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弟弟,却从小爹不疼娘不爱,姑姑不怜,与姐姐的关系也不亲。他一生生活窘困,也没有成家,张爱玲去世时把遗产赠予了朋友,都没有给他这个落魄的亲弟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1年,张子静出生了,比张爱玲小一岁左右。在那个年代,按理来说他作为家里的独子应该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结果完全相反。由于母亲黄素琼因嫡母重男轻女受了不少委屈,所以她自己成为张家的主母后,决定要改变这一状况。她不顾丈夫张志沂的反对,坚持把女儿送去读书。至于儿子,有丈夫管他,不用自己操心。谁知爱抽鸦片的张志沂不但没有重男轻女思想,而且连基本的儿女心都没有,认为学校各种名目的费用太多,手工纸太贵等,不愿送儿子去私塾念书,只是在家中延师教儿子读书

母亲不管,父亲不问,张子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从小身体就不好,加上父母不疼爱,养成憋屈窝囊的性格。小时候,他与张爱玲的关系还不错,俩人经常在一起玩,张爱玲也很喜欢这个长相可爱、有些笨拙的弟弟。父母离婚后,张爱玲跟着母亲生活,张子静则跟着父亲。没过多久,黄素琼跟张子静的姑姑一起到欧洲留学,张爱玲就由姨奶奶帮忙照看。张志沂娶了姨太太孙用蕃,他对儿子的态度,影响到了她。继母也不喜欢张子静,甚至是虐待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子静逃学、忤逆。而张爱玲年少成名,学习成绩优异,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爱玲从别人口中得知弟弟的斑斑劣迹后,也觉得他没志气,激烈地诋毁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起弟弟的斗志,让他成材。见继母和父亲对弟弟不好,她很气愤,和他们闹翻了。弟弟却像个没事儿人一样,早已习惯了这一切,让张爱玲感到非常悲哀,与弟弟渐行渐远。她殊不知,弟弟降低存在感、妥协,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已。

少年时,张子静也曾想摆脱这一切。有一次,他来到姑姑家,找到母亲和姐姐,说自己也不回去了。言下之意,他想和她们一起生活。但黄素琼拒绝了无助的儿子,理由是自己只能负担一个孩子的教育经费,这个名额已经被姐姐占了。母亲说完,张子静哭了,张爱玲也哭了。其实,黄素琼离开张家时,带走了一箱子古董,她真的养不起两个孩子吗?还是她不愿意养张子静这个平庸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姑姑认为张子静被父亲和继母照看得好,也不喜欢他。一天,他来看姐姐,两人聊天忘了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姑姑却说:“如果你要在这里吃饭,一定要先同我们讲好,吃多少饭和菜。今天,我们没有准备,就不能留你吃饭。”张子静慌忙离开,所以他真的很可怜。

张爱玲成名后,张子静去找姐姐,十次有两次能见到姐姐都是好的。他和朋友曾创办了一家报刊,邀请姐姐在上面发表诗作。张爱玲却说报社没什么名气,不愿意败坏自己的名声。父亲最终还是送他去念了大学,1946年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他跟着表姐进了中央银行扬州分行工作,待遇还不错。但张子静染上了赌博,没了钱,身体也被弄坏了。父亲是自私的,为了抽鸦片以及省钱,从不在儿子面前提起他的亲事,导致他一生都没有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去了香港,没有告诉弟弟自己这个消息。等张子静到姑姑家看望姐姐时,才知道自己再次成了弃儿,姐姐抛弃了自己,不辞而别。后来,他在上海人民银行待过一段时间,后改行当了中小学教师,常年生活在郊区,薪水非常少,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他只能从报纸上知晓姐姐的消息,基本的联系都没有。

张爱玲去世前,把所有遗产都赠予了朋友宋淇夫妇,没有给亲弟弟留一分钱。这样来看,张爱玲非常绝情。得知姐姐在大洋彼岸孤独离世的消息,张子静拿出了姐姐写的书,看到了那篇《弟弟》,流下了眼泪。他理解姐姐的性格和晚年的难处,对她只有思念,没有半分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他和姐姐始终是亲手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去世的第二年,张子静在孤独中走完了自己悲凉、可怜的一生,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