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橘子洲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晚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街夜景。

编者按:

从提出“建设国际文旅名城、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到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长沙市打造“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际文旅名城、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初心坚定不移。

先后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旅之都”,入选2018年中国旅游影响力城市前10强,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文旅消费已成为长沙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幸福星城的最佳诠释。

今年“五一”假期是我国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首个旅游小长假,长沙市假日文旅消费全面复苏,共接待游客362.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38亿元,分别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的81.48%、80.19%,与清明节相比,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和20%以上。长沙文旅市场迎来了真正的小高峰。

推进文旅消费,长沙有哪些金点子?近日,长沙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兼)杨长江接受记者群访,解读“四个聚焦”促进文旅消费的“长沙模式”。

聚焦顶层设计 做实文旅消费谋篇

强化规划引领。紧紧围绕打造“三个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创新创意中心)目标,以促进文旅发展、升级文旅消费为核心,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先后出台建设文化创意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实施意见等规划性文件,引领建设国家创新创意中心。

彰显长沙元素。突出“文化长沙”特质,注重保护城市肌理,尽力留住“长沙记忆”,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突出“快乐长沙”品牌,让“酒吧文化”“美食文化”“休闲文化”成为传播湖湘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文旅创意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突出“幸福长沙”建设,以文旅惠民增强幸福指数,建设全国一流的公共文旅设施,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旅产品,推动文旅事业与社会文明和谐共进。

创新政策供给。紧扣文旅市场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出政策组合拳,设立文化消费试点专项资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运行引导资金等,精准推动文旅消费发展。每年用于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达20亿元,2018年全市文旅消费总额超过3000亿元,政策春雨唤醒文旅消费拔节成长。

聚焦平台建设 扩大文旅消费供给

做强文化园区。坚持特色发展,聚焦主导产业,成功打造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国家文化广告产业园、后湖国际艺术区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富有活力、效益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聚集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17家,文化园区总产出达2100亿元。其中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截至今年5月共引进市场主体1141家,获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做优文旅小镇。着眼全域旅游,挖掘独特文化基因,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旅小镇,形成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文家市红色文旅小镇、关山古镇等一批独具魅力的文旅小镇,文旅小镇旅游总收入达160亿元以上。特别是集中打造湘江古镇群,形成“到靖港寻古、到乔口吃鱼、到铜官玩陶、到新康看戏、到书堂润墨、到丁字赏石”的特色品牌旅游,“伴水而生、临水而建、因水而秀”的湘江古镇群已成为湖湘文化大展厅。

做精特色街区。坚持精心设计、精致建设,结合棚户区改造、老城区有机更新,重点打造特色精品街区,太平街、坡子街、黄兴路步行街等30多条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商业街区,为文旅消费提供时空载体,让每一位到长沙的游客在不经意间就能深深感悟湖湘文化的厚重底蕴,细细领略街头巷尾的“烟火人生”。

聚焦文旅融合 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加强文旅资源融合。依托长沙独特资源禀赋,挖掘内涵、打破边界,让“诗与远方”携手前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将岳麓山、橘子洲、刘少奇纪念馆等串珠成线,打造经典红色旅游线路;整合工业遗产资源,建设湘江欢乐城,让原来的矿坑遗址精彩“蝶变”成世界最大的冰雪乐园;整合休闲娱乐资源,把琴岛演艺、温莎KTV等培育成经久不衰的文化品牌,助推长沙文化娱乐业走在全国前列;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创新开展“百村千场文化进万家”活动,文艺进景区、焰火进景区、网红直播进景区等各类融合新业态精彩呈现。

加强文旅设施融合。统筹各类文旅设施及服务,让每个群体都能找到相适宜的文旅消费。实行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让基本文旅消费更有保障;发展77家非国有文化场馆,组建10大民营艺术团体,推出休闲度假游、乡村生态游、红色研学游等文旅产品,让多元文旅消费更有选择;每年投入近3000万元向长沙音乐厅、梅溪湖大剧院等购买服务,举办国际音乐艺术季等文旅活动,推动省市共建长沙交响乐团迈出坚实步伐,中外著名城市交响乐团长沙峰会永久落户长沙,让高端文旅消费供给更有魅力。

