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好山好水产好果,享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冰糖橙之都”“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之称。但深处武陵山贫困片区,巍巍群山中,仍有部分群众承受着贫困之痛。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易地扶贫搬迁是“头号工程”。“十三五”期间,麻阳共投入资金8.4726亿元,实施集中安置项目36个,帮助3462户14121名群众搬迁新房,旧房拆除复垦率、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成率、后续帮扶措施覆盖率均达到100%。不仅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麻阳还创新性做好“后半篇文章”,走出了“人员下山、产业上山”的新路子。搬迁户不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还实现了“收入好、就业好、生活好、精神好”的目标。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在易地扶贫搬迁这张试卷上,麻阳奋笔疾书,一栋栋新房、一张张笑脸是一笔笔勾勒出的答案。

搬入“设施俱全,生活便利 ”新家园

位于麻阳县城城西的龙池集中安置小区——龙升家园,紧邻马路,背靠河流,四周平坦开阔,交通便利,与县长寿工业园区直线距离500米,区位优势明显。

麻阳坚持把科学选址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四个靠拢”,重点向县城、中心镇、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人口聚集、配套完善、有产业基础的区域进行选址布局。全县36个集中安置点选址全部优中选优,水、电、路、气、网、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全覆盖,县城、集镇安置点建设了标准污水处理站。

“搬到这里有近1年时间了,生活很方便,住着也很舒心。”今年50岁的村民贺春香去年搬进了龙升家园,笑称现在自己的小康生活很舒心。

贺春香以前的老房子在麻阳文昌阁雷司坪,年久失修,慢慢成了危房。2015年,大女儿读高一,贺春香就从浙江绍兴辞职回来,带着两个女儿在外租房住。没过多久,贺春香的帮扶人付名山就告诉她,村里有易地搬迁的名额,她家里符合条件,可以申请。

房子交了9000块钱,装修花了几千块钱,贺春香就带着两个女儿住进了75平米的新楼房,每天走路十分钟去小区旁的长寿产业园上班,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生活轻松不少。

走进龙池集中安置小区龙升家园,新建的34栋安置房整齐排列,干净有序,一应俱全的生活设施、幼儿园、小学、四点半小课堂……贺春香现在住的这个安置点,和城里的小区没什么两样。

据了解,这个安置小区专门成立了龙升社区居委会,设立便民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党建、户籍、民政、教育、社保、医保、低保、就业、供水、供电、残疾人等服务窗口,使搬迁群众享受到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体验。

龙升社区联合党支部书记段少瑞介绍,这里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966户3742人,来自全县18个乡镇。为了解决搬迁户日常生活所需,又让搬迁户的农作习惯得以保留,“每家每户还分到一小块地用于种菜,生活很便利。”

城里的集中安置区生活方便,乡村安置点同样生活便利。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一家搬出大山,现住在150平方米的新房中,我很满足!”在谭家寨乡楠木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谭显清欣喜地介绍起现在的新生活,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谭显清家原来居住地道路弯多坡陡,进出困难,且房子是老旧的木板房,生活极其不便。2017年,他家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了马路边,四房一厅的房子,红瓦砖房白墙,大气又漂亮。

据悉,该安置点共有12户贫困户搬迁安置在这里。“水、电、路都通到家,这比以前居住的地方不知道强了多少倍!”谭显清说,搬到这里,迎来了幸福新生活。

搬来“人员下山、产业上山” 新生活

时值盛夏,麻阳漫山遍野的柑橘园里,枝头一个个果实绿油油喜人。冰糖橙,麻阳全县栽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4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是麻阳推进的“一县一特”战略项目,也是麻阳脱贫攻坚“首选项目”。这一特色产业在发展后续产业扶贫中也最为“提劲”,全县3000余户搬迁户种植冰糖橙7000余亩,产值达4000余万元。

在麻阳高村镇黄连冲村莫家人集中安置区,一大早就上山劳作的向宏莲回到家做早饭。这个安置点离她以前住的房子不远,她还管理着自己的1000棵柑橘树。“村里年产柑橘达100多万公斤,一到丰收季节,很多老板就提前电话预定,收购水果的汽车直接开到了家门口,我一年能卖几万元。”向宏莲笑呵呵地介绍,如今住上了新房子,山上生产,山下生活,售卖柑橘和生活都很便利,生活真是很满足。

