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创新是创业的土壤,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当下的青岛,创新创业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演绎得格外生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城市脉动更加喷薄有力。

上个月,在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青岛再次站上了全省的“C位”:100项成果获奖,占全省的41%,其中牵头完成85项,同比增长63%,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而那些获奖单位,都是青岛创新创业的佼佼者。

8月1日,青岛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正式成立,此前该基地已经储备了60多家注册企业,被视作未来引领行业发展的“准独角兽”。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制造业规模再大,没有科技引领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这份共识,自青岛去年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以来,被不断验证。它清楚地昭示着,科技创新带来激情的嬗变,让这座青青之岛正以前所未有的奔跑姿态,敢为人先,创新进取,走在前列,在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奋斗目标中,释放着独有的科创魅力。

科技创新成果喷涌

斩获科技奖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鲜明的标签。

2019年度省科技奖揭晓,青岛的获奖项目不仅在数量上创历史最好成绩,在质量上也表现优异,全市各单位在省奖一等奖总量压缩16%的情况下,依然斩获12项一等奖,其中牵头完成一等奖项目10项,较去年实现翻番。

在更早些时间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岛的表现也可圈可点:11个项目获奖,其中主持完成5项,占比达45%,创历史最好成绩。从全市获奖项目来看,除了青岛一如既往的海洋科研优势,新材料、油气工程、农艺、国土资源、中医中药和外科等9个专业领域也均有涉及,这正是科技创新多点发力的结果。

作为一座海洋科技名城,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在多个领域独占鳌头。7月16日,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实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万米深渊观测科学考察团队顺利返航,“海燕-X”将世界深海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刷新”到了10619米,再次将青岛推到了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而今年春天爆发的这场疫情阻击战,更是一座城市科创能力的试金石。耐德生物仅用3天时间研发出快速检测试剂盒,悟牛智能的消毒机器人走上抗疫一线,海信商用显示公司研发的视频会议系统支撑了多个远程会议……从抗疫研发成果的快速落地到复工复产的积极响应,青岛科创企业的爆发力十足,无不昭示着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企业创新主体突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今,在青岛的创新版图上,除了一路高歌领航的海尔、海信、青啤等“大块头”,从高校院所孵化出来的科技型公司,从千帆库里成长起来的高新企业,正在汇聚起一幅百舸争流的盛景,成为创业之城的活跃因子。

在2019年省科技奖获奖项目中,由企业主持完成的31项,占我市牵头完成项目总数的36.5%,同比增长82%。全省唯一一个企业科技创新奖就是由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此外,由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带加力燃烧室的小型涡喷发动机设计,有效提升了我国国防装备研制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顺着科技创新的脉络再回溯一步,不少项目在创新的过程中就有企业参与的身影,带着市场需求去创新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在获奖项目中,产学研合作项目达48项,占比近半,9项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更是全部由驻青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

而不断壮大的科技企业群体,是这个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象征。来自市科技局最新统计,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829家,约占全省近三分之一;目前,我市精准服务培育库内62家重点高企,帮助企业对接高端上市服务资源,今年已有威奥轨道、高测股份、森麒麟3家高企上市或过会,另有6家正在排队上市;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855家。这都是青岛能在各项省科技奖、国家科技奖中斩获佳绩的重要生态基础。

随着创新创业生态的不断完善,随着企业与院所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创新与市场的需求更加“适配”,创业的前景更加广阔,大树参天、灌木茁壮的“热带雨林”蔚然形成。

以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为代表,全国各地的优质企业带着最新的创意和最前沿的科技来到青岛,也为创新带来了更多源头活水。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在青岛落地了北方运营中心,通过AI赋能升级传统“电子眼”,让监控不仅能看得到、看得懂,而且能分析、会思考、懂决策,实现了“亿万人脸,秒级检索”;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落地青岛,这家在身份安全管理与访问控制领域最早打破国外厂商技术垄断的中国企业,将以在青岛建设北方总部为契机,从网络和云应用安全领域,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赋能。

