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是我国著名歌剧,后改编成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被地主压榨的悲惨境遇,主人公喜儿代表着所有旧社会女性,压迫、反抗、顺从、自由是主要基调。因为这个故事反映了旧社会现状而被众人认可和赞赏,认为是不可多得的敢于批判旧社会的文学作品,对于研究旧社会历史和制度具有巨大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情节最让人受冲击的就是杨白劳被黄世仁毒打,趁杨白劳昏迷时强按手印掳走他的女儿喜儿,杨白劳醒来之后悲痛万分,于是喝卤水自杀,黄世仁随后玷污了喜儿,喜儿逃到深山,因为许久不晒太阳没有摄入食盐而全身毛发变白,这是人们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喜儿被黄世仁玷污之后,绝望迷茫,悲痛万分,选择逃入深山。

有人认为,杨白劳失去喜儿之后就悲愤自杀,喜儿知道已经失去了父亲,为何没有跟杨白劳一样,选择自杀?也有人认为,在旧社会,既然已经被黄世仁玷污,不如就选择嫁给黄世仁,用黄世仁的钱接济穷人,还能吃穿不愁,过上好日子,这样岂不更好?不,就应该逃入深山,这两种结局都不符合整部作品的基调和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种,认为喜儿应该自杀。

杨白劳就是典型的旧社会被压榨的农民形象,懦弱无能,任人欺凌,被黄世仁毒打辱骂,甚至夺走女儿,他都没有反抗一下,也没有辩驳一句,虽然不满这种行为,但是默认了故事走向。他对于被欺凌、被毒打已经是接受态度了,认为无法改变不如逆来顺受,他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只能接受。自杀这种选项,就是表示接受旧社会的压迫,甘愿受苦,如果喜儿自杀,整部作品就是悲剧,只是表明了旧社会是如何将人变成鬼的,而没有积极抗争的态度,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认为喜儿应该嫁给黄世仁。

这种说法简直违背道德底线。黄世仁在大年初一,逼死杨白劳,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抓走喜儿,剥夺了她的人身自由和爱情自由,玷污了她,她跟黄世仁可谓是有深仇大恨、杀父之仇,更别说喜儿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亲。这就是文学作品和言情小说的不同,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道德价值观:小说里的霸道总裁跟女主可以有滔天大恨,甚至圈养女主,在长久的日子里,因为男主建于金钱基础上的“爱情”而爱上男主,忘记伤害,这就是道德沦丧,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被害者还能对犯罪者产生感情依赖,简直毫无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符合道德观念,爱上杀父仇人只有带有幻想色彩的言情小说才会有,文学作品根本不会。再者说,霸道总裁只钟情于女主,像黄世仁这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人渣,怎么可能会娶喜儿或者只钟情她一人,这不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按照剧情,喜儿逃入深山,最后被解救,这充分说明新社会让鬼变成人的这一主题。先讲述旧社会的剥削和欺压,说明社会混乱,表示旧社会让人变成鬼,后讲述喜儿逃入深山最后被解救,是对枷锁的反抗和斗争,表示新社会让鬼变成人,这充分阐释了创作主题,也符合人物性格特点,故事走向合情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照喜儿的角度思索,这种“逃入深山”就是真正的人在用一种抗争追逐人的含义,不能同流合污,不能被他人绑架,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不能失去自己的自由,“不喜欢所以不嫁给黄世仁”不是金钱能左右,这是一种自己的价值评判,不可被外界胁迫或压迫,那么就要抗争,既然没有力量抗争,那就进入深山,进入深山,这是喜儿的抗争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知名学者说过这样一段话,这里借鉴一下:

按照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并非现代青年在网络上高声呼吁的那种肤浅的、在消费主义洗脑下对所谓“强权”象征性的反抗,而带来的自我麻痹式的“伪自由”,自杀或者嫁给黄世仁都是“伪自由”。真正的自由一定是要先追逐真正的独立,这个过程一定伴随着抗争,抗争就一定伴随着毁灭,毁灭才能带来新生。

我觉得他这段话用到白毛女这里非常合适,这才是对白毛女最好的诠释。

白毛女就是毁灭喜儿,被拯救就是新生,这才是《白毛女》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