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开始自媒体创作大概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现在的各大自媒体平台都方兴未艾,而有价值的创作内容无疑成为自媒体发展的核心。也正因为内容如此重要,导致如今一些自媒体平台成了抄袭、盗版、洗稿等等侵权行为的重灾区。这些侵权行为也总是让创作者伤透脑筋。

在现代社会,法律如此健全,技术如此进步的情况下,侵权行为都能如此猖狂,如果在古代发生了类似这样的盗版、洗稿、抄袭等侵权行为,古人有什么办法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聊聊一位300多年前的维权斗士的故事,他的名字叫——李渔。

一、斜杠青年初遇盗版

一、斜杠青年初遇盗版

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字谪凡,号笠翁。他是一位很有些传奇意味的人,普通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错了,他却能在一生中写小说、造园林、做出版、排戏剧、品美食、评艺术,而且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到了同时代的最极致。他如果在现代,肯定是“斜杠青年”的优秀代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晚年所著的《闲情偶寄》涵盖了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撰、种植、颐养八部,共有二百三十四个小题,论及戏剧创作和表演、装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堪称同时代美学和艺术思想的最高峰,直到现在还被文艺青年们奉为圭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渔少年时就非常聪明,读书方面很有天赋,在他的《闲情偶寄》中曾经这样谈及他的年少时光:“予襁褓识字,总角成篇,于诗书六艺之文,虽未穷其义,然皆浅涉一过。”李渔的少年时代是以一个神童的角色为人所知的。但是由于李渔少年时恰逢明末清初,时局动荡,这也间接导致了他在科举的路上始终没有建树。

后来随着崇祯自缢,明朝的大厦轰然倒塌,到处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李渔只好隐居山中避祸。虽然李渔后来在《闲情偶寄》一书中曾经用很多的文字回味这段山居生活,但是没有收入来源,毕竟养活不了李渔的一大家人。于是到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李渔携全家往杭州谋生。

李渔从顺治九年(1652年)到康熙元年(1662年)这十年时间居住在杭州,这段时间也是李渔创作的旺盛期,他先后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此时的李渔,从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社会环境已经时移世易的情况下,李渔再也不象从前一样追求仕途做官,转而开始成为一位靠买文养家糊口的职业作家。正因为如此,李渔的创作转向了通俗文学方向,开始写点男女情爱啊、家长里短啊,贴近市民生活,深受读者喜欢。因此,李渔成功的转型成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一旦问世,总是被抢购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李渔在作品畅销的同时,心情却并不总是很愉快,其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

首先是稿酬问题。明清时期,书籍出版主要是由书店来负责,包括约稿,印刷、发行等等环节都是由书店掌握。李渔的畅销书也是跟一些书店合作,由书店方面负责出版的。但是,随着李渔作品的销量逐渐增长,李渔的润笔稿酬却并没有跟着水涨船高,还总是被书商克扣。在李渔看来,自己的作品帮助书店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而书店却获得了较高的分成,自己作为作者所拿到的稿酬无法匹配自己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此,李渔曾经多次跟书店方面发生经济纠纷,但是作为作者,跟出版社斗争,从一开始就处在弱势的地位。于是李渔开始动了自己开书店出版自己作品的心思。

其次是盗版问题。李渔的书越来越畅销,当时很多其他的书商也十分眼红,他们纷纷开始蹭李渔的热度。或者干脆盗版李渔的作品,或者假托李渔的名号出版伪作。李渔看到杭州一些小书店里到处都在卖打着他名号的盗版书,感到内心非常无奈。此时的李渔就跟郭德纲说的那句话一样:“我就是个WIFI啊,谁都来蹭我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为了能够自己掌握自己作品的命运,也为了躲避杭州日益猖獗的盗版,在康熙元年(1662年),已经寓居杭州十年之久的李渔毅然带着全家迁往南京。在南京武定门外的金陵闸附近买下一幢房屋, 开了一家名为“翼圣堂”的书店。至于迁居的原因,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解释道:“弟之移家秣陵也,只因拙刻作祟,翻版者多,故违安土重迁之戒,以做移民就食之图。”(《与赵声伯文学》)从此由作家转型成为出版商。

这家翼圣堂书店,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芥子园”书店的前身。

二、书商踏上维权之路

二、书商踏上维权之路

书店也开了,这回自己的作品能够自己把握了吧?然而事实并不像李渔想象的那样美好。

自从“翼圣堂”开办以来,盗版翻刻的事情依旧阴魂不散,如影随形。本来以为躲到南京就避开了盗版了,结果没想到,随着他的作品名气越来越大,渐至家喻户晓的境界,他的盗版作品也在苏州、杭州、南京等地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野蛮生长起来。这时候的李渔,面对遍地林立的盗版,仿佛拿着锤子要打地鼠的人,面对一个一个冒出来的地鼠,感到应接不暇,无从下手。

由于盗版不用付稿费,印刷工艺也不行,里面往往错别字一大堆,有时还会缺行短页,这一方面拉低了正版作品的口碑,另一方面还严重打击了正版书的销量,逼得李渔没有办法,只好变身维权斗士,开始了与盗版的斗争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想要维护自己的版权是很难的。法律并不健全,也没有明确的保障知识产权的条文,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杜绝盗版的现象,简直是难于登天。李渔主要是采用了两种方式来进行自己的维权行为的。

第一种方式:通过上层路线,请官府出面帮忙处理。

李渔的“翼圣堂”刚开张不久,就遇见了一件闹心的事。朋友告诉他,在苏州的书店中发现了他的盗版书。李渔一听就怒火冲天了,于是赶紧把自己南京书店的事务交给自己的女婿沈因伯,自己匆匆赶奔苏州。

