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徐锦江作为香港演员在北京拍摄影片的时候,有一次休息期间,他坐在酒店大堂,正对着大门。这时,一堆排列整齐的女兵从门口经过,徐锦江说了一句,“糟糕,我可能要结婚了。”所有的一脸懵逼,而他则让工作人员帮忙拦下其中一名女兵,向她自我介绍:“你好,我叫徐锦江,是香港演员,我喜欢你,想和你结婚。”

当时,这名女兵以为自己遇到了个神经病,没有理会,径自走了。

不久,女兵退伍,前往北京的表姐家玩,正好徐锦江和一些明星也在北京拍戏,表姐邀请女兵一起去看明星,女兵没有拒绝。就在女兵到达片场的时候,正在吊威亚的徐锦江看到了,马上下来,跑到女兵面前说,“我想和你结婚,如果你愿意,一个星期后,在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等我。”然后他就飞回香港办理手续,28名律师签字公证,还有一大堆手续证明和文件,办完之后,他马不停蹄的赶回北京,女兵则抱着好奇的心前往。

徐锦江将所有的证件一股脑儿全在女兵面前掏了出来,女兵见了以后,和家人商量,最终决定嫁给徐锦江。

这女兵就是殷祝平,徐锦江的妻子。一见钟情结婚多年,他们仍旧恩爱如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一见钟情确实存在

心理学对于一见钟情,有着很多种解释:

1.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名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是弗洛伊德在神经症患者身上的发现。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男孩最早的性追求对象母亲,因为母亲是男孩最早接触的第一位异性,男孩小时候大多有着想取代父亲的想法,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同样的,父亲是女孩最早接触的第一位异性,女孩小时候大多有着与母亲争风吃醋的经历。不过,生而为人,都明白这种感情是不被允许的。于是男孩女孩将这种感情压抑,并向同性父母学习,模仿同性父母,将其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成为自己心理特征的一部分,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或“恋父仿母”来形容。

但是,“恋”与“仿”经常相互促进,使得男孩女孩为了获得异性父母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同性父母,并将这种思想和行为内化至潜意识,延续到成年,以此形成基础的择偶观。使得一些人在成年以后,遇到某些与自己异性父母有着相似特质的人,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首因效应与晕轮效应的结合

不过,有的人之所以对另一个产生一见钟情,可能和他本身内在拟定的择偶标准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说徐锦江,据他自己说,对殷祝平一见钟情的原因,是家里的一幅画,殷祝平和画中的女子很像。如此,以他为例,可以这么解释,徐锦江的择偶标准之一,是长相是画中女子高度相似,而殷祝平正好满足了这一点,于是徐锦江第一眼看见就沉沦了。这属于一种由潜意识引发的首因效应,即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但仅仅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是晕轮效应,即,在人际交往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夸大印象,以一个人的某个优点“以点概面”的判断他全身都是优点,看不见缺点,属于一种主观推断的泛化结果。简单的说,就是当你看见这个人很有气质,长得面善,心里便认定他一定是好的,没有缺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自恋

还有人说,一见钟情,本质上可能是一种自恋。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自恋的人是以自身为性恋对象的,经常表现为影恋,即以自己的影像为性爱对象,有时也可以过去的自我或稍稍变形的自我表象为对象,过度自恋属于一种心理障碍,不需要由旁人激发。

产生于自恋的一见钟情,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个关于水仙花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水仙的姑娘,出生不久,一位高人就警告过其父母,不要让水仙照镜子,不能让她看见自己,否则会消失。因此,水仙从小被保护得好好的,家中一面镜子也没有。有一年夏天,水仙到树林里玩,弄得满头大汗,口渴难忍,看见前面一条河,就想去喝口水,洗把脸。结果,一到河边,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竟看傻了,就这么一直痴痴地看着倒影,直到自己完全消失。

与水仙的故事相似的,是另一个版本的希腊星座神话中的水瓶座少年。两个故事所描述的都属于一见钟情,不过,是一种不健康的一见钟情。这种一见钟情有时候会因为他人身上有自己的某种特征而移情到他人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日久生情或许比较常见

在日常生活中,日久生情的情况或许是比较常见的。

1.曝光效应与近因效应的结合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曝光效应,简单的解释就是,某一个事物或人在人们面前出现的次数越多,人们对这一事物或人的印象越是深刻。若人们本身对事物或人有好感,那么,出现的次数越多,人越喜欢;若人们本身对事物或人没有好感,那么,出现的次数越多,人越讨厌。这就是曝光效应。

