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中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把“关联”看得比“因果”更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讲人:陈广源 博士

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深圳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

脾肺,脾肺,母子相依,娘壮儿肥

中医理论受中国道家思想,特别是《易经》的影响很深,它用原始朴素的“取类比象”的方法,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把“关联”看得比“因果”更为重要。

跨越几千年,一个屹立于东方,一个兴起在西方,近些年兴起的大数据,居然在思维方式上与中医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大数据也不刻意追求“因果”,而更重视“关联”。难道这只是巧合?只是偶然?

中医把“脾”看成是“土脏”,即属“土”;把“肺”看成是“金脏”,即属“金”。“金”是从“土”里出来的,“土”生“金”,所以,“土”与“金”是“母子关系”。也就是说,“脾”和“肺”是母子关系。“土得掉渣”,但却朴素而深刻。

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爬楼梯,如果从第一层连续爬到第五层基本不喘气,说明“肺气”基本还可以,如果爬到第四层,甚至第三层就开始喘气了,那就说明其“肺气不足”了。

对于“肺气不足”的人,中医往往不是,或者不简单的只是去“补肺气”,往往是用“健脾益气”的办法来“生肺气”。就是调整你的脾胃功能,让你吃得香,消化吸收好,“脾气”健运,“肺气”自然也就充盈畅顺了。

广东人为什么对黄芪这味中药情有独钟?煲汤用它,煮茶用它,配方用药更是常用它。老百姓一般不叫它黄芪,而称之为“北芪”,即产在中国北方的黄芪,强调它的产地,强调是“道地药材”。

就是因为黄芪这味中药具有“补气而不助湿”的特性。换句话说,就是它不仅能“补气”,而且还能“健脾”,让“脾”不至于因为“补气”而为“湿”所“困”。这正是身处“卑湿之地”而总是“湿气重”的广东人、岭南人的明智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到广东已经三十年,也可以算是新的一代“客家人”了。我在临床上就体会到,健脾补气,用黄芪比用人参好。从中药炮制的角度看,直接晒干或者烘干的叫“生黄芪”,而加蜂蜜制过的叫“炙黄芪”。

生黄芪不仅能“补气”,而且还能“利水”,“炙黄芪”之“补气”之力大于“生黄芪”,而“利水”之力却减弱。如果病人气虚得厉害而“湿”又不是那么重,我就会用“炙黄芪”;如果病人“气虚”而兼“湿重”,我就会选用“生黄芪”。

实践证明,这样选用,临床上是有效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补气”,而不误“健脾”,甚至是通过“健脾”来“补气”。

“脾”是“母”,“肺”是“子”;“脾”生“气”,“肺”主“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我们治肺就必须先治脾,起码要脾肺同治,娘壮才能儿肥,儿健才能母安。现在给大家介绍一首最常用的健脾益气方剂,它就是鼎鼎有名的——“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白术、柴胡、升麻八味药组成,组方简洁,功效和运用却非常不简单。对于此方的详细介绍,留待后解。

脾健心安,张口就吃,倒头便睡

我们刚才说了,“脾”属“土”,“肺”属“金”,“土”可以“生金”,所以“脾”是“肺”的母亲。那么,“脾”的母亲又是何方神圣呢?那就是“心”。

从“五行”的归属分类看,“心”属“火”,“火”可以“生土”,所以“心”和“脾”也是“母子关系”。

在临床上,我们会接触这样一些病人:动则心慌心悸,失眠多梦,或食欲很差,对饮食不感兴趣,或想吃想喝,但“完谷不化”,不能消化吸收,乏力气短,面色萎黄。

女性则还会经期紊乱,经量减少;或一来月经就如同江河奔腾,控制不住;也有不少人一来就如同下雨屋漏,滴滴答答,淋漓不断,后来就干脆不来了,闭经了。

这些女孩往往还很年轻,30多岁,甚至才20多岁,就已经有点河床干涸,甚至油干灯灭的意思了。林黛玉的病根也在于此,在于“心”“脾”。

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在《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中所说的:“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曲隐,女子不月”。

欲望炽烈而又总是得不得满足,心事重重而又总是得不到舒解,总是面对着水中月、镜中花,其“曲”不得伸,不得展,其“隐”不得彰,不得宣,结果将会如何?

