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徐达善于指挥、带队和大规模的步兵兵团作战,那冲锋最厉害的就是常遇春了。常遇春开始在刘聚的麾下。常遇春因看不惯刘聚的所作所为便投奔了朱元璋。从此在进攻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争中,常遇春始终冲在前面。常遇春跟徐达一前一后的运动模式奠定了帝国的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遇春是帝国最勇猛的人。他这一生没有打过一场败仗。中国冷兵器时代十大战将:薛仁贵、霍去病、常遇春、史万岁、斛律光、苏烈、狄青、冉闵、项羽、杨再兴,常遇春名列其中。常遇春是一个纯粹的人。如果说徐达的忠厚后面还有他的心思,那么常遇春的内心就像一张白纸。他的一生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忠于他的使命。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从蒙古上都班师回来,行走到河北地境累死。

从常遇春跟随朱元璋起,他就不顾一切地冲在最前面。如果把洪武二年常遇春的作战路线图梳理一下,你就会发现他的死因。洪武二年春开始,徐达和常遇春自山西率兵征陕西,迫使李思齐投降。这时候,身在上都的元惠宗命丞相也速率兵向北平反扑。得到消息的常遇春亲率10000骑兵从陕西向北平猛赶。常遇春赶走了元军后,又奔袭千里追赶,然后又向西折向上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4个月内,常遇春在整个北方来回折腾,而且都是快速的长途奔袭。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过去的征战岁月中,常遇春已经积劳成疾,而洪武二年的来回折腾只是一个诱因而已。

帝国武将除了徐达、常遇春,第三号人物就是李文忠。李文忠用兵的特点就是快。跟其他战将一样,李文忠依然有着辉煌的战绩。在常遇春死后,帝国对于北方的战事就交到徐达和李文忠手里。但今天看来李文忠的武将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亮点。他的亮点就在于他是当时军队中唯一的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文忠本是洪武的外甥,从小聪明伶俐,甚受洪武喜爱。后来李文忠从北方回来后,洪武帝曾让其执掌大都督府。李文忠退休后便过起了儒生的生活。披上战袍是武将,脱下战袍是儒生,帝国也只有李文忠能够实现如此华丽的转身。

赋闲在家后,李文忠便整日与一批儒生谈古论今、吟诗作赋。有些人想给皇帝劝谏,走不了马皇后的渠道,便开始走李文忠的渠道。李文忠数次上书朱元璋,虽然最后遭朱元璋斥责,但终归是对朱元璋施加了影响。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死。

除了这三位将领外,还有一位冯胜也值得介绍。冯胜的亮点就在于洪武五年的一场战役。这是明帝国的一场关键性战斗。在这场战斗中王保保取得了第一次胜利,徐达和李文忠遭受了从军以来的第一次大败。这场战斗也是明帝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败。而冯胜却在这场战斗中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彻底肃清草原势力,经过两年的酝酿,明军又一次对草原发起了冲击。此次的布局显示了朱元璋的决心。全军一共15万人,中路军由徐达率领,李文忠率领右路军,冯胜率领左路军,三路大军一起向漠北草原奔去。此次三路大军的主力是徐达和李文忠。既然主力是徐达和李文忠,那么对方对付的重点也是他们两个。此次王保保学会用计了。而从徐达和李文忠的进攻特点来看,两人由于之前的一直胜利而明显的开始有些轻敌。

徐达和李文忠被元军引诱深入,虽然中了埋伏,但这些对强大的帝国正规军来说算不上什么。很快徐达和李文忠带着各损失了10000人马的队伍退出了战场。

而西路军冯胜的表演则刚刚开始。冯胜和傅友德率数万人马在整个西北七战七胜,彻底肃清了元军在西北的势力,也结束了元军在西北的骚扰。

此次出征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朱元璋对蒙古的进攻开始暂停,而蒙古也转向防御。但是,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冯胜的战力。

明初的武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早死。从常遇春、李文忠,再到邓愈、汤和,都是盛年而衰。其实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明初的一系列战事过急、过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战将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忠于王命、使命。明初的武将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他们为了帝国打下一个不朽的江山。大多数武将并无私欲,且出身贫苦。他们勇猛、品性优良,在帝国这个舞台上将一个武臣演绎到了完美。

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帝国的战将们逐渐谢幕。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们。他们大都被封了爵位,子孙也得到了荫泽。但也有一些武将因为跋扈、犯事或者不符合朱元璋的心意而受到残酷的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