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在轨天体---国际空间站寿命将至

目前全世界在轨最大、最重的人造天体就是国际空间站,它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主导,联合世界五大航天机构建造的大型人造轨道空间站,设计寿命10-15年,通过不断“搭积木”的方式,最终达到423吨重的“大家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98年空间站的首个分段,曙光号多功能货舱发射升空,到2010年正式投入运营,运行的舱段最短时间接近10年,整体超期5年,按照美国的估计,空间站已是壮士暮年,虽然希望通过延寿将其使用年限延长到2028年,但这仅仅是美好愿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第一个空间站已无法正常使用,而新一代的空间站建设还停留在计划当中,尚无实质性计划,那么为什么美国如此重视的空间站却惨遭“断后”呢?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有4个方面。

国际空间站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为何下一代却还停留在计划中

一:科技含量高,毫无疑问国际空间站是地球人造太空物体的高峰,在其内部能够从事太空环境下的,各种高精尖的学科研究---生物科技、航天医学、材料学等等,具有地球上无法比拟的环境研究。这种环境对相关学科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每个舱段都是各国最高科技水平的结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研发建造贵,空间站是个“吞金巨兽”,80年代美国启动空间站项目预算约为500亿美元。据公开媒体报道,实际上空间站的建设及运营费用,远远超过当初预估的500亿美元,直逼16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烧钱的科技合作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使用成本大,按照设计,空间站建成后常驻留6-7人,由16国共同参与此次国际计划。然而因受到各国经济与政策的影响,独立研制相应舱段的进度快慢不一,不同舱段又影响着周边舱段的发射以及空间组装进度。据航天专家估计,每年维持空间站运营费不少于30亿美元。

四:参与国家少,事实上真正具备独立研发,并发射舱段能力的国家只有2-3个,而俄罗斯因受国内经济限制,直接迫使空间站的组装计划被拖延好多年,日本虽然具备研制舱段的能力,但却没有火箭发射技术,因此空间站的建设就逐渐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