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带评判的心态去生活”可以说是很多人最常听到的一个灵性原则,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评判心之时,我们就能避免陷入“自我”角度的禁锢,用抽离的方式去观察发生的事,这让我们避免了很多执着和痛苦。它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但如果这个原则走向极端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特别对于一些刚刚走上自我探索道路的入门者,往往会很困惑,要做到绝对的“不带评判”,是否意味着我不需要承认个人的喜好和判断呢?我真的需要以“出世”的态度去生活才算是“有灵性”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有多年回溯催眠经验的催眠师,我在催眠中曾发现了不少和“不带评判的生活”这个主题相关的案例,也和一些在灵性成长领域的世界级大师有过长时间的接触和合作。

我发现,很多人即使看过很多灵性成长的书籍,对如何“不带评判”的去生活这件事,仍然有着深刻的误会:很多人承认“不带评判的生活”是一种灵性的选择,但却也会因此而忽略,甚至主动要求自己放弃自我角度的体验权,陷入了一种“所有的事情都与我无关”的心理模式中。但这样的人却最容易积压内在的情绪,或者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强迫自己逃离入一种“出世”的状态,但是这真的有利于灵性成长吗?”

很多人其实是在对灵性成长不完整的理解下,逃避了自我体验的责任和权利而已。说一句玩笑话: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是高僧。

评判的必然性

评判是一种个人化的视角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体验都是个人化的,要不产生评判——就相当于,要求我们不进入个人化体验。这说说容易,却几乎无法做到。这意味着你完全否定个体化体验的意义,也就是完全的“超脱”,古代倒是有遁入空门的凤毛麟角的高人,世间所有的事都于你不再有任何意义。但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不能如此做。

我们知道,每一次转世的人生蓝图都有独特的意义和目的,每种经历都是我们学习进化的机会,所以“入世”又是非常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超脱”是要保持在一种平衡上的,因为我们既需要超越过分“个人化”的处世视角,又需要对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保持高效和负责的应对,因为这些事物或人,是我们需要去回应的,这样我们的人生蓝图才能够顺利展开。

“出世”生活的悖论

其实,“不带评判”这句话一直被误解了,它并非意味着不允许评判的产生,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只要我们活着,“评判”这件事一定会发生,因为它是你个体化视角的必然产物,它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因为一个人作为自己独特的人生蓝图的体验者,一定会有自己的好恶与选择,而这是我们在世间获得独特经验与成长的必然的前提和结果。

如果一味追求消灭评判的产生,我们将进入“出世”的悖论,也即只有当我们完全处于我们生活的旁观者的角色时,才有可能做到消灭评判。但如果真如此(且不论是否做得到),那么我们来此世间一趟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有极少数人是为了体验来世间“遁入空门”的体验,但大多数灵魂的人生蓝图都有非常个人化的“入世”课题要完成。

因此,真的不必纠结我们是否会产生评判,评判其实也构成了我们体验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评判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将我们自己的评判当做体验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由此成为我们要求别人与我们一样的理由,或阻碍我们自己成长的借口。

所以,“执着于自己的评判”才是可怕的,当我们明白,我们自己的“评判”其实只是万千种体验角度的一种,我们可以在选择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能不执著于自己的视角,而去理解别人的境遇和选择,不过只是他人体验这个世界独特的方式罢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带评判的生活”。注意,这里是“不带”,而不是“不产生”,因为说白了,评判其实也是你入世体验的一部分,当然,随着你看到的画面越大,链接到的智慧越多,“评判”的度量自然就会变得更广大。因此更好的办法是在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个人视角的同时,不执著于自己的评判,如此,我们就能像国外的著名源头信息传导者和灵性作家盖伊·尼德勒在《回避业力》里说的那样,“既在物质频率中,又不属于物质频率”了。

盖伊·尼德勒如是说

盖伊·尼德勒提出,不评判确实是一种旁观的视角,然而,我们无法把自己从生活中彻底地抽离,在他看来,应该是态度上“超脱”,行为上“入世”,形成一种旁观者视角的“评判”,能够去看到事情本身的势,从而在这个真实的体验中去学习。他有如下两个观点:

首先,他否定了不作为,他认为以“不评判”的视角去看待,不代表袖手旁观。

我们以“超脱”的方式生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与他人的互动或应该主动去做的事情上,不去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自己“超脱”到什么都不做还期待着事情围绕着我们自行发生的地步。

这里的“超脱”是指我们保持在一个适合的程度的同时,又能尽量的以高效而积极的方式去处理事务。这包括与我们爱的人之间的互动,也泛指和其他个体间的交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个老笑话:从前有个人向上帝祈祷说,我正为钱发愁啊,我需要赢得乐透奖才能继续生活。结果是上帝转过身来问这个人:那你怎么不去买张乐透奖券呢?这个人说:Okay吧,我等着您呢。几个月过去了,甚至一年了这个人还是没赢到乐透。所以他又回去问上帝:上帝啊你说好要帮我赢钱的呀?上帝转过身对他说:你看,你也没帮自己出门买张奖券啊!

第二,他认为不过分地评判,能够利于顺势而为,从而放大势能。

上面这个笑话里大有意义,实际上我们确实需要在物质世界与各类实体互动,这使得我们可以在物质层面的人生蓝图得以展开。因此当我们认为需要去做些什么的时候,就去做。当我们认为该退后保持距离时,就退后。如果事情变得令人挫败或非常难以进行,那就是因为我们的努力用力过猛了。而如果事情发生了而我们又错过了它,那是因为我们太过拖延耽误了。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如何顺势而为,跟随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而非去干涉打断那股趋势,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去放大那股趋势的势能。从本质上来说,这需要我们在超脱过于个人化的处世角度的同时,又对我们周边发生的事物保持负责的态度。我们被期待与这些事物互动,并协助这些互动和因此而产生一系列后续的结果,并观察到这个过程将如何影响他人。希望这能对你的特定问题有所解答。

因此,“超脱”与“入世”之间由“评判”带来了一种平衡,对于99%的人来说,它是一个必要的存在,我们大可不必过分地批判“评判”本身,当然,对于刚刚入门的人来说,这样一句话无疑是醍醐灌顶的,能够迅速地粉碎各种固有的成见,从而,为进一步打开自己的意识带宽做准备。

简单地说,就是要“超脱”地带着“评判”去“入世”地生活,所谓开悟后的人,也不过如此。当你接触到这句话,你离“开悟”的小目标也不远了。希望对于大家的灵性实修生活,有所启发与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