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班里有个“小霸王”,每次女儿回家时,我听到孩子跟我讲的最多的事件就是关于这个“小霸王”的:妈妈,她抢我的东西了/她打我了……

这个“小霸王”也经常会跟家长光临我家的店,我和老公都还算熟悉她,看起来是个挺腼腆的孩子,没人时会稍微放肆一些,自己去货架上翻找,但一旦看到旁边有陌生人来了,就会迅速躲到家长背后,连头都不敢抬。

也因此以至于每次一听到女儿这样说起,爸爸就会很着急:没想到大人面前这么老实,在同龄孩子面前却是当大王,以后你离她远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却不置可否,毕竟都在同一个班级,不出意外的话,将来2年的幼儿园都将与“小霸王”为伴,低头不见抬头见,躲得了一时,又怎能躲得了将来的另外2年,而且遇强就躲的处理方式,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只会弊大于利,并不是一个明智的解决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别人的错误,来让孩子承担?

我对爸爸说:对方来抢女儿的玩具,对方打女儿,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对方的错在先,该受教育的是对方,为何要让自己的孩子因此做出改变,去迁就对方的错误?

让女儿远离对方,无疑就是助长对方的气焰,灭自己孩子的自信,直觉上告诉孩子你解决不了的,你不行,你只能通过躲避来远离被欺负。

因为自家孩子是宝的缘故,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之间的摩擦都看得过为严重,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口中的打也许只是方式不恰当的“提醒”,孩子口中的抢也许只是拿走了对方眼中心仪但并不属于他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女儿尽管经常抱怨被“小霸王”欺负,但在人前人后总是告诉所有人“小霸王”是她的好朋友,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更是唯一一个敢跟“小霸王”手拉手的孩子,丝毫看不出曾有什么过节。

事后我打趣女儿:不是说她经常打你抢你东西吗,怎么还跟她一起玩?

没想到女儿的回答狠狠的教育了我:她打我的时候我跟她说“不”了,我还告诉老师了,她把抢走的玩具也还给我了,而且她今天没有打我。

既有反抗的勇气,又有不计前嫌的大气,多一个朋友不如少一个敌人,就算是金鱼记忆那又怎样,孩子开心就好,何乐不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正常冲突,非要强加给孩子受害者形象

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在交往中处于弱势,比如是被推倒、被抢、被打的哪一个时,总会习惯性警铃大作,觉得是自己孩子被欺负了。

其实在孩子交往中,家长首先要学会区分什么是正常冲突,什么是被欺负。

对于年幼的孩子,一时的推搡、争抢、打闹等都是很正常的,一时处于劣势也是正常的,这种小插曲对于孩子来说几乎没人会在意。

但如果家长因此如临大敌,去控诉,去帮孩子摆平,就会让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时刻警惕是否自己吃了亏,时刻去揣度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恶意。

久而久之,就会把很多本不是欺负的信息也理解为欺负,凡事不利己的事情就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这点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和人格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另一方面,对于欺负,家长自然也不能过于大度,因为欺负一词本身就带有恶意,它通常是指持续性的,双方力量悬殊下之间发生的,对于受欺负的一方来说,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打击,让对方陷入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中。

因此,在孩子人际交往中,家长介入的时机很关键,并非越早越好,也并非让孩子变得越强势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让绝佳的锻炼时机,变成单项选择

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从第一次看到孩子“被欺负”心急如焚到如今的稳若泰山,之间煎熬的过程只有自己明白。

在妈妈群里,面对孩子被欺负,绝大多数家长给出的建议也都是远离,我知道这是人之常情,是我们习惯性“用自己固有的认知和经历去评判一件事”的结果,然而这却并非一件好事。

想到自己从小被欺负从刻意远离,到长大后再难以融入他人团体,我还是决定让孩子换一种方式处理同一情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之间发生摩擦的几率相当高,但不计前嫌重新和好的几率也很高,如果因为一次的摩擦我就勒令孩子远离那个“小霸王”,这又何尝不是让孩子失去了和强势朋友相处的机会,限制了孩子的多元社交发展的能力。

作为成人,我们都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遇到的都是“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

有句话这样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面对与我们基调不同的人,我们可以不认同他,但有时候我们又确实需要他,这时候我们就必须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学会相处。

而对于交往目的更单纯的孩子来说,跟强势的孩子交往,就算只有“陪伴”一个目的,也能让孩子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这点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甚至到社会之后的人际交往,意义尤为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不插手,不代表就不管事

尽管在女儿“被欺负”时,我很少义愤填膺,怼天怼地,但我也不会坐视不管,告诉孩子不是什么大事,不要放在心上。

孩子的每一件事,其实我都很上心,但又不过分担心,因为我相信她自己的处事能力。

一、情感沟通,扔掉受害者包袱

当孩子被欺负时,比起如何处理,我更关注的是如何清除孩子的心理阴影,减轻孩子的自我否定感。

我会时刻告诉孩子,被抢玩具被打虽然很难过,但这种冲突却是正常的,更不是没用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对方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以后如何减少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理性沟通,教会自我保护

在孩子倾诉完想要表达的,情绪平复之后,家长就可以用游戏发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想办法,当孩子想不出来时,家长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见。

  • 比如在问过对方之后是无意起冲突的,就可以善意提醒,继续玩耍;
  • 如果是有意的,可以首先寻求老师帮助;
  • 如果还是得寸进尺,就要学会反击,大声说“不”,打回来等手段,威慑对方。

对于孩子受欺凌如何进行反击,一直以来李玫瑾教授的“打回去”在家长中呼声都很高,但尽管我赞成李玫瑾教授的做法,却不盲目跟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回去”固然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却也有诸多不利,最明显的就是容易让孩子思维简单化,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商,让孩子根本不会去想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则会滋长“暴力行为”,认为暴力是被允许的,在以后的人生里,一旦遇到不公就首选暴力解决,让孩子容易成为施暴者。

因此面对孩子被欺凌,我首选的办法从不是让孩子直接打回去,而是先弄明白前因后果,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自我保护,有时候语言的力量并不比肢体力量弱。

另一方面我也支持孩子暴力反击,但并不支持用暴力解决所有问题,如此并非智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尊重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精神上我一直都尽量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一切吃饭、穿衣、游戏、交友等选择和做法。

面对孩子的困扰,无论多忙我都会空出时间倾听,并给予建议和寻求她的看法,让她自己选择最佳做法。

我从不批判她对错,只会告诉她这样做将会带来哪些结果,面对她对我的要求,我也会尽量配合。

我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也不会让孩子过早学会独立,反复告诫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毕竟无论拥有多么独立的人格,现在的她还始终处于需要精神依赖的心理年龄,而我则是那个她最坚实的后盾,不离不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短暂的户外活动观察,“小霸王”在班级里并不受欢迎,在旁观的家长群中,我也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总是悄悄的给孩子灌输“小霸王”不友好、自私、总是欺负别人,要自己孩子远离“小霸王”的信号。

女儿算是班级里少数几个之一对“小霸王”没有特别偏见的孩子,也许有人会说女儿傻,欺负这么多次也不长记性,但我宁愿相信孩子宽厚大气。

面对强权无所畏惧,敢于直面不公境遇,尊重自己内心想法,其实这样挺好。

——多平台优质原创作者,会点孕产,懂点育儿,儿童心理研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