企业做大做强的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加速作用。站在开放发展的新风口,我市集中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集群,用资本的力量撬动人才集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成为资本市场的共识,全球创风投基金纷纷布局青岛。就算是受疫情影响的上半年,青岛对资本的吸引力也从未止步。创投风投网络大会跨越地域限制,实现“千人同屏、万人同群、百万人在线”,吸引了2.7万余家单位、9.7万名观众,直播点击量高达1343万。会上,30个重点创投风投项目“云签约”,落户基金意向规模559亿元。截至今年6月,青岛共有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311家、管理基金656只、管理规模9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43%、34%,增速保持全国前列。

规模高达5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成立一年来,已深入对接并储备超过130只子基金、总规模超600亿元,储备直投项目30余个、总规模超200亿元。今年4月,第一批4只子基金签约,总规模近20亿元,其中同创伟业已投向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卡奥斯平台。基金投出、用足,将让更多企业插上资本的翅膀,实现飞跃式发展。

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本土创投风投力量,为青岛的研发和转化提供了资本土壤。也正是因为资本力量的壮大,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在青岛孵化成长。

引领产业迭代

科研本身不是创新,从科研到投入市场的全过程才是创新。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支撑下,青岛的科研与产业正在呈现紧密结合的趋势,引领着青岛的产业迭代。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董蒨团队联合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基于小儿肝胆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发、临床应用及产业化”项目,凸显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实现了从“传统”到“精准”手术治疗的转变。中国海洋大学魏志强团队、山东科技大学陈绍杰团队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操应长团队的项目都与实际需求结合,解决了智能家电、采煤塌陷以及油田开采等领域的问题,带来了十几亿的利润。

一个城市的创新驱动,始终都要围绕城市的发展风口做文章。不久前,我市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学院落地青岛科技大学,将构筑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高地;市科技局推进成立的半岛科创联盟,协同五市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孵化器、创投风投、技术转移、行业协会等平台要素,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全市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大势面前,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代表的“新兴经济”正在快速成长,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和创新的颠覆性力量”。

青岛的生物医药产业全面发力。与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达成合作,推进建设生物医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新药发现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药物代谢评价中心、高端制剂中心等四大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引进中科院理化所在青建设未来大健康技术创新研究院,导入光动力医学创新、微针透皮给药、全身热疗肿瘤治疗、低温冷疗康复等项目。就像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孙燕荣所说的:“面对大开放大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有所作为,真正显示了青岛创新创业的凌云之志。”

新材料领域蓬勃起势。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市科技局、西海岸新区、双星集团、北京景航科技五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青岛中科应化航空轮胎研究院,推动中科院“仿生合成橡胶”先导专项落户我市,在董家口建立年产能千吨仿生橡胶合成中试装置,在平度建立航空轮胎中试基地,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信息技术领域热火朝天。声智科技的人工智能电梯已在火车站、青医附院等场所应用,声控乘梯、手势识别等交互功能一应俱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落地,打造国家级空间信息产业国际科技创新园;“中国智谷”项目建设泛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设施,吸引集聚泛人工智能企业落户,助力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前进,新兴产业昂扬奋发,这背后的市场逻辑,就是青岛汇聚创新要素做足发展乘法,依托平台思维在更大的空间里集聚配置资源,让资源要素发生互动耦合,催生新兴产业力量,实现价值倍增。

启迪控股、华夏基石、春光里、创业黑马、商汤科技、正和岛等国内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在青岛落地生根,推动相关产业、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要素聚合。正如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所说:“哪里有大发展,哪里有大未来,我们就到哪里去。青岛已经成为国内国际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

青岛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8月1日开业,为本土具有独角兽潜力的企业提供一个加速平台,为青岛产业链接全国独角兽资源打开一个加速通道,已经储备“准独角兽”企业60余家;启迪控股自牵手青岛以来,已经落地超过70个公司和项目;华夏基石建设“产业孵化/加速器”+“上市公司北方总部基地”,导入7家上市公司或头部企业,4家已注册落地;春光里创投生态综合体即将投用,已有8家意向企业……大企业带来大平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为青岛融入了澎湃发展的新动能。

创新发展的因子,正全面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肤;科技引领的担当,筑就了这座城市开拓发展新境界的基石。创新决胜未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青岛必将以更加矫健的步伐,昂扬一座创业之城的新姿态!

(记者 耿婷婷)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李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