自然就是破坏了“心主血”,“脾生血”的功能,造成气血的衰微,运行的紊乱,也就出现了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一系列问题。“女子不月”,当然也就不孕不育了。

男子何尝不是如此,也会阳痿、早泄、精子质量下降,从而让女方难以受孕。再肥沃的土地,种子质量不行,自然也是不行的。何况土地并不肥沃,种子质量又那么低劣。

对于“心脾两虚”这种“林黛玉系列病”,从中医的认识来看,自然“心”是根本,应该“从心论治”。

但中医也从实践中认识到“心为君主之官”,岂是随意可以左右?“心病还须心药医”,但天下哪有治心病之药?古人当然也创制了“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等“治心”之方剂,但在实践中效果乏善可陈,让人质疑。

倒是另外一首方剂,名曰“归脾汤”,重点在治脾,兼以治心,心脾同治,效果显著,而获得广泛应用。这也是学习中医入门者的必学必记之方剂。

归脾汤

由炒白术、当归、茯苓、炙黄芪、炙远志、龙眼肉、炒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大枣、生姜共12味药组成,其功能是“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其特点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

情舒志展,肝和脾顺,气血畅旺

我们说“肝脾”,而不说“脾肝”,因为肝与脾的关系,肝处于主导地位,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医认为,五脏中,肝与人的情志活动关系最为密切。情不舒,志不展,就会造成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甚至郁而生火。

肝在五行中属于木,脾属土,肝气不疏,肝木就会克脾土。

为什么你心情不好,食欲就会下降?为什么暴怒之后就会呃逆、呕吐、胃肠剧烈疼痛,甚至吐血、便血?为什么长期抑郁会慢性消化不良,胁痛、便秘、腹泻?为什么虫草燕窝吃进去一大堆,除了更加腹痛腹胀,头痛失眠,还是面色萎黄,一副慢性营养不良的容颜?这都是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脾之清气不升,胃之浊气不降所造成的。

身、心、灵,灵魂是身心的主导。情舒志展,才能肝和脾顺,才能气血畅旺。

心病还要心药医,靠草木之品,来治心肝之病,治情志之病,效果可想而知。

如果多少还有些作用,我下面只能介绍几个方剂,用以疏解由于肝气不舒而造成的气滞血瘀,肝胃不和等诸多症状,但他们都不能直接解决情志问题。换句话说,它们也不是治疗心肝之病的灵药。

我向大家推荐几个方剂。1、逍遥散(含逍遥散系列) 2、柴胡疏肝散 3、左金丸。

对于这些方剂的解读,留待后文。

脾肾脾肾,先天后天,相辅相成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必须相互资助,相辅相成。脾肾合病,多为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或少腹冷痛,大便长期不成形,甚至吃什么拉什么,完谷不化,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或者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甚至水臌胀滞。舌质淡而嫩,苔白滑或腻,脉沉弱或沉细。

这些,都是由于肾之先天不足,肾之阳气不能温煦脾阳,或者是脾之后天久病,脾之阳气不能充养肾阳,先天后天不能相互资助所造成的。脾肾,脾肾,先天后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脾肾合病,脾肾阳虚的治疗,中医是用脾肾合治,温补脾肾之法。但虽为合病,在表现上亦有所偏重,或偏于脾,或偏于肾。

当然在治法上也有所侧重。偏于肾者,以水肿为主,多以真武汤之类为治。偏于脾者,以泄泻为主,多以附子理中汤、四神丸治之。

临床上若对应西医病名,偏于肾者,多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甚至肝硬化腹水等有关;偏于脾者,则往往与急慢性肾炎、慢性肠炎、肠应激综合征,肠结核等有关。

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制附片 附子理中汤:制附片、人参、炮干姜、炙甘草 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作者/陈广源,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车前子 视觉|花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