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情防控期间,有一份职业逐渐为人所熟知,它就是流行病学调查员,流调员就像是疾病侦查员,他们需要从患者的生活轨迹和社会活动中,抽丝剥茧,整理出有关“病毒”传播的线索,寻找其他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构筑起控制疫情扩散的坚固防线。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抗疫勇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要跟您做个流行病学调查,您现在方便吗?您好,我现在跟您核实一下您的信息......”在伊州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员王海莹正和同事们通过电话询问的方式,开展调查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3岁的王海莹原本是伊州区疾控中心地方病科的工作人员,今年年初,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打响,她就主动申请成为了流行病学调查员。流行病学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找出曾经与患者密切接触过的人,这个寻找过程很艰难,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时常遇到,有时因为涉及生活隐私,也会出现隐瞒经历和细节的情况。

王海莹说:“有直接挂电话的,不配合的,有的会骂,经常接到这样骂人的回话,我们这边流着泪还得擦干眼泪继续干,跟时间赛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让流调对象精准回忆起行动轨迹也是一个难题。王海莹告诉记者,经过和同事们的摸索总结,她们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王海莹说:“很多人可能不记得14天之前我曾经做过什么到过什么地方,我们会提醒他从微信支付的支付凭证上面,或者是从早晨起来他的这个工作习惯或者生活习惯,慢慢的帮着他回忆。”

抢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抢抓时间,通宵加班是王海莹和同事们工作的常态,因为调查的过程越长,就会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置是传染病防控中永远不变的关键环节。

王海莹说:“最长的一次我记得是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了。熬到最后我们饭都吃不下去,到后面的时候就恶心,吐完了以后流鼻血,头晕头痛,我们就吃止痛片。”

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坚强的人都有脆弱的一面,说起自己的家人,王海莹的眼里禁不住泛出了泪花。

因工作原因,王海莹已经一个月没有回家了,丈夫也因工作经常不在家,家里两个孩子,大的13岁,小的才4岁。王海莹告诉记者,小儿子从出生一直和她睡在一起,孩子太想妈妈了,每天睡觉时都会抱着妈妈的睡衣等着妈妈回家。

默默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无数的流调员正在默默付出。寇玮娜是哈密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从今年5月份开始,她就住在了单位,带着组员们开展工作。寇玮娜的丈夫是一名警察,两人只好把3岁的孩子送到了母亲家,到现在,她已经两个月没有见过孩子了,想孩子了只能看看手机里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寇玮娜告诉记者,如果把流调报告的数据比作一块块小砖头,那么流调员就是砖头的生产者,是他们用一块块砖头堆砌起了抗击疫情的信息大厦。她特别希望广大群众能够理解支持这项工作。

寇玮娜说:“有可能我们会很晚了给你打电话,可能会耽误你10分钟20分钟的时间,也希望通过大家的配合,减少我们可能漏掉的一些危险因素,更好的有助于完成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

来源:哈密广播电视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