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位女老生演员

恩晓峰(1887-1949年),满族正黄旗人,生于北京。其父辈叔伯多爱好京剧,常请人来府演唱娱乐。幼年时常随其父出入清音票房听唱。由于她聪颖过人,听毕即能模仿学唱。并聘请吉庆云到正乙祠票房授艺。15岁时即常以“小客串”名义于戏园演唱。也常被堂会戏邀其串演,她身着男装头梳发辫,以票友身份前往登台献艺,演毕不受金钱酬谢。她崇拜谭鑫培,痴迷谭腔,并极力模仿,每当谭鑫培演出之际,定让其父陪同前往观摩偷学,凭死记硬背默记心中。曾向陈彦衡、窦砚峰问艺,请吴联奎练功,技艺与日俱增。她台风大雅技艺不凡,且多才多艺。除本工老生外,亦能武生戏《骆马湖》、净角戏《盗御马》及丑角戏《十八扯》等。

这位贵族千金,16岁时不顾族人的阻挠和讥讽,正式下海成为演员,单人赴津加入“凤鸣社”,以谭派女老生出演,剧目有《桑园寄子》、《卖马》、《失街亭》、《定军山》、《洪羊洞》、《碰碑》等。颇受好评,被誉为“女叫天”。豪门富户欲与结识,均遭拒绝,便恼羞成怒,时常差人前往剧场捣乱,故意刁难,为此反使恩晓峰名声更加响亮,致使上海、武汉等地,慕名前来邀请。1910年后,因其声带变化,正值汪(笑依)派盛行之际,遂改汪派老生,《哭祖庙》、《马前泼水》、《张松献地图》、《受禅台》、《党人碑》、《洗耳记》、《马嵬坡》等为常演剧目。在津合作者有曹桂芬、谢玉凤等。在沪与金翠凤(即后改女丑的宋凤云)合演《十八扯》,一时轰动上海滩。在丹桂演出《探母回令》,因感身世,于台上演出时,真的落下泪水。京城允许男女合班演出后,1912年返京于11月3日首演广德楼,戏码却以《盗御马》打炮, 后方演汪派正戏,亦常演于庆乐等戏园,曾与刘喜奎、孟小如、荣蝶仙、宋凤云、小兰英、碧云霞、曹桂芬、谢宝凤等合作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恩晓峰后嫁小生姜春桂,有二子二女,长子世绪,次子世昌曾于甘肃省京剧团任鼓师;长女维铭亦工老生,为人老诚,有“大老好”之称,婚后居住花枝胡同,爱人外出杳无音信,她求卜问卦企盼早归。晚年甚是凄凉,靠糊纸盒、纸口袋度日,直至病故亦未见到夫君归来。有一子乳名“石头”,落户天津;次女佩贤,工花旦、青衣。

恩晓峰,这位清末敢于反抗封建礼教、骇世惊俗的叛逆小姐,红遍京、津、沪,并灌有汪派戏唱片留世。

二、第一位女丑演员

宋风云(1889—1983年),原姓杨,早年工旦角艺名“金翠风”,红于沪上,嗓败后返京改演丑角,易名宋风云》成为京剧界第一位女丑演员,仅于“城南游艺园”即演出七年之久。与恩晓峰既是老搭档,又是干姐妹,更是好邻居,同住宣武区三眼井胡同。其爱人即梆子著名旦角“毛毛旦”宋永珍。有四子二女均从业梨园,宋遇春、宋义增、宋宝罗即为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宝罗与母亲杨凤云(宋凤云、金翠凤),曾是京剧坤界第一名丑 (1983年摄)

三、第一个女科班

“崇雅社”,1916年“响九霄”田际云于北平首创的女科班,共招收女学生57人,兼授京剧、梆子,培养了生、旦、净、丑的各行女演员。出于此科班的有老生铁宝山、李伯涛等,小生梁桂亭等,武生梁春楼、梁瑞楼等,旦角金少梅、福芝芳、常九如、张碧玉、郑菊芳(武旦),净角张子寿、范凤茹、龚翠兰等均曾享名一时。该科班于1916年8月14日于天乐园首次亮相,剧目为《池水驿》、《汾河湾》、《贾家楼》等,随之又演出了《二进宫》、《青石山》、《恶虎村》等诸多。科班历时三年,于1919报散。

