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品安全无小事”,消费者在对食品进行选择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它的安全问题。但从食品安全认知来看,“表象化”异常明显。生产商通常在包装上将“零添加”、“无添加”等标识进行大面积设计,让人一眼便知;消费者选购时,带该字样的食品无疑是第一选择。但是,对食品安全如此认知,不会显得过于“贫瘠”吗?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公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意见稿》规定,食品标识中不得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

“安全牌”被禁用之后,食品安全又该如何来诠释才能被信服?换角度来看,“表象式”的安全背后,此类说法到底是商业噱头还是真正健康所在?

01

无添加”背后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食财经发现,《办法》中除表示对食品标识中不得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外,对食品添加成分的相关标注、特殊食品(包括:模仿动物源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以及生产辐照加工的食品等)、针对特定人群的标识等人们关注的食品标注,都制定了明确标准。

那么,市场监管总局为何会对一个标识“大动干戈”呢?国家对市场进行调控,很大程度上可以表明,市场在运行中出了问题。

近年来,食品行业朝着良性、有序、健康轨迹发展。然而,消费者对“零添加”“无添加”的日渐热衷,食品企业一味迎合消费者需求,大都偏向于在外包装上标注“零添加”“无添加”等字样,以此博得消费者青睐。

不过,在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为了消费者健康着想,致力于“无添加”产品生产的同时,还有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耍小聪明。另外,生产标准中,所谓的“零”,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添加,而并不是消费者所想的“完全无添加”;或是为了口感考虑,企业选择让一种成分符合规定,但它会从另一种成分中弥补回来,依然符合所谓的某成分“零”标准。

比如最近大火的“0糖”饮品,虽然成分表中表示不含蔗糖和淀粉糖,但可能含有其他人工甜味剂,长期食用依然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另外,中食财经还发现,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每100克产品中含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等于0.3克,即可标注为“0反式脂肪酸”。而且,许多食物中虽然反式脂肪酸减少了,但是为了口感,添加了饱和脂肪酸,同样不健康。

02

调整释放什么产业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多数消费者看来,食品中宣传的“零添加”“无添加”等,指的就是食品中不包含任何添加剂,这往往意味着食品更加安全、健康。“添加剂”对于消费者来讲,更像是“不健康的”一个标识,也往往导致消费者通常会“谈添加剂色变”。

实际上,不含添加剂大多数情况只是商业宣传的一种手段。目前食品加工很难完全离开食品添加剂。添加剂之多,总要有其一。但是,科学来看,合理的添加剂并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厦门市营养师协会会长王雷军曾表示,“没有人为加入食品添加剂并不代表原材料的好坏,也不代表这样加工出来的就绝对没问题。食品添加剂是调味、保质的需要,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对身体没什么健康危害,只要符合国家标准,都是合格的”。

另外,《办法》中也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标识上标注低油、低盐、低糖或者无糖的提示语等。同时,对于配料表中的食品添加剂的具体成分标识,《办法》指出,应当标注其具体名称,标注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乳化剂、增稠剂等功能类别名称的。这样也就更进一步的使信息透明化、公开化。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在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也曾表示,“要明确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相关法律责任,避免消费者被误导;加大对容易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的管理力度,有助于认定和打击非法添加行为。”

标识指示模糊,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误导性消费。此次《办法》的发布,通过对相关标准进行明细化划分,对推进食品安全消费进程产生重大意义。从国家来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保证了消费者在交易中知情权的充分实现;从生产者来看,一方面,可以对“靠噱头”生产的食品厂家进行生产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真正无添加的食品企业减少市场中恶意竞争,同时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从消费者来看,知情权得到保证的同时,健康消费的保障增强了民众对食品市场的消费信心,和对国内食品行业的认同感。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禁止“无添加”等字样,根本上规范了以这类“噱头”为主的企业。只是当面对琳琅满目看似“无差别”的食品时,消费者又该如何甄别优劣?这可能也倒逼着企业们加强品牌力的打造。

所以,“安全词”被禁用之后,相信会迎来更安全的生产消费环境,食品行业生态走势也会更加明朗。食品安全,不能停留于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