加强文旅创意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用文化为城市铸魂、创意为城市赋能,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旅游商品,湘绣、湘瓷、湘茶等成为长沙文旅创意融合的鲜明标识。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连续三年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后湖国际艺术区创意小镇,城市超级大脑智慧文旅等成为创客们精彩表演的“梦想剧场”,吸引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聚焦品牌打造 提升文旅消费质量

培育品牌企业。注重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文旅产业加速发展。先后培育A股上市文化企业7家、新三板上市文化企业14家,是文化企业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天舟文化是民营发行上市第一股,中广天择是市级广电媒体上市第一家,“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成为影响业界、引领消费的“风向标”。

建设品牌项目。将项目建设作为提升文旅消费的重大载体,着力提升项目精致度、精美度,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市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项目110个,年度投资达271.7亿元。建成开放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旅游度假区、炭河古城等全国有影响力的文旅项目。《炭河千古情》演出后,当年就实现门票和门店收入2亿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今年7月,投资超百亿元的湘江欢乐城正式开园,冰雪世界、欢乐水寨全新开拓“火炉”长沙的夏季旅游消费市场。

发展品牌经济。紧扣“商养学闲情奇”“食住行游购娱”等新旧文旅要素,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夜间”经济持续繁荣,率先在全国成立夜间经济服务中心。2019年国庆期间,长沙夜间文旅消费达43.3亿元,增长18.1%,位居全国第三。“乡间”经济持续火热,今年五一期间,全市重点乡村旅游区点共接待游客5.93万人次,旅游收入513.61万元。“网间”经济走红全国,橘子洲每场焰火吸引近30万游客,文和友、茶颜悦色等成为“网红打卡地”,长沙成为全国网红城市。

经验启示:

加强政府引导。文化和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政府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保障、项目实施、平台搭建等方式,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发挥政府引导的磁场效应、政策叠加的乘数效应、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为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释放红利。

突出市场主导。文化和旅游企业是发展文化和旅游经济最具活力的主体,也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源泉,要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养壮大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在资金筹措、市场营销、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引导市场多元投入,实现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产业化、文化和旅游项目经营市场化和旅游景区管理社会化。

注重部门协同。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长期工作,单凭文化和旅游部门是难以推动的。要实现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提质升级,必须联动发改、商务、财政、治安等多个部门,全市一盘棋,部门协同,统筹推进。

发力供给创新。新时期民众对于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需求是多元多变的,需要因地制宜地立足于满足民众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这一工作“原点”,解剖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人群文旅消费工作中不同的矛盾和问题,找准并着力解决供给与需求主要矛盾这一工作“痛点”,实现破题的“锚点链接”,以激发供给端“敢创新、能创新、愿创新、多创新”为切入口,形成“内生、有效、优化”的文旅消费动力,通过供给端微观主体主动作为,实现多品种、高品质、优结构的文旅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文旅消费的充沛供给和转型提升。

坚持融合发展。一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要做到用文化来提升旅游的品质,用旅游来传播文化,真正实现文化和旅游的理念融合、功能融合、产业融合。二是文旅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统筹城乡区域内其他产业,坚持“+文旅”理念,探索文旅与区域发展、乡村振兴深度链接,推动公共文旅服务与文旅产业相互融通,促进文旅与科技、文旅与商贸、文旅与金融、文旅与体育、文创与非遗、文旅与传播等跨界整合,形成文旅消费与文旅创造血乳交融、与文旅生产深度对接的“大文旅消费”基本格局,实现文旅消费多样性、多元性融合发展。

文化与旅游,自古就是理想生活的两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双向拓展、潜力无限。长沙将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坚持消费升级与产业提质一体、供给创新与需求创造协同,不断打造文旅经济新引擎,提升群众消费满意度,力争到2022年,实现文旅消费总额4500亿元以上,文旅产业增加值、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均达10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均超过5.5%,为推进新时代文旅消费升级贡献长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