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华网官微相关报道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李泽琪

近日,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对外公布后引发了舆论争议。人们就该作文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争论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文章晦涩难懂、故作高深;另一派则认为作者泛观博览、思想深刻。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网友们对该文章的评价两极分化,甚至认为文章通篇“不说人话”也无可厚非。但作文最终分数的拔高,也是对学生思辨能力与个性化的表达的肯定。在面对诸如此类“与众不同”的文章时,我们所做的应该是适当引导,而不是全盘否定。

现代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教育场域,也为写作的形式与内容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生活在树上》获得满分,是对学生发散思维、打破束缚、表达自我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千篇一律的“八股式”考试模板的否定。其实,辞藻堆砌也好,直抒胸臆也罢,都应得到社会的宽容与包容。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说:“高考作文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无论是华丽还是朴素,都可以是高分,学生可以展示不一样的专业能力。” 我们应该本着平等与包容的态度,尊重他人选择多元化的文风。

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本文的满分,助长有心者为了所谓高分,好为艰深之辞,故用生僻表达之风。高考作文考察的是学生在使用语言时逻辑通顺、遣词造句、文辞达意等方面的能力。8月3日,作家马伯庸在微博上谈到,文中的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并不是背诵了一堆术语胡乱堆砌上去。这样一篇考场作文能够得到满分,是因为文章建立在考生日常阅读、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之上。而对不少以考个高分进入好大学为目标的考生或家长来说,企图用看似高深的形式主义,来作为进入重点大学的敲门砖,实则是影响了文学教育的风气,背离了高考作文的初衷和主旨,使文学教育丧失了本来的价值。

当然,这样的文章也不提倡所有人模仿。作文书写更应提倡真情实感的表达、人文情怀的构建。网络平台上热议的,还有一篇2007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时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曾点评,“此文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采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述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而却真实、本色、真情、纯净。” 正所谓旁征博引未必高明,生僻晦涩未必粗鄙。这样的文章,在形式上或许浅显直白,但其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同样动人。

可以说,只有一个物质足够丰富的现代社会,才能涵养出高理解、高尊重、高包容的人类文明。《生活在树上》的出现便是这样文明下的产物。面对这样“老到和晦涩同在”的高分作文,我们应该鼓励为主,适时引导,切莫矫枉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