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十四五”期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十四五”期间,要抓住土地、人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加速推进土地要素城乡流动,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树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要素市场观,健全企业家市场;以证券化的资本市场带动全社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加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整合,推进技术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数据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各地区各领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十四五规划。把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作为“十四五”期间重要改革抓手,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然而,要素市场化改革是个老话题。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究竟有什么新内涵新理念;各地区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条件和特有目标,确立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推进方案;什么才是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转化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十四五”期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十三五期间,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体改革部署,我国确立了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为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现代要素市场,为十四五期间制度改革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推动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重要文件,突出了产权改革和要素改革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中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又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包括了市场的进入制度、竞争制度、淘汰机制和监管制度等,也包括了产权制度和要素配置市场化机制等。“十三五”期间我们通过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在放宽市场进入门槛,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加大市场淘汰机制,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办企业简单了,现在每天新增一万多家企业,新型政商关系正在形成。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完全市场化了,各种阻碍商品自有流动的行政障碍正在消除,国内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但是,在要素资源市场上,情况就有很大不同。我国土地市场存在十分严重的城乡分割、城市建设用地分割和区域分割现象。土地资源缺乏流动性。这几年,各地人才大战风起云涌,缺乏规则、制度和监管透明度,各级政府成了人才竞争的主体,不切实际的抬高了部分行业高端人才的成本。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冷热不均问题,场内交易过度,场外缺乏正常交易量。至于知识产权、技术和数据等交易市场,问题就更加突出。各级政府不管实体经济发展是否需要,有多大的市场交易量和承载量,建设了一大堆技术和数据交易中心,其参观、展示和演示功能远大于实际交易功能。可以说,我国距离建立统一的国内要素交易大市场,让要素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差距还很远。要素交易市场没有建立起来,国内统一大市场在机制上就必然是残缺不全的。

其次,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要素资源配置角度看,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少用传统的土地、资金和人力要素,多用技术、数据、管理和人才等现代要素,走资源集约化发展道路。欠发达地区靠廉价土地和劳动力来吸引投资的时代已经过去,招商引资转向了引智和引人。现代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现代要素几乎都是跟着人才和技术项目走的,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完全不同于土地和本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具有地域附着性。很多企业也想设备更新、研究开发和产品升级,但是苦于缺乏人才、技术市场,这成了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根源。因此,发展现代要素市场,导入现代要素资源,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技术项目落地,已经成了各地区新一轮招商引资的核心任务了。

第三,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突破口。十三五期间,各地营商环境大为改善,但是企业活力和动力不足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企业发展动力不足,主要是成本高,产品竞争力下降,经营难度大,部分企业制度和管理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竞争需要。人力成本、土地和环境保护成本持续上升,原材料成本波动大,价格竞争激烈,都是无法改变的市场环境,减税降费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唯有把握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趋势,加速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促进企业进一步分工和分化,专注优势产品和优势生产环节,才能获得新生。产权激励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企业需要大幅度提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企业中的地位,形成传统资本和智能资本的有机结合,提高智能资本的话语权,才能获得持续创新能力。因此,将产权改革和要素改革结合起来,抬升科创要素所有者和代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走创新发展之路,才能让企业获得新动力新活力。

二、要素配置市场化的三个层次和四大基础性制度

1、建立现代要素市场要包含三个层次

发展现代要素市场,不能只盯住发展要素交易市场,而应该注重构建要素市场发展的三个层次。当前我国各地区都搞了一大堆技术、知识产权和数据交易市场,由于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撑,缺乏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要素交易市场大多与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相脱节,运行效果并不好。发展现代要素市场应该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要建立要素定价和交易市场,包含有形和无形市场、场内和场外市场、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市场等;第二层要推动服务要素市场的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第三层次要推动跟核心要素市场高度关联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现代要素市场应该坚持要素交易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相关产业同步发展的模式。