打响品牌、抓实品改、促进销售,脱贫攻坚路上,麻阳首创“四跟四走”,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朝着实现“中国冰糖橙第一大县”向“中国冰糖橙产业扶贫第一强县”跨越。兰里镇、高村镇、文昌阁乡、舒家村乡等乡镇安置点,先后引进了湖南政鑫农业有限公司、麻阳茜果农业有限公司等购销一体电商企业32家,重点经营冰糖橙等特色水果。不仅帮助农户销售柑橘,还日均吸纳贫困户就业5000余人,其中搬迁户3800余人,每人日均劳务收入120元左右,一个购销周期至少增收1.8万元。

麻阳还鼓励各乡镇根据自身农业产业优势发展地方产业。素有古法制糖传统的麻阳舒家村乡,积极宣传、开发古法红糖产业,使古法红糖文化资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脱贫攻坚的大产业。带动全乡甘蔗种植面积达1500亩,红糖年产量达600吨,产值超过1400万元。舒家村乡福寿糖业有限公司吸收6名搬迁户长期务工,年人均收入达1.4万元,带动当地100余户搬迁户种植红糖生产原料甘蔗,每年户均增收1500元。

几年来,麻阳搬迁户1859户7686人自主发展农业产业,享受奖补资金1379.598万元。还在经济基础好、人口聚集的12个集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上,同步建设798个扶贫门面,1132个市场摊位等,租金总收益预计达到483.6万元,每年可实现租金人均分红270元左右。

针对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群众,麻阳则采取委托帮扶。兰村乡大坳村和泥溪垅村的11户搬迁户将36万元小额信贷款购买的2400羽蛋鸡,委托给该县兰村乡蓝凤凰农业公司养殖,按照委托产业发展利润的65%分红,3年来11户搬迁户共获得分红28万元,实现户均增收2.55万元。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人员下山、产业上山”,不仅让搬迁户“搬得出”,而且“生活不愁、安居乐业”。

搬出“楼上生活,楼下生产”新气象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麻阳同样把帮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安置就业作为解决其生计问题、帮其实现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

“哒哒哒……”龙升社区的扶贫车间里,下班了,搬迁户滕园还在缝纫机前踩线、缝制。“活做得顺手,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嘛。” 滕园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将一片金箔缝制在粉红色的纱质翅膀上。这是玩具服装的一部分。

滕园说,自己老家住在高村镇黄连冲村的山上,三代人挤在约6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搬来龙升社区之后,滕园便在社区的扶贫车间找到了差事,工作时间“朝八晚六”,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妻子张梦在小区开小便利店,每月可以挣1500余元,两个小孩都被政府安排在城里读书。一家四口过上了“楼上生活,楼下生产”的稳定生活。

现在滕园一家每年可以存3万,更幸福的是一家人团聚了。女儿滕文静,今年10岁,在城北第一锦江小学读三年级,去年成绩从全年级400多名一下子冲到年级第8名,性格也开朗很多了。

蓝顶白墙的龙升社区,第一层基本上都是扶贫车间、门面和便民服务站。仅滕园工作的龙池服饰玩具厂,就吸纳了150多个居民在“楼下”就业。段少瑞介绍,目前龙升家园小区就近就业526人,劳务输出1039人,户均就业达1.62人。

招商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办“扶贫车间”,设立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安排公益性岗位负责小区卫生、保安等,最大限度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这个做法在麻阳普遍推广。据了解,麻阳在全县36个安置小区同步规划建设了5万多平方米产业用房,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40余家,帮助搬迁户就近就业,实现“楼上生活,楼下生产”。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近年来,为了统筹推进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麻阳成立了书记、县长带队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依据政府文件的基础上,严格把控扶贫小组的纪律性和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借助“互联网 监督”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精准识别搬迁对象、主动公开扶贫小组工作进程。

“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从山里到山外,从穷困到脱贫,麻阳的搬迁之路是一条通往幸福小康的路。(记者 李青青 通讯员 段唐平 滕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