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了。

中国古代服装,是指中国古代的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通过对古代服装的研究,可以认识历代人物的风貌。在鉴定有关文物时,服装也是断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装存世不多,但往往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现代服饰崇尚“简单”相比,唐朝女子的服饰从款式到颜色搭配,那是真的会让人“眼花”,当时,一件衣服做上好几年都是很正常事,可见人们对于着装的重视,也间接看出那个时代文化发展的广度,大家对于美的追求是毫无遮掩。

根据现代学者的说法,唐朝女装款式无论如何变化,都少不了三样要素:衫、帔、裙,而且,无论家里有钱没钱,女子着装都不会少了它们。这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可看出,《玄怪录》就描述了一位普通妇人的着装,说是小童的捧箱里,放有“青裙、白衫子、绿帔子”。

衫,在当时就是女子日常穿的长袖上衣。唐朝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自然影响着人们对着装的审美,初唐时,主要还是沿袭前朝的风格,那时“衫”的款式是“窄袖短身”,进入中晚唐时期,“衫”就开始演化成了宽袖式样,于是,有了“广襦”,袖子的宽度可以有四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款式,常常是宫廷贵妇出席重要社交场合时所穿。史籍中,衫多指单衣,在冬季时,妇人会穿上稍厚的“夹衫”。“金丝蹙雾红衫薄”,这是一个大方自信的时代,女性们用着装来展示自己的形体美,同时,也展现了当时审美的高度。

文人们也不吝自己的笔墨来赞美女子的娇美姿态,“绣履娇行缓......罗薄透凝脂。”(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如今的古装剧中,对人物的服饰着装都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不过,还是难免会捎带上现代人的一些想象。

大家对唐朝女子服装的普遍认识就是,露的比较多。

事实上,这还得看场合。

从出土的一些唐俑还有壁画中,都可见当时服装的领口有多种式样:直领对襟、圆领对襟、交领等,式样不同,自然露的面积有大有小,并非后人想象那般,不分场合穿同样的款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说“帔”,它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披肩和围巾。其材质主要是纱或者罗,轻薄质透,长度大概有2米,女子常常将其绕于项颈或者手臂,时隐时现的视觉效果,远远就让人捕捉到不可言喻的婉约之美。同时,它又能和衫互为补充,不至于让女子真的“露”很多。

虽然唐朝女子在追求个性上已经相当前卫,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依旧让人们意识到,含蓄会让美升华。

最后是“裙”,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及它,“慢束罗裙半胸前”,当时的装束就是短衫长裙,裙腰会系得很高,甚至就直接系下腋下,这样就会显得下身很长,让人的身材比例看起来很完美。而且,一静一动间,长裙的飘逸又能展现女子的轻盈体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衣服的三要素是必不可少,但是,分场合穿着也是当时的规矩。

唐朝女子很活泼,喜欢运动,比如:骑马,郊游时,会三三两两骑马而去,将贵族风范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时她们不会穿那个很宽袖子的“衫”,也不会围着“帔”,而是一身较为贴身的“胡服”,这样适合活动。就如现代人跑步时,一定会换上合身透气的运动装,而不会一身西服去挥洒汗水。

所以呢,若是对唐朝服饰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看剧时就不免会找茬,比如:舞姬穿的那种羽毛缝制的大氅,太平公主一定是不屑穿的,服装有时就是能体现“等级”。在后人看来挺能显摆的服装,放在古时,有时就是“地摊货”。

白居易的诗有很多是描写女子,尤其那首著名的《长恨歌》,一代皇帝好美色,让天下父母都恨不得生女儿。但是,一人得宠的背后,是“六宫粉黛无颜色”。他的那首《上阳白发人》就是道出受冷落宫女的苦境,进宫时都是“芙蓉面”,奈何四十几年紧锁于这深宫,已然完全不了解流行的风向都变了,这位宫女还是多年前的着装,让人想想都觉得可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古时和现今一样,服饰的流行风格是年年在变。讲究服饰的唐朝女子,当然不会忽视妆容,每天再简单的化妆,也少不了扑粉、涂胭脂、描眉、贴花钿,以及画斜红和点绛唇。而且,还讲究发型,一旦出来某种新发型,大家都会争相去学,更不用说在意服装颜色的变化了。那时女子爱美,整个社会也欣赏美,只是这种讲究,更多是女子想要获得某种地位和权力的体现。

不过,一场安史之乱,让这场审美又回归到了老路。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化》、《杨柳枝二十韵》、《上阳白发人》、《长恨歌》、《玄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