以资本要素市场为例,交易市场就是各类证券交易所,中介机构就是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证券经营机构,关联产业就是金融产业。同样的,在技术要素市场上,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所是交易市场,各类科技服务公司是中介机构,科技服务业为相关产业。因此,发展现代要素市场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三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同步的。这三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功能就是推动技术、数据、管理和人才等现代要素市场发展,并打通现代要素市场和企业内部要素资源配置的通道,让要素市场的定价和交易功能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并通过提高现代要素在企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推动企业发展动力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各类要素的定价交易市场、服务要素市场的中介机构、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构成了要素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完整体系,需要整体设计和全面推进

2、现代要素市场要重点建立四大基础制度

建立现代要素交易市场需要重点建立要素确权、确立要素交易单位、要素定价和要素交易方式四个方面的制度。

要素确权是发展要素市场的前提,也是当前要素市场化改革最薄弱环节。要素市场交易的是各类要素所有者的要素产权。现代要素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核心形成的动产要素,如技术、数据、管理等,对人都有很大的附着性,并且具有无限可复制可推广的属性。单项要素价值通过市场推广,可以形成无数倍的乘数效应,这也是技术等现代要素嫁接市场经济能产生巨大发展动力的根源所在。这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一块地你占了别人就无法使用了。正因为这类要素具有无限的可复制可推广属性,要素产权保护就十分重要,确立要素产权就变得异常复杂。技术、数据和管理对人才有很大附着性,不能离开人才而单独存在。而人才又是附着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单个人及其所在单位对这些要素的权责利关系就变得异常复杂,确权就更加困难。当前我国在知识、技术、数据和土地等要素市场发展上的最大难题都是要素确权问题。

确立要素交易单位是活跃要素交易市场的基础。要素交易单位是要素使用单位和价值单位的统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都已经实现金融化和证券化了,要素自然属性所形成的交易单位和以货币作为衡量尺度的价值化交易单位都已经获得了统一,比较容易确立交易单位。如把资本证券化,股票就成了资本交易单位。单个劳动力的薪酬和单位土地的价格,都可以分割成标准单位来评估。但是像技术、知识、高端人才、数据和管理等现代要素,如何转化为标准化的交易单元就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这些要素的金融化和证券化程度不高,没有建立价值型交易单元;另一方面这些要素都具有个体独特性、整体性和不连续性等特点,很难转化为可均分的、标准化的交易单元。只有建立要素标准化交易单元,才能形成标准化的定价评估方法,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增强市场的适度投机性,提高要素市场活跃度。

定价机制是否完备是衡量要素市场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发展要素市场的首要目标是发挥要素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让各类现代要素有市场化的定价标准。例如,这几年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视吸引人才,甚至出现了人才大战。为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高端人才,各地开出了优厚条件,各类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满天飞,有很多并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各地政府也很苦恼,不知道对各类人才到底该给什么样的待遇。再如,现在各地都提倡招商引智,各类科技研发类项目特别是处于产业化前端的项目非常受欢迎,各地政府往往给出优厚条件来吸引落户。但是,这些项目技术含量究竟怎么样,有多大商业价值,产业开发的前景如何,往往都缺乏评价标准,也缺乏对应的市场定价机制。很多政府花大价钱引来的项目,往往开不出花也结不了果。这都是缺乏高端人才和技术要素定价交易市场造成的困境。

交易市场和交易方式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载体。在各类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中,除了资本市场体系相对完整和定型外,其他各类要素交易市场都还缺乏相对定型的模式。目前,各地都相继建立了大量的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大数据交易市场,但是对这些交易市场的体系、分类、相互衔接关系以及交易方式等,都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大部分交易都还是通过场外协议谈判进行,缺乏统一的交易单元、交易规则和撮合方式,场内交易市场彼此分割,交易量和交易效率都很低。

3、建立和完善现代要素市场的监管体系

统一监管是要素市场发展的基本保障,监管体制不统一是要素交易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我国金融市场中对货币和资本市场都设立了专门的监管部门。但是其他各类要素市场的监管主体就不十分明确,特别是技术、知识产权和数据交易市场,监管主体就更加混乱。各类交易市场的性质也很难确定,是否需要牌照,谁来发放牌照,各地做法都不同。监管标准、监管方式和处罚标准不统一,跨地区跨部门监管执行就更难。因此,建立统一的要素市场监管主体、监管标准和处罚规则,是发展现代要素市场首先要解决的制度性问题。

