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战略”不仅是华为的人才战略,也是企业的生存策略。

据《长江日报》报道,今年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其中,张霁拿到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

年新201万,“天才少年”,这些字眼足以引起轰动。

其实,抛开足够诱人的两百万年薪来看,所谓“天才少年”,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神童”。以张霁为例,1993年出生的他,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已在专业上得到了检验。

今年华为招聘的4位“天才少年”,都是像张霁这样的计算机博士生。他们既有学术科研能力,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事实上,这些人不去华为的话,到别的公司也可以拿相当高的薪水。张霁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自己也曾有年薪300万的机会,但是放弃了。

华为内部邮件 图据网络

“天才少年”计划,是任正非推进的一个人才战略。他曾在去年的内部邮件中说:

“今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从这段极具个人色彩的话中,可以看出任正非对这些年轻人的期望。他更看重的是一个字,“活”。他希望这些人能像“泥鳅”的意义,是钻活组织,激活队伍。

这段话有着任正非一贯的危机意识。这说明,他看到了华为这个庞大的超级企业,也有“不够活”的危机感,不管是组织还是队伍,都需要一些新鲜力量去冲击。

很有意思的是,任正非用了“泥鳅”这个比喻。泥鳅的领地在水和泥之间,先天具备临界生存的经验。捉过泥鳅的人都知道,它非常滑,你明明已经掌控到它,抓在了手中,它还很容易逃脱。

这让人联想到华为在全球遭遇到的情况,继受到美国扼制后,英国、法国等国都在重新审视和华为的关系,英国已经宣布将华为排除在自己的5G战略之外——危机中,华为又如何像“泥鳅”一样挣脱?

从这个意义看,“泥鳅战略”不仅是华为的人才战略,也是它作为企业的生存策略。

任正非表示,未来3-5年,通过“少年天才计划”,引进两三百名“天才”,相信公司会焕然一新,全部“换枪换炮”,一定要打赢这场“战争”。张霁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坦言自己有很大压力,他也谈到华为目前正在面临困难,希望自己能够为解决困难出一把力。

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泥鳅战略”理解为一种权宜之计,仿佛它就是为了应对几个国家的扼制而招兵买马,而是长远地激发企业活力。华为的员工,不可谓不够努力不够拼。华为在业界以高薪水著称,崇尚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这样的企业文化可能会部分失之于活力和幽默感,任正非本人在邮件中也提到“不要有条条框框”。这不是华为所独有的问题,而是不少大企业的通病。任正非无疑看到了其中的局限,想给华为注入一些新的文化,用专门设计的选拔机制,捕捉这种“泥鳅性”。希望“天才少年”在专业能力之外,亦具备强大的组织激活能力——思维的活力和创新力,也正是重新定义“天才”的关键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张丰

编辑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