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30日

中党德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举行

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领会本次全会精神

从今日起,德阳市政府新闻办从今日起

将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8月5日)下午

首场新闻发布会在德阳市新闻发布厅举行

对全会精神进行专题解读

邀请到了相关部门深入解读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介绍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有关情况

中共德阳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7月30日举行。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德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决议》。靳磊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在全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讲话,对我市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部署;在会议结束时发表讲话,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这次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贯彻中央、省委战略部署,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全面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次全会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会议主题鲜明。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7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引领,其中把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市委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将德阳高质量发展与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先手棋”等重大历史性机遇有机结合,科学回答了德阳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既有高远的站位考量,又有务实的落实部署,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和实践指向,彰显了市委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把握发展大势、服务战略全局的使命担当,抢抓战略机遇、登高望远谋实的奋进姿态。

二是准备扎实充分。围绕学习领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市委确定若干重点课题,由18名市领导领题开展深入调研,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实效性、前瞻性、实践性的讨论和调研成果,为开好全会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起草好市委《决定》是开好这次全会的基础性工作,市委高度重视,专门成立文件起草组,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起草工作。靳磊书记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把关定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细致打磨,逐句审改。《决定》初稿形成后,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会议多次研究讨论,并按规定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市委还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全会召开期间,与会同志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得到了充分吸收采纳。全会最大限度凝聚了各方智慧,汇聚了各方力量,充分彰显了市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优良作风。

三是部署统筹兼顾。市委《决定》共9个部分、30条,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揽全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对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以此抢抓战略机遇,不断提升战略位势、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是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国省战略的德阳方案、德阳路径。具体来讲,体现在“四个注重”上,一是注重与正在编制的国家规划纲要、省委全会《决定》相衔接,又对目前国省已经明确的事项进行前瞻部署。二是注重从战略上、方向上谋篇布局,除支撑性重大项目和全局性重大事项外,其他具体项目和事项留待后续制定实施意见和“十四五”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三是注重立足自身比较优势,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夺取“双胜利”。四是注重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支持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找准融入方位及重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这次全会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是凝聚了党员干部思想共识。与会同志紧扣全会主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开展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德阳融入国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实施路径等,达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任务的目的。大家一致认为,全会《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路、重大部署、重大举措,形势把握准、思路谋划清、工作举措实,是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国省战略的行动指南。

二是确定了“一二三六”总体思路。随着国省战略的落地实施,当前德阳已进入了战略机遇的落地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蓄势突破的窗口期。市委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落实一个战略、强化两大保障、突出三大动力、实施六大工程”的总体思路,自觉把落实国省战略贯穿到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壮大区域能级,提升战略位势。

1

落实一个战略

就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这是德阳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指引。

2

强化两大保障

就是强化党的建设和法治保障,这是为德阳高质量发展定向护航的重要保障。

3

突出三大动力

就是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这是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

4

实施六大工程

就是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工程、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工程、全面改革开放创新工程、美丽德阳建设工程、幸福德阳建设工程、清廉德阳建设工程,这是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这四者有机联系、相辅相成,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德阳的具体化,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谋划。

三是明晰了“三地两区”功能定位。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以及省委赋予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的新定位,重点明确了“三地两区”的发展定位。

1

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装备制造业是德阳的家底,也是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中有别于其他市州的独特优势。对标融入主干的要求,突出在成都都市圈的产业功能,市委提出要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打造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示范区。

2

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德阳是全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先行先试核心区,在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区域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优势明显。对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市委提出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主动融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与成绵眉等市州共同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3

建设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德阳紧靠成都,城乡差距相对较小、群众生活相对殷实、旅游资源相对富集,最有条件成为成都极核的新的人口承载地。对标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要求,着力强化人口承载功能,市委提出建设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加快建设幸福美丽家园,以此推动实现成德如居一城。

4

建设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德阳有三星堆世界级文化品牌,以及三国文化、德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市委提出建设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彰显德阳文化展示力、价值诠释力、发展带动力、文明传播力。

5

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德阳是沱江源头城市,突出生态功能,坚持绿色发展,既是落实省委开展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推进区域内沱江生态廊道建设要求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市委提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实现城乡环境“高颜值”、社会文明“高素质”、人民生活“高品质”。

四是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全会明确提出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重要政治任务。 要把全会精神落实到提高政治站位、勇担时代重任上,落实到保持发展定力、加快跨越转型上,落实到深化思想解放、锐意改革创新上,落实到牢记为民宗旨、增进民生福祉上,落实到坚持务实重干、主动担当落实上,把准时代方位,抓住用好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发展新跨越。 要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稳定经济增长、重大规划编制等重点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同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推行“三比三看”,即比谋划、看特色,比能力、看项目,比作风、看变化,激励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答记者问

问:中共德阳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作出坚定贯彻落实省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等战略任务。市经信局作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请问吴志强副局长,如何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双机遇,落实好市委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目标?

