资源。

以上便是笔者总结的日本”大东亚共荣圈“政治野心的主要源起。总的来讲,日本这个国家无论是在二战时,还是现在,都在政治上有很大的野心,但是受地理位置以及国土面积的限制,资源匮乏,在关键资源上必须依靠进口,并且国土上严重缺乏战略纵深的影响,导致日本这个国家政治野心的实现主要靠赌,赌中国在二战时会投降,赌偷袭珍珠港时直接把美国打趴下,可惜的是日本低估了中国人的韧性,和当时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直到现在日本也是政治上的瘸子,美国忠实的狗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