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慧山是济南人都知道的一座山,它和老济南的三大风景名胜区之一的千佛山隔着一条路,随着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大千佛山风景区的一部分。

济南的城市发展,让佛慧山从城外走到了城内,它成了济南人锻炼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是闹市区的清幽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慧山,看名字,就知道一定和佛教文化有关系。不错,佛慧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山下建有寺庙,名佛慧寺,山名由此而来。到了明初,济南府城内的开元寺被官府征用改为府署,僧众迁移于此,改称开元寺寺庙三面环山,周围松柏苍翠,是修心养性的宝地。后来逐渐没落,现仅存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寺庙没有了,但遗址周围崖壁上的历代摩崖刻石仍依稀可见,“岩德犹龙”、“山高水长”雄浑遒劲,透着一种刚柔并济的美。让人觉得可惜的是,许多开凿于唐代的佛教造像都已损坏,令很多游人驻足于此扼腕叹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甘露泉,静静地坐落于山崖一角,长年流水不干,据说水质清冽甘甜,当年僧人在这里取水做饭,现在游人至此只能想象千百年前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慧山还有一个名字,老济南人叫它“大佛头山”。大佛头山的名字来源于佛慧山山阴的摩崖巨佛头像,大佛头像高近8米,宽4米,开凿于北宋景佑二年,即公元1035年,距今已近千年,天气好的时候,从山脚下很远处就可以看到它。为了保护佛像,后人依山就势修筑了拱形佛龛,清代同治年间书法家、进士、济南历城人张英麟题写匾额“大雄宝殿”,字体庄重典雅,为人称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大佛头沿山间栈道西行不远,便可以看到黄石崖造像,黄石崖造像开凿于北魏时期,前后历经十七年,距今近1500年,是山东省存留最早的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群,千年风雨,虽然多数造像已是残头断臂,但它们见证了佛慧山及济南周边佛教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慧山不但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自然景色秀丽。新修建的千米画廊沿悬崖蜿蜒起伏,非常壮观,一路走来,松柏相伴,观景台居高临下,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山间供游人休憩的小亭古朴典雅,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若是晴天,登临佛慧山顶,济南市区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但是,在阴雨天气爬佛慧山,游人如织的场景不见了,自有另一番美妙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日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几个爬山爱好者驱车50公里再次来到佛慧山,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沿登山路一路前行,偶尔可以碰到几个上山下山的人。空气很湿润,祛除了夏天的焦躁,心情大好。

一座小亭子下,传来了悠扬响亮的萨克斯声,一位老先生正在陶醉地吹着自己喜欢的曲子,他脚上穿的红鞋子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特别引人注目。看到有人围过来观赏倾听,吹萨克斯的老先生更起劲了,围观的游人不时鼓掌发出喝彩声。一曲吹罢,我们要继续赶路,老先生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上山慢行,下山请你们吃饭啊!”我们齐声说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萨克斯声再度在山谷间飘扬,我们继续前行。在一个拐弯处,我们偶遇了一位清洁工,看样子大约60来岁,趁同行的赵兄去卫生间的空隙,我和这位老实的清洁工攀谈起来。他慢悠悠地对我说:“现在这一行没人愿意干,工资低不说,太辛苦了。为了搭班车到山上,早上五点钟就得起来,有时连早晨饭都来不及吃,一直到下午五点才能下班,中午饭就在山上凑合着吃,当中没有时间休息。更主要的是,干这一行叫人瞧不起,有些人认为我们脏,远远地躲着走。但没办法,总比在家闲着强。”听了他的话,我默然不语。之前我曾和赵兄聊起过退休之后干什么的话题,因为经常爬山的缘故,我们一度对山上的清洁工作挺感兴趣,认为退休后到山上做个清洁工不错,每天都能爬爬山,还能呼吸新鲜空气,经过和这位清洁工的一番闲聊,才知道,原来他们竟有这么多的心酸和无奈。

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只要坚持和努力,都能过得去。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