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Ansel

校对:Hazel

配图:Online

抵制文化,又称取消文化,英文叫「Cancel Culture」,这个词自从2019年登上各大热搜之后,搅得美国几乎是天翻地覆,直至今日热度依旧不减。

为此,我们根据一些媒体报道和专家的解释,试图解释一下非常潮流而且极具杀伤力的「取消文化」。

走向对立和偏激

知名作家和记者乔治·派克(George Packer)曾解释说,当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通常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当有一种观点冒犯了一部分人的时候,这部分人往往会试图去毁掉那个提出观点的人的名誉。

当然,也有人认为「在这种取消文化影响下,许多人通常会选择否定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的身份或者能力」。

可以说最近一向在民众面前颇受爱戴的J.K.罗琳就是这样被拉下神坛,曾经依靠她小说改编的电影成名的几位国民级影星似乎站在她的对立面,甚至哈利波特的两大粉丝网站都与她划清界限,不再承认她的其他荣誉和身份地位。当然更为狂暴的还是网络上的民众,无论是支持罗琳的还是反对罗琳的都存在的一部分极端的人。就仿佛罗琳成为了两种观点的角力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就如今的民间数据显示,确实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他们无法容忍对立立场的观点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没有越来越包容开放,而是变得越来越偏激了。

而一旦某位名人、作家的一个观点惹怒了人们,人们便倾向于诋毁这个人所有的荣誉和地位,并极力否定对方的能力,不断给对方抹黑。

之所以这种情况通常在网络出现,那是因为网络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人们很大的「自由」和「安全感」,因为他们时常觉得通过网络去辱骂与自己的观点不同的人是完全可以的,人性的恶可以在那个时候完全宣泄出来,因为他们觉得他们不会自己会被追查,也觉得有那么多人在随意辱骂和抹黑别人,自己完全可以那么做。

黑箱内的恶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藤诗织将自己受性侵以及抗争的经历写成了《黑箱》。其实也就阐述了,很多时候一旦事情发生在黑箱之中,受害者和施暴者的身份以及行为是很难被确认的。网络有时候给了民众这种假象,以至于许多人纷纷在网络上扮演起了审判者和上帝,或者向一个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施加极端的语言暴力,甚至很多时候他们在网络上辱骂别人的脏话在现实中他们或许不会说,也不敢说。

其实这个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处在黑箱之中,就像躲在暗处射箭的人,因为躲在黑箱之中,人们才更会感到放松展现出更恶的一面,肆无忌惮地以自己的价值观审判别人。

也正是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制造了这种「黑箱」(当然其实网络并不是黑箱,因为大部分人的IP可以被追查到),这种所谓的「取消文化」才会如此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