三、“十四五”期间五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1、加速推进土地要素城乡流动,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当前我国土地要素市场面临城乡土地市场不统一、区域土地资源差异大、土地集约化程度低、沉淀土地规模大等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要从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出发,全面优化土地要素配置,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要加快推动土地要素的城乡间流动。研究探讨将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同地同权进一步落实到位的相关政策;重点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在入市与征地模式下土地增值收益在政府、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按照两种模式下分配比例大体平衡的原则,注重以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推动集体土地入市的积极性。

二要推动土地要素的区域间合理配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建设用地配额分配体制下,必然造成有的地方指标紧缺,项目难以落地;有的地方指标充裕,但是缺乏投资项目等问题。高度集中、统一和垂直的土地计划管理方式与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导向不相适应。今年,中央已经调整了土地计划管理办法,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十四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探索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补充耕地指标、增减挂钩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让经济发达地区不因土地指标受限而延缓发展,也让欠发达地区能利用土地资源换取一定的发展资金。

三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过去,由于土地审批环节、征地环节、供地环节周期长以及产权纠纷、企业倒闭、成本因素等影响,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利用粗放甚至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全国2017年以前批而未供的土地仍有约1450万亩,存量盘活还有较大潜力。近两年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我国已经建立起增量必须与盘活存量挂钩的机制。“十四五”期间我国要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用地的政策力度,根据区位、用途、剩余年限、动拆迁成本科学评估,推动存量土地二级市场的发展。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利用盘活存量土地的机会调整用地结构,推动土地复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生活生态用地特别是住房用地比重,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要尽快研究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调动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盘活存量用地的积极性。

四要加大各类园区整合,提高产业用地的集约化水平。目前我国有多类园区,由不同部委指导协调,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发改委牵头颁布开发区公告目录、商务部指导协调,高新技术开发区由科技部指导协调,保税区类由海关指导协调,自贸区由商务部指导协调。调研中发现各类园区经常相互交织,如中部某市集经开区、保税区、自贸区于一身,三区范围叠加,又不完全重合,分布图很不规则,全部看懂都很难,要记住某地块是在三区、两区还是一区范围内都更难。在优惠政策方面,三区各有侧重,多头共管增加了监管和协调成本。“十四五”期间要加速工业园区整合,推动企业入园,清理相关政策,避免多头管理和政策重叠,全面提高园区工业用地效益。

2、树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要素市场观,健全企业家市场

第一,建设和完善高端人才市场,特别是科技人才市场。“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全面提高城市群中核心功能区对高端人才的配置功能和对整个城市群高端人才的服务功能,推动城市群高端人才市场一体化,防止城市群内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要让企业而不是各级政府成为人才市场的竞争主体。要规范各地政府支持人才政策的资金来源,原则上财政资金不能用于差别化的人才政策。要提高各地人才政策的透明度,创造公平合理的人才竞争环境。要与境外人力资源市场对接,规范高端人力资源的定价和交流市场,防止脱离中国国情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过度抬高高端人才价格。

第二,建立健全企业家市场。企业家是市场最核心的创新主体,科技创新需要通过企业家的经营来实现市场价值。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将“管理”看作独立的生产要素,构成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行业,如美国服务业中的“企业经营和管理行业”就是重要行业。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性乃至区域性的企业家市场,更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企业家定价和交流中心,也缺乏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定价评估机制和规范方法,企业家的价值主要依靠过往经营履历和绩效来确定。“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加速建立规范的企业家人才市场,要明确区分企业主和企业家,建立规范的企业家评估方法和信誉体系,促进企业家尽职尽责,为促进民营企业管理专业化、风险分散化、经营透明化和财务公开化创造良好市场条件。

第三,加速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职业培训体系。目前,企业、政府、社会三方面培训体系存在各自为政、互不衔接等问题。“十四五”期间要统筹整合好职工学校、中介培训、社会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政府部门要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大规模开展与精准扶贫、工业和互联网融合、服务业升级以及企业转型转产等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督促企业形成常规化和制度化的员工培训体系。