不得不说李渔对跟盗版的斗争还是很有些经验的,他去了苏州以后不是先大张旗鼓的伸冤维权,而是首先走访了这些盗版书店,暗中先对盗版情况调查了一番。取得了一些证据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维权斗争。在当时法制不健全的时代,很多事情也只能通过官府出面了。

李渔自己交友广泛,很多都是官府中人,为此,李渔广泛发动了自己的朋友圈,各种辗转请托,同时他自己还给浙江有关官员写了很多亲笔信件。在朋友帮忙之下,李渔在苏州呆了三个多月终于见到了苏松道的孙道台。孙道台也高度重视李渔的申诉,并且还指派专人对盗版侵权之事进行了调查。查明事实以后,孙道台命令暂时全部封存盗版的书籍,并颁布了禁止翻刻李渔作品的公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渔的部分戏曲剧本

事情到了这里似乎李渔应该算大获全胜了,其实并不是。盗版书店既然敢于出版盗版书,自然在苏州当地也有其依仗势力。强龙不压地头蛇,盗版者也发动了他们的政界关系,让李渔在后续从经济上向盗版者索赔变得无比艰难,最终李渔只好去与盗版者进行谈判,才最终了结这件维权官司。

对于这次维权斗争,李渔在与友人赵声伯的信中,这样说道:“虽蒙箔惩贪恶,现在追板,尚未知后局何如。”(《与赵声伯文学》)话语中并没有多少胜利的喜悦,却满是无奈和疲惫。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苏州的侵权官司刚结束,李渔又得到了消息:在杭州又出现了他的盗版书。李渔只好又前往苏州。对于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式的维权斗争,李渔虽然很无奈,但是也只好硬着头皮打下去。他所能打击的侵权也仅限于自己和朋友所能认知到的地域范围,超出他知道范围之外的侵权,那当然就无从追索了。为此,李渔在那封给赵声伯的信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蝇头之利几何,而此辈趋之若鹜。似此东荡西除,南征北讨,何年是寝戈晏甲时?

第二种方式:创新管理,提高质量,打造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词已经参加工作的读者朋友们肯定不会陌生,这都一般是领导开会时候的套词。但是李渔为了跟盗版斗争,已经在300多年前做到了。

盗版书的品质往往不高,印刷不够精良,还经常缺字少页。所以,为了让大众一眼就能够分清正版和盗版,李渔也想了一些办法。

首先是防伪制度。他给每本书都印上自己精心设计雕刻的“芥子园”印章商标(此时“翼圣堂”已经改名“芥子园”了)。只要在书上见到这种印章,就相当于是李渔的防伪商标了,基本可以确定是正版书。这个商标迅速走红,成为了李渔正版的代号,芥子园出品,必数正版。

其次是提高出版质量。仅靠一个印章是无法确保防伪的效果的,这就需要提高出版质量。前面说过了,盗版书质量往往不高,所以,只要提高了正版书的质量,就能够让读者一眼就能分辨出正版和盗版。所以,李渔开始在提高印刷出版质量上下功夫。不得不说,李渔确实是在出版方面的一位天才。为了提高芥子园出版书籍的质量,李渔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而其中质量最为精美者,毫无疑问当数《芥子园画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芥子园画传》可以说是学习中国画技法的入门必备教材,成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近现代的很多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等都把《芥子园画传》作为进修的范本。但是作为学习国画的教材,如何能够使这些手绘的图画能够出现在印刷的书上,芥子园作为出版商,采取了很多办法。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还原原画的美,芥子园在出版这套书的时候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饾版彩色套印技术。所谓饾版彩色套印,就是将一幅画根据颜色深浅,区分为几十个块面,对应雕刻成数十块小板,影印时候将纸固定好,按照每一块小板对应的颜色逐次进行影印,当所有的小板使用过以后,一副逼真如同原图的彩印画就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复杂的工艺方法,盗版书是绝对学不来的,为此,李渔的女婿沈因伯在《芥子园画传》例言中这样感叹:“以致一幅之色,分别后先,凡数十板,有积至逾尺者; 一板之工,分别轻重,凡数十次,有印至移时者。每一图出,不但嗜好者见之击节称羡,即善画者见之,莫不啧啧许可。

除了采用官府出面和提高质量这两种方法,李渔还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对不法商人发出控诉和警告。在清康熙七年(1668年),李渔出版了自己的传世名作《闲情偶寄》,在书中,他又一次向不法盗版商发出了呐喊和控诉。“倘仍有垄断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减一二,或稍变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为己有,食其利而抹杀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亚也,当随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 。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巧,彼焉能夺我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然而,虽然李渔采取了很多办法对抗盗版侵权行为,但是由于当时维权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的缺失,他终其一生始终都未能摆脱盗版的困扰,最终还是没能抵挡庞大的侵权群体的攻势。李渔在1680年在贫病中去世,但是他据理力争、积极与侵权行为做斗争,尽自己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的行为,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回到本文最初的话题,当我们遇到侵权行为的时候,只有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够坚持正义,震慑宵小,才能够真正保护那些坚持原创的创作者,才能够维护一个和谐干净的网络创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闲情偶寄》、《与赵声伯文学》、《芥子园画谱》例言、《李渔评传》等

2、《李渔的版权观念与维权实践》 李寿荣 出版史料 2010 年第 4 期

3、《谈李渔创作的商品化价值取向》 苏爱民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12月

4、《李渔的维权之路》 刘杰 粤海风 2016年8月

5、《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 赵海霞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试论李渔的文化产业思想》 陈海敏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谁是《芥子园画传》全三集的主要编刊者》 黄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

感谢您关注网易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