德阳市经信局答:

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战略任务。实施“六大工程”,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

去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跨入千亿大关、连续18年保持全省第2,占全省工业营业收入比重8.6%;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省25.6%。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额占全省90%、居全省第1。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2.2个百分点。下半年,经信系统将坚定落实市委全会精神,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3.7%,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均增长5%,全面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现代化攻坚战,重点实施五大行动,确保全会《决定》擎画的工业发展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一是实施宣贯落实行动。通过经信系统集中学、深入企业宣讲学、利用媒体展开学、结合行业深度学等方式,学深学透靳磊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精神。出台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实施意见等“1+3+1+N”系列文件,抓实市领导联系指导产业工作,推动产业迈入转型快车道。

二是实施强链育群行动。以“存量中找增量”为主抓手,聚焦“五大产业”,强化产业协同,加速核心环节强链、缺失环节补链、高端环节延链,打造高端引领、优势凸显的现代工业体系。做强做优装备制造,专注能源、冶金、石油钻采、节能环保等细分领域,深化央地合作,培育高端制造集成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与成都共同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医药食品、先进材料做大总量、提升分量,着力打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级通航创新型产业集群,切实做大数字经济规模,打造通用航空、数字经济两个三百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实施培优育强行动。从“大小”两端发力,培育头部企业、雁阵企业、雏雁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技改扩能、混改重组,催生裂变一批新兴企业,构建高质量企业梯队。推广应用“C2M”模式,鼓励中小企业模块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坚持“一企一策”,继续开展大走访活动,全力做好企业电气油运、贷款资金、生产原料等要素保障,充分释放产能,提振企业信心。力争用3-5年,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500户、百亿企业超过5户,2户以上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或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

四是实施筑巢引凤行动。以产业功能区为“主战场”,坚持“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编制“三图一表”,补齐功能短板,着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生态圈为牵引的功能区。支持国有企业、专业运营商参与功能区建设,推进各产业功能区高水平配置专业化标准厂房,滚动储备2000亩“净地”,确保地等项目、即签即入。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场景配套,实现“七通一平”全域覆盖。到2025年,建成2个产业特色鲜明、资源配置完善、宜业宜商宜居的千亿级产业功能区。

五是实施要素增能行动。统筹要素资源配置,引导和支持要素向五大产业、重大项目、优质企业聚集,确保大项目快落快建。用好“土地池”、用活“资金池”,深化产融合作,扩大先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规模。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增强人力资源精准供给。加强产业政策整合,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推动各项政策落地兑现。

问: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好“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也将“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作为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的重要任务。请问易伟副局长,目前我市推动“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情况如何,下一步将要采取什么措施?

德阳市科技局答:

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践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的重点任务。早在2018年5月,科技部已下文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省政府在2018年9月印发了示范区建设方案。近年来,我市与成都、绵阳等地多次对接、协商示范区建设事宜,并建立了三地联席会议制度,成效显著。具体如下:

一是立足德阳产业基础,着力构建政产学研创新体系。近年来,我市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一大批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双进·德阳企业进校园”等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70余个,科技创新合作实体机构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8个,已促成科技合作项目300余项。

二是立足关键技术科研攻关,着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牵引,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力度,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项目。四川玻纤与西科大、川大共同推动玄武岩纤维池窑拉丝中试成功,东方风电与上海交大联合攻关8MW大型永磁直驱海上风电机组转化落地引领了我市新材料产业快速崛起和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东方水利智能清洁机器人、汉星航通惯性智能导航系统、思远重工矩形顶管机等70余个技术攻关项目陆续实现产业化,目前已累计实现产值近60亿元。

三是立足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思远重工与中物院探索出“技术+团队+股权”改革模式,入选国务院第三批支持推广的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同时,我市建立的“银行贷款+保险保证+财政风险补偿”合作机制入选国务院第一批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下一步,将着力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好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一是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继续优化成德绵协同创新机制。主动融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积极参与共建西部科学城,探索推动创新券成德绵眉资地区互通互认,协同推进四川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成德绵三市共同发布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机会清单,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是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体系,继续优化政产学研用配套机制。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评估等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扶持一批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推动有实力的企业、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技术转移集成服务。依托四川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高校,布局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力争培育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创新创业团队100家。以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两个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带动,力争实现全市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100项,孵化军民融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0家,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100家。

三是坚持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果为导向,继续推动成果转化项目落地见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全功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打造一个集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法律咨询、成果交易和项目孵化等科技创新活动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西南中心德阳分中心”项目建设,推动“中物院银河·596德阳孵化基地”项目落地。深化“校企双进”,加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金属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力争孵化高校科研院所项目400项,形成专项成果200项。

问:这次全会主题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其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是省委贯彻国家战略的先手棋,请问刘畅副主任,这两者与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统筹推进?