3、以证券化的资本市场带动全社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

资本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不是金融市场的产品,证券化的资本才是金融市场的产品。发展证券化资本市场是为了推动全社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资本要素的证券化率并不高,撇开金融行业,实体经济的资本证券化率不足20%,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资本都没有证券化。从证券化的企业数量占比来说就更低,算上新三板挂牌企业,也不到两万家,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家数就超过90多万家。“十四五”期间我国要以证券化资本市场为核心牵引力,推动全社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

首先,以证券化的资本市场带动非证券化的资本市场,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目前,我国证券化资本市场由国家证券监管部门统一监管,非证券化资本市场即地方资本市场由各级政府管理。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证券化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场内交易的股票市场,相对忽略了非证券化的资本市场。两者之间归属不同的管理主体,交易市场、交易方式和监管制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企业资本由非证券化转化成证券化,就是鲤鱼跳龙门,资本有了高估值,企业有了巨大的股权融资能力,被称为“上市公司”。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楚河汉界,上市也就成了规模企业和优质企业的标志,上市率和上市家数也就成了各级政府资本市场服务功能和管理绩效的最重要指标。几年没有上市企业,那资本市场工作肯定就没有做好,很多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补贴方式鼓励企业上市。至于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当然也就不在各级政府和资本中介机构服务范围之内了。“十四五”期间我们需要从提高全社会资本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更需要资本市场服务,更需要通过盘活资本、整合资本、并购资本来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非上市企业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和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重要服务对象。要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内涵,建立广覆盖、多层次、一平台的资本要素交易市场,形成统一的资本要素定价和交易方式,促成资本要素在国内统一大市场中自由流动和配置,不能在场内场外、证券化非证券化、大企业小企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设立“楚河汉界”。

其次,要强化资本要素市场对企业发展的多重赋能功能,淡化单纯股权融资功能。资本要素市场赋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化、内部治理制衡化和财务信息透明化。资本要素市场赋能企业优化财务结构,获得合适杠杆,纠正股权融资没有成本的错误观念。要让企业认知到股权融资是高成本的,且成本具有长期性,改变过分偏好股权融资的错误行为。资本要素市场赋能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更新的能力。资本要素市场也赋能企业提高在产业链中的先进性、主导型和自主性等。

再次,要推动各级地方政府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衔接。当前地方政府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包括了各种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各类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各地产权交易市场和地方股权交易中心等,地方政府的资本市场服务功能又跟招商引资功能结合在一起。目前,各种孵化器的成功率不高,各类政府性基金的公益性和风险性界限不清,产权交易市场正在逐步萎缩,股权登记和交易中心缺乏与证券市场的衔接通道,且自身缺乏交易和融资功能。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全面梳理地方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资本市场服务范围,把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发展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全面推动地方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服务体系无缝衔接,从真正意义上推动资本要素市场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持续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注册制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让所有诚实守信用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业绩好坏和企业属性,都能获得上市交易的机会,并具有选择上市市场和上市时机的权力。把企业的投资价值都交给投资者去自主判断,监管部门、交易中介和服务机构不作背书。让所有交易市场都能在证券监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自主创新上市、交易和退市制度,并通过制度选择,形成合适有效的交易市场运行制度。

4、加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整合,推进技术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各类技术交易市场呈现分散分割、互不联通、规模过小、效率过低等特点。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不到一万多亿元的交易量,分割在大小上百个交易平台上完成。每个平台都吃不饱养不活自己。

第一,整合形成统一的国家级对内和对外技术交易平台。“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加速技术交易市场整合,将北京、上海作为两大国家级技术交易平台,错位发展。鼓励北京将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作为国内技术集中交易平台,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作用,扩大对各地技术交易市场的影响力。鼓励上海依托临港自贸区新片区,设立全球性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技术转让服务中心,对接全球知名技术交易平台,形成中国跨境技术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目前宁夏、新疆、甘肃等多个地区发展的“一带一路”技术交易平台,成立国家级“一带一路”综合技术交易和合作平台,推动西部省市接入,完善对接合作机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格局。