用来解释日久生情,可以从人际交往吸引力的角度来看,某个人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或新近印象不错,那么,我们看见他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这个人招人喜欢,有的甚至因此产生感情,这是现实接触与交往中产生的日久生情。

此时,同时其作用的还有近因效应,即人们对一个人的最新认识占了主导地位。因为新近与某个人接触多,感觉良好,重心开始偏移。

曝光效应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网恋现象。两个彼此没有见过面的人,却能互相产生情愫,很多程度上就在于,两个人前几次聊得来,随着聊的次数越来越多,就渐渐产生了感觉,觉得自己和对方简直就是无话不谈。尤其对于日常空虚或一些上网不懂得克制的人而言,在网络上聊天的次数越多,越可能陷入不理智的恋情,这也是一些网络诈骗能够得逞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爱情态度

显然,仅有曝光效应和近因效应,有时候还不足以产生日久生情。罗宾认为,爱情是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是可以被测量的,并且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

在爱情态度理论里,亲和与依赖的需求;欲帮助对方的倾向;排他性与独占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爱情的产生和持久。

也就是说,当两个人开始了人际交往,如果一方仅仅是对另一方产生好感,但并没有亲近的欲望,也没有爱情的独占欲,或是对对方产生一定的依赖,那么,这个日久生情几乎是不存在的,好感就仅仅是好感而已。但如果,此时,其中一方在另一方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让对方渐渐产生了一种依赖,想独自拥有,且彼此互惠,或双方彼此互助,产生依恋,并因此产生对其他接近的异性产生嫉妒,排他的爱情。那就是一个日久生情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所有天长地久的一见钟情最后都成了日久生情

两个人的一见钟情到最后能不能修成成果,取决于在整个爱情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彼此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和改变。也就是说,一见钟情最后是不欢而散,还是天长地久,主要看亲密关系如何发展。

对此,伯纳德·莫斯坦提出爱情发展阶段理论,依照双方的接触次数和时长,以及期间爱情的状态,将亲密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刺激阶段(也称激情阶段)

一开始,两个可能是被对方外在的某一点吸引,开始投入感情,在这个阶段,双方彼此之间会有强烈的幻想和欲望,想象对方及和对方在一起时的状态,并强烈的想拥有对方。这个阶段,想到对方,与对方接触时,往往是基于自己投影中的幻想而产生的兴奋、渴望,以及想拉近关系的欲望,简而言之,就是“心跳”的感觉。这是由一见钟情开始的亲密关系最常见的初始状态,由日久生情开始的亲密关系大多则没有这个阶段。

2.价值阶段(也称甜蜜阶段)

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双方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彼此互动,开始发现彼此的信念与价值观的异同,但也往往很容易放大对方的优点,对对方的缺点选择性的失明,并想让对方更好,甚至一味付出,因而,即使作出一些在旁人看起来很傻的行为,在彼此之间也是很可爱的。这时的感觉是甜蜜的,不再孤单的,彼此欣赏的,并得到了回应,激励着彼此进入更加正向的情绪,,此时,无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亲密关系都处于一种温馨甜蜜的状态,两颗心通常是更加靠近。但也有些时候,双方的亲密关系到此就戛然而止,因为彼此之间有太多无法融合的不同。

3.角色阶段(也称亲密阶段)

等到激情退却,甜蜜过去,双方的头脑就趋向冷静了,很多爱情到了这个阶段就死了,尤其是以一见钟情开始的爱情因为带有更多的盲目性而走得不太远,于是就有了“爱情升华为亲情”的伪命题。其实,只是距离产生的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对现实的柴米油盐,需要双方彼此互相理解,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分享彼此的观点,内在感受,希望和梦想,了解彼此的思维模式和方向,才能满足彼此的需求。假若这一步做好了,那么就会有相应的成功产物——基于深度的理解、沟通、协作和高度价值创造出来的爱,这种爱往往是最长久的,无论是以一见钟情开始,还是日久生情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一见钟情若要天长地久,最终都是需要日久生情的,因为感情需要培养并滋润,尤其在现实生活中,一方对另一方面一见钟情的情况多,双方一见钟情的情况较少。如上述爱情发展阶段,一见钟情一旦过去了甜蜜期,剩下的就是日久生情了。

其实,不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都是真实发生的,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两者之间在“真实”上还真的是没有可比性,因为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从现实生活来看,日久生情的亲密关系相对持久的,较一见钟情的多。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