德阳市委政研室答:

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委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德阳作为双城经济圈成都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国省战略,最首要也是最核心的就是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至于如何统筹推进,就是要坚持以国省战略引领德阳高质量发展,贯穿到各项工作全过程,具体来讲,要做好“三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就是要坚持应对大变局与抢抓大机遇的结合,正确处理好服务国省战略全局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关系。重点就是要主动把德阳的发展放到全省乃至全国的战略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既要站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实践指向的高度,深刻认识到中央和省委作出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考量和宏大谋略;又要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重大部署是德阳继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必将深刻改变德阳在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位势和发展能级。只有深刻认识大变局,才能准确把握大机遇;只有抓住用好大机遇,才能实现发展大跨越。

第二个结合,就是要坚持对外“融”与对内“和”的结合,正确处理好融入成都极核与市域协调联动的关系。重点就是要以成德同城化统揽各项工作,既要全面融入成都主干,在对标学习中提升境界,在共筑极核中提升优势,在融入主干中提升能级,打造与成都通勤最便捷、交往最密切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区;又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区与各功能组团的协调联动,既要做大中心城区,又要做优各县市区,以市内同城化支撑成德同城化,加快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

第三个结合,就是要坚持借外力与挖潜力的结合,处理好整合资源要素与突出自身特色的关系。重点就是要抓住用好国省战略为德阳高质量发展打开的“政策窗口”,既要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借势能、借资源、借渠道、借平台、借人才,在交通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平台载体等方面获得更多国省政策支持,持续释放发展红利;又要充分发挥我们在产业发展、改革创新、文化底蕴等方面拥有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围绕建设“三地两区”的目标定位,聚焦实施“六大工程”,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补短板、强弱项,突破发展制约瓶颈,重塑德阳竞争优势,在服务国省战略全局中更好体现德阳担当,展现德阳风采。

市委第八届十二次全会作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请问德阳如何在规划层面落实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德阳市自然资源局答:

当前,全省各地正深入贯彻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成德眉资”作为“主干”,必须率先突破,做大做强,引领带动整个成渝片区全面崛起,德阳应该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吸引高能级区域服务职能、产业错位发展、生态共建共保等手段成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经济文化副中心城市,和成都平原重要的生态涵养地。

1.积极推进战略规划编制工作。

我市与成都共同编制了《成德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及《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空间规划》、《天府大道北延线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这三个规划基本涵盖了同城化空间发展的各个方面,《成德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的规划发展目标是共建临港开放、协同创新的同城化先行区,包括成都市域和德阳市域,总面积20246平方公里。基于对国内外发达地区同城化路径的充分解读,及对成德两市的要素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的分析,拟构建8个纬度15项指标的同城化指标体系,提出包括构建同城化空间结构、共建宜居城市等9项规划策略。

《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空间规划》主要是聚焦成德眉资邻接地区,为通过强化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三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高能级空间载体的引领作用,促进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和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建设,形成“三区三带”发展示范。涉及德阳的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北改”—国际铁路港大港区,总面积约4934平方公里。

《天府大道北延线总体规划》以北延线轴线东西两侧2公里为规划范围,共计424平方公里。规划提出了风水共轭、筑牢生态空间本底,塑心聚廊,重塑北部空间格局、ETC带动,优化城镇空间格局,提产业、强支撑,显特色、筑场景等规划策略。

2.全力推进《德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19年,我市启动了《德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初步明确了全球智造新高地、天府活力副中心、古蜀文化新名城、长江上游生态源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定位。规划积极对接成都,提出了龙门山生态安全控制区、龙门山前绿色化现代田园发展区、中部成德绵廊道重点发展区、龙泉山城市公园特色发展区、龙泉山东麓成德产业协同发展区、东南丘陵山水田园特色发展区等,6大发展板块构成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在建设天府大道北沿线、对接成都东进战略的背景下,德阳举全市之力与成都共同打造天府北中轴、龙泉山东麓发展轴。先后成立了天府旌城、凯州新城管委会,并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框架下进一步深化,已开展编制天府旌城分区规划、天府西湖片区重点城市设计,正在研究开展凯州新城分区规划,为近期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率发展和建设天府旌城、支撑“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本着“规划引领、管控约束、要素保障”的原则,为德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空间规划保障。

编辑 | 孙畅 责编 | 张庆 杜敏 监制 | 张举 袁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