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事情,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例如“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在有的诗人看来他不是男人!也有诗人说他是真英雄。

公元841年,杜牧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相传此地便是项羽自刎之处。

在唐代大诗人杜牧眼里,这种遭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挥剑自刎的行为实在不是男儿风范。

于是挥笔题诗一首,顺便拍了拍项羽,说:你算什么男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诗的开篇,杜牧便旗帜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无法事先预料。能够包羞忍耻,能屈能伸才是男儿本色。

换言之,像项羽这样表面“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却因为遭受挫折便失去斗志抹了脖子,实在算不上男人,更与他的英雄气概不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在诗的后两句,杜牧延续一贯的风格,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如《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这首诗中,杜牧指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但这不是杜牧的胡乱猜测,而是对乌江亭长良言的高度概括。

据《史记·项羽本纪》:“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但最终项羽放不下架子,认为无脸见江东父老,于是含羞自尽。

杜牧此句看似在假想不可能发生的事,实际是在讽刺项羽的刚愎自用,难进忠言。这也是他兵败乌江的最致命原因。为此,他在鸿门宴上错放刘邦,气死亚父范增,到了这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他依然没有醒悟,纵然有卷土重来、东山再起的机会,却因他的负气一刎都化作泡沫飞烟。

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看来,项羽不肯过江东,拼死苦战,自刎乌江乃是真英雄

于是她在路过乌江时,忆古思今,悲从中来,遂作诗一首。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内心悲愤的怀古诗。

在诗的开篇,李清照便表现出她“巾帼不让须眉”,丝毫不输男儿的英雄气魄:生当作人杰,报效朝廷,匡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此便是死了亦为鬼雄。

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与李清照英雄气魄截然相反的是他临阵脱逃的丈夫赵明诚和不思恢复、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李清照之夫赵明诚任建康知府,遇城中发生叛乱,赵明诚不仅不思平叛,还临阵脱逃。

故而在诗的后两句,便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无耻行径和丈夫临阵脱逃行为的讽刺。

人们至今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渡过乌江回到江东。

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拼死苦战,因为无脸见江东父老,最终以死相报,是真英雄!真豪杰!

尤其一个“不肯”堪称神来之笔,“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也不是“不愿”,而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抉择,一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概。

而这种英雄气概在当时尤为可贵。故而诗人借“项羽乌江自刎”的英雄悲歌,鞭挞、讽刺无耻的南宋当权派。

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慷慨激昂,正气凛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在你看来,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究竟是“不能包羞忍耻”的懦夫行为,还是全了“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节?

如果你能有机会拍一拍项羽,你会对他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