第二,重点解决东西部技术交易不平衡问题。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科研水平本就落后于东部地区,在技术交易环节,原本适宜在中西部转化落地的部分科研成果,如食品、中药材、旱地耕作等也由于东部地区的财力和综合优势使得更多花落东部,技术要素在东中西部之间分布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十四五”期间,全国性技术交易平台要强化将东部技术吸引到西部落地的市场导向,解决东西部信息不对称现象,引导社会改变将西部地区定位为落后地区的传统观念。近年来通过国家战略支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西部省份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西部省份的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优势突出,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但受制于传统观念,厂商缺乏投资热情,导致很多科研项目难以在当地落地。促进技术交易,引导技术流向西部,是推动西部长期持久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着力建设技术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一要解决各类技术交易市场交叉重叠问题。目前各地的技术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所和地方产权交易所都存在职能不清、功能重叠等问题,理清边界、整合发展是当务之急。二要解决好场内集中挂牌交易和场外分散交易的衔接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和国家级科研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转让平台,形成了固定合作伙伴,但一些地方要求所有技术项目都需要集中挂牌交易,实施效果并不好。技术交易并不是简单的产权转让,不能采取价高者的简单交易方式。技术交易实现后,还需要双方长期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实现产业化,不可能是一锤子买卖。场内和场外如何结合,如何提高交易透明度,仍需要继续探索,形成规范性制度。三要逐步建立技术和知识产权定价评估市场,发展定价评估机构,规范动产抵押贷款制度。这几年,浙江台州、宁波等地已经尝试发展了区域性企业品牌、商标和专利的评估市场,但是由于缺乏评估机构、评估标准,评估费用相对较高且银行业不大认可评估结果,动产抵押贷款依然进展困难。建立全国性的知识和技术产权评估市场,发展动产抵押贷款,尝试动产支持债券,让技术产权市场和金融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的持续驱动力。

5、逐步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数据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

数据已经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不少大数据交易中心,也建了不少大数据产业园,但相当一部分名不副实,主要发展了一些与数据相关的互联网产业,或堆放了一大堆数据储存器。建立规范统一的数据交易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十四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基础工作。

一要逐步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完善数据确权和安全制度,坚持将数据安全放在第一位。目前,数据源头方、数据整理方和情景应用方三者在数据确权上仍然模糊不清,互联网和数据巨头市场参与度低。保护数据安全缺乏系统性的规范、标准和处罚措施。数据市场确权规则、进入规则、竞争规则、淘汰规则和监管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各地的数据交易中心都在尝试建立交易清单、交易规则、保护性政策等,如贵阳数据交易所推出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702公约》、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推出了《数据互联规则》。“十四五”期间要鼓励各地大数据交易中心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率先探讨数据要素确权、确立交易单位、数据定价机制、数据交易方式、信息披露制度、安全保护制度以及市场监管制度,率先确立和形成数据交易市场的“中国标准”。

二要整合现有数据交易平台。目前各地政府为了抢占“制高点”和“赶潮流”都建立了大数据交易中心。国家要加强数据交易市场的整体规划,要整合形成北京、上海、贵阳三大全国性数据交易中心,并错位发展。其中贵阳侧重商务数据交易,北京侧重政务和社会服务数据交易,上海侧重跨境数据交易。同时要以城市群为核心,在重要城市群的核心地区建立区域性数据交易市场。鼓励数据产业巨头和互联网龙头性企业参与数据交易市场的建设,以产业和社会应用功能开发为先导,推动数据交易市场和数字经济产业的互动发展。

三要探索数据市场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发展模式。要全力打造数据与资本高效对接的综合服务平台,鼓励金融行业和信息数据产业加强合作,一方面推动数据要素价值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另一方面推进资本市场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改革和进步。要鼓励资本市场重点探讨技术、数据、管理等现代要素估值、定价方法,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定价标准,通过数据交易、流通等活动实现数据要素的社会化配置,可以跨企业、跨产业在社会中有序流通,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继而推动经济社会的乘数效应。要鼓励金融机构率先开发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有助于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管和风险管理;解决好为居民和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作者为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