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提到这个故事,相信小伙伴心里都有一种拧巴的感觉:明明项羽有机会逆风而上,为何不顺江而去?“项羽啊项羽,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仅仅是你无法理解,许多人也无法理解。

项羽手里有好牌,可为何输给了刘邦?

李清照思忖道:“生当人杰,死当鬼雄,时时刻刻思量,不肯渡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牧也想不明白,还特地写了一首诗:“胜败兵家事不期,蒙羞为人臣。江东子弟多才俊,又有多少卷土重来呢"?

清初有一个叫李渔的人,这个人脑洞比较大,他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怕被亭长绑住。

这种做法有点儿像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什么项羽如此神勇,会怕一个小亭子呢?别人好心帮助你,你却怀疑他的人品,这是什么道理?

事实上,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即使是项羽自己最后也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但他依然固执地认为,这是我的死亡,不是战争的罪过。

依我看,项羽更像是个感性的人,而不像是个好面子的人,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在鸿门宴上,范增早看出刘邦雄心勃勃,数次示意杀他,可项羽呢?他们被刘邦几句恭维所欺骗,不但不杀他,反而美味可口地招待他。

瓜分天下之后,他只想衣锦还乡,把秦朝的财帛美女全部运回彭城。有一个人劝不动他,背后说了几句话,结果项羽处置他的方法是: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两军交战之前,项羽还没来得及忍耐,就提出和刘邦单挑的天真想法,我赢了,世界就归我;你赢了,世界就归你,结果被刘邦一口回绝。

在乌江岸边,面对着唯一的脱险之路,项羽却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转过身去,杀进了汉军阵营,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谢幕。

在楚汉史上,我们常常感到疑惑,项羽手中明明有一手好牌,为何最后却输给了油腻的中年大叔刘邦?

项羽手里有好牌,可为何输给了刘邦?

对这一问题有许多讨论,有人说项羽是个不好用人的人,韩信、英布、范增这些人本来就是和他混的,结果如何?韩信不能重用,离他而去;英布受到他的猜忌,最后背叛了他;范增和他翻脸,又气愤地离开。有些人说项羽太迷信武力,每到一个动辄屠城的地方,一言不合就杀人,最终使人心离散。

我不想吃炒冷饭,想从另一个角度谈一谈。依我看,项羽和刘邦,最基本的区别就是战略和战术。所以问题来了,战略和战术,究竟有何不同?策略,只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而策略,只决定一个公司的兴衰。一位不懂策略的人,成为最高决策者,就很容易造成方向性决策失误,毁掉整个团队。

和项羽一样,毫无疑问,他眼里只有战术,没有战略。为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关于楚汉战争的复盘。毋庸置疑,项羽起始点远高于刘邦。与其说他是长腿欧巴,不如说他力大无穷,拥有极高的人气颜值,从出身上来说,他是项氏家族的继承者,身上流淌着贵族血统。他们的祖父是楚国的大将军,叔父是反秦义军的领头大哥,彻彻底底的官 N代,简直就是人生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一个高起点上,项羽的战术一直都是出类拔萃的,身经百战,战无不胜,但遗憾的是,他缺乏全局观,懂得如何取得胜利,却不懂得如何运用胜利。战略上的巨大优势无法弥补其战略上的巨大缺陷,这就是项羽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看到这儿,不知道你是否想起了同时期的西方悲剧英雄?对,就是汉尼拔。汉尼拔发誓要永远和罗马为敌。那年,他带着军队奇迹般地横渡阿尔卑斯山,横扫意大利,搅乱了整个罗马,使罗马陷入了几乎全军覆没的战争之中。

不过,在坎尼大获全胜之后,他的副手说了一句话:汉尼拔啊,你比任何人都懂得怎样取得胜利,但你却不知道怎样利用你的胜利!

项羽手里有好牌,可为何输给了刘邦?

同样的道理,项羽虽战无不胜,但在长年累月的军旅生涯中,他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在彭城之战中,刘邦败北后,退到荥阳一线收复残余兵力,击败乘胜追击的楚军,暂时稳定了战局。刘邦和项羽在这里对峙了两年半。为彻底地孤立项羽,刘邦主动拉拢彭越,重用韩信,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围剿,但项羽却无动于衷!

他终于失败了。但是,我仍然愿意热情地歌颂这位伟大的失败者。成败论英雄,对于成功者,我们献上鲜花和赞美;对于失败者,我们大加挞伐,尽情嘲笑。只有项羽可以凌驾于这一法则之上,虽然兵败身死,但也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代表中国贵族精神的项羽死后,这种贵族精神也随之消亡,不再有那种垂死挣扎的傲慢,不再有对高贵灵魂的崇拜,不再有对尊严的无比敬畏。

他让我们明白,出局后仍然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