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请注意

7月31日,央行正式公告: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结果基本处于意料之中,虽然比机构们期望的2年更短。

汉语言博大精深,此次过渡期延长看似对机构、从业者、投资者等均为利好,但细品正文及答记者问后,我们会发现字里行间的信息量非常之大:风险未出清,但全身而退的机会就在眼前。

央行都说了什么

央行的公告及答记者问内容算不上多,但几乎每句话都值得品味: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资管乱象得到 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风险 显著收敛,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

“有效遏制”和“显著收敛”说明问题虽得到控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消除,资管乱象、违规行为还是有的,影子银行的风险没有扩大但仍然存在。就像一位病人的病情没有继续恶化但仍是带病之体,能否痊愈还需继续努力。

问题和风险还在,在不在你接受服务的机构,会不会被你撞上?没人说得清楚。

为做好过渡期存量资管业务整改工作,金融管理部门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夯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在锁定存量资产的基础上,继续由金融机构 自主调整整改计划,按季监测实施,切实 防范道德风险。

“自主调整整改”:各家机构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最为了解的,问题的解决也首要靠自己,暂时不会有外部力量施以援手。

“切实防范道德风险”:此风险杀伤力巨大且善于伪装,让监管部门不得不严阵以待。笔者同样发表于7月31日的《》文中关于“道德风险已经蔓延至持牌金融机构体系”的观点与监管部门不谋而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了解。

道德风险不出则矣、一出便寸草不生。那么,自主解决能力靠谱吗?

自主解决无外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把出问题的项目资金收回来。可是一个项目如果出问题越久就越可能造成实际损失,资管机构面临的问题项目多为此类,否则过渡期就不需要延长了。二是用自有资金或者利润来弥补损失,而残酷的现实是多数机构一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利润多的能覆盖几个项目、少的连一个项目规模都覆盖不了。三是借新还旧,也就是发展类资金池业务,这点正是资管新规瞄准的七寸,基本可以忽略了。四是赚到更多的钱,这点央行接下来也提到了。

同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 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为存量资产处置 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

“创新提供更多方式和渠道”:换句话说,仅仅依靠资管机构们现有业务和运作模式,存量问题很难解决。如果没有新增手段创造更高收益来回填资金缺口,很多机构会成为央行口中“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

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什么历史阶段,能够顺利创新并取得丰厚回报的机构永远属于少数,建议谨慎憧憬。

新冠肺炎疫情从资金端和资产端,对资管业务产生了双向冲击,尤其是在资产端,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一些投资项目 原有还款安排面临调整。

疫情导致融资企业还款出现困难,对应的资管项目面临延期甚至损失风险。

过渡期适当延长,能够为资管机构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加强 投资者教育和长期资金培育。

教育投资者什么?肯定不是教投资者怎么赚钱,而是告诉投资者什么是风险而且要学会接受风险,最好的教育方式当然是让你去经历它。

长期资金培育。怎么才是长期?1-3年当然不算,所以目前市场上的非标固收产品基本都是不容于监管原则的。

延长过渡期1年,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自然到期,有助于 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

资管新规虽然酝酿出台2年多,实际上各资管机构的风险没办法在2年多时间内充分释放,此刻还有不少风险留在体内,需要更多时间来解决。

过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确保资管业务顺利转型,实现 老产品向新产品的平稳过渡。

你购买了很多年的产品属于要被优化掉的老产品,有些老产品自己能够顺利退出历史舞台;有些老产品需要用老产品的形式才能兑付掉,如果后面的老产品无以为继,你手上的老产品也就砸在手上了。

对于 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即使延长了1年,个别机构的风险也是无法完全排除的,监管部门对此心中有数。

鼓励采取 新产品承接、市场化转让、合同变更、回表等多种方式有序处置存量资产。允许类信贷资产在符合信贷条件的情况下回表,并 适当提高监管容忍度。

过渡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部分原则可以适当浮动——这个窗口期非常难得。

鼓励通过 市场化转让等多种方式处置股权类资产。稳妥处置银行理财投资的存量股票资产, 避免以单纯卖出的方式进行整改。

股权类、股票类业务问题也不少,解决过程中不能甩包袱、要有技术含量。但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所有机构都不甩包袱。

我来掩护,你快撤

此次央行宣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的同时,几乎把资管机构现存风险和问题和盘托出。

如果只是极少数机构存在问题,解决起来会相对容易。既然要整体延长过渡期,必然是整个行业都面临同样问题。

哪些机构能够利用过渡期逃出生天、哪些机构最终折戟沉沙,也许多数机构自己心里没底。

不过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监管部门不希望因非标业务压缩而爆发系统性风险,这一年多的时间会是各资管机构难得的处置非标业务缓冲期。

然而,笔者认为由于各家机构风险包袱规模不同、机构处置能力不同,过渡期内出现各种爆雷事件仍为极大概率事件。

所以,投资者切莫把过渡期当成继续享用非标固收产品的免死金牌, 而应在过渡期的掩护下,尽早撤离非标固收雷区。

非标固收业务实质上是一道“是非题”,经济向好的时候结局更可能为“是”,经济下行的时候结局更可能为“非”。为了百分之几的收益丢掉百分百本金的惨案已经切切实实发生在了金融机构体系之中。

过渡期延长给了机构机会也给了投资者机会,如果还领会不到央行如此美意,那么请接好这“最后一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