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妈妈,孩子杀妈妈,孩子与父亲敌对敌视,甚至水火不容。孩子长大后,一辈子记恨父母,为何会如此呢?一起听听一位家长如何说。

1

影响孩子

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尊重孩子的意见,可以给孩子提建议,但不能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做事情,如果孩子不按照我们的建议做事的时候,我们表达出自己的善意,表示理解就可以了,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自己承担事情的结果。尊重孩子是调整亲子关系的基础,是重建影响力中心的首要前提,只有对孩子的影响力建立起来了,才能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无法尊重的根源

一个主体对另外一个主体产生影响力,必须有良好的关系,而互相尊重则是根源性的前提。好多父母无法真正尊重自己的孩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来源。

父母带着层级化社会的思想,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听话照做、服从命令的乖孩子,于是就产生了冲突,父母与孩子产生冲突的根源是层级社会思想与平权社会思想的对撞。如果父母还有层级社会的观念,就很难做到尊重孩子,没有办法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会出现叛逆、不听话现象,父母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影响力,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社会价值和人本价值两个方面,每个人的人本价值都是无穷大的,是相等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平等,指的是人本价值平等。家长不能把社会价值和人本价值混到一起。

社会价值是我们在社会中创造财富的价值,跟每个人的能力有关,每个人的社会价值有高有低。孩子还是未成年人,没有工作能力,社会价值低,而父母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孩子的社会价值。如果父母用自己社会价值(进入社会后的眼光)来衡量于孩子的人本价值,让孩子服从自己,这样的父母根本不可能做到尊重孩子。

3

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

很多父母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思想错误的严重性,你们用自己的社会价值衡量、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不尊重孩子,这就意味着,很多父母一直在以一种错误的思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实际上就是听命于自己内心当中的另一个我,这样的做大是非常自私和错误的,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教育是唤醒,不是强制或强加

生命与生命之间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主体之间只能影响,无法改变。教育是一个主体影响另一个主体。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影响力了,那么就等于失去了对孩子的教育机会。对于一个还没有成人的小动物,如果缺少了来自爸妈的影响,等于是把孩子放到了一个极其不确定因素的环境里,任何因素都能对他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有好的,也有坏的,而往往自我价值低的孩子肯定会被相同价值的孩子影响,容易让孩子走入歧途。

5

家长容易站在道德审判的高度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行为端庄是因为外在有法律的约束、内心有良知的审判在起作用,这种良知的审判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自我否定感,孩子会认为,自己对妈妈做出这种行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

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孝文化浓厚的社会里,发生这种事情,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把自己推到了道德的反面,认为自己是没有德行的人,内心产生激烈的冲突。人的内心一旦产生冲突,解决冲突唯一的渠道就是给自己谋个角色,将自己定义成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不孝顺父母的孩子。因为如果他不给自己定位,不解决内心矛盾冲突,内心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逼到动手打人、动嘴骂人的地步,别让孩子内心产生文化冲突,一旦孩子把自己钉到道德反面的十字架上,要想再从这种文化语境中走出来,那就太难且为时已晚了。

6

懂得疏解内在的小孩

每一个成年人内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恼火是我们认为应该是这样,结果却没这样,需求未被满足,我们心里会产生恼火,孩子表现出来的是任性,成年人表现出的是气愤,这是成年人内在未被满足的小孩的表现,所以我们成年人也会有恼羞成怒的时候。人在2岁半以后就会产生羞愧情绪,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意自己在人群中的表现,这是人自尊心的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

让孩子在父母的感应下逐渐人格

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具备了人的外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将人的行为组件和现代文明的定义装到孩子身上,然后完成一个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育不当,即使人的年龄很大了,外表看上去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言谈举止仍然会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我们能潜移默化地感化孩子,让孩子认识到爱与平等,知识与生命之活力,那孩子的人格就会健康发展,他会成为一个善良、真诚、懂得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