后来金少梅、福芝芳等仍以崇雅社名义演于城南游艺园。碧云霞、秦雪劳、雪艳琴、孟丽君、孟小冬、云飘香、于紫云、于紫仙、盖荣萱、蓉丽娟、李桂芬、李慧琴、方震涛、苏兰舫、郭瑞卿、任绛仙、章遏云等相继在此演出时,班底基本是原崇雅社演员,仍保持坤班的性质。田际云晚年仍拄拐杖多次来此进行艺术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科班的“第一”

旧时科班均为私人兴办,由于受经济条件所限,随时都存在解散的可能,因此维持的时间不太长,一般仅几年光景,多十年,有的仅二、三年,甚至还有寿短的。惟有富连成科班,自1904年创办到1948年解散,历时长达四十四年,是自清咸丰、同治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组织规模最大、培养人材最多的科班。

富连成初名“喜连成”,班主牛子厚,社长叶春善,社址在宣武区前铁厂。1912年东家牛子厚将科班倒给沈仁山接办,改名“富连成”。1921年社址迁至虎坊桥。1935年由沈秀水接管,后因沈家破产抵债,叶春善病故后由其长子龙章继任社长,科班自负盈亏,1948年终因人不敷出,无力延办下去而宣告解散。

富连成先后培养出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共700余人。第八科“庆”字辈学生30多名,因刚入科不久即解散,他们只得另投学艺之门。

五、第一个男女合演的班社

1912年俞振庭曾由天津邀请女伶来京,首开男女合演之先例。当时计有小月芬、孙一清、李凤仙等女演员,但未数月于次年即被禁止,男女不能同班演出。约半年左右,京师警厅又发明文允许男女同班,但只可“坤角与坤角配出”,“不得男女合配”之管理规则。直至1931年春,俞振庭又特邀雪艳琴、雪艳舫姐妹搭斌庆社演出,老生有郭仲衡、王少楼,武生孙毓堃、庄少竹,小生朱素云、梁桂亭,净角裘桂仙、侯喜瑞,花旦王盛意,丑角慈瑞泉、曹二庚、朱斌仙等,演员阵客相当整齐。演出剧目有《霸王别姬》、《骊珠梦》、《花田八错》等,使观众耳目一新,轰动一时。既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也提高了女演员的地位。后来雪艳琴又与杨宝忠、周瑞安等合组“成庆社”,颇受欢迎。雪艳琴是同辈的女演员中艺龄最长、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

六、第一位演现代戏的女演员

刘喜奎(1894--1964年),1913年于天津东天仙戏园首次演出杨韵谱改编的时装新戏《新茶花》。该剧原系清末潘月樵、夏月润、七盏灯等编演的连台本戏,1909年演于上海新舞台。冯子合演此剧极负盛名,并有剧照留世。剧情是配合辛亥革命运动,描写知识青年从军的故事。杨韵谱饰男主人公陈少美,着西装短裤,刘喜奎演女主角妓女新茶花,戴大帽穿长裙。刘、杨二人珠联璧合的演出,曾轰动一时。

刘喜奎晚年生活凄凉,解放后田汉千方百计寻其下落,被礼聘为中国戏曲学校的十大教授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第一出现代戏

早在京剧形成初期,就已有表现当代生活的时装戏,即现代戏。兴金钰班领班人薛印轩,是与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同期的著名老生演员,他有一出自编自演的独有剧目《烟鬼叹》。剧情讲述因吸食鸦片烟而导致倾家荡产,历数了鸦片之危害,是一出具有反帝、反吸毒进步思想的戏,为最早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

八、第一出外国京剧

《瓜种兰因》是1904年汪笑依编演的,该剧首演于上海春仙茶园。剧情描写波兰与土耳其开战,最后兵败求和,充分揭示了不爱国的可耻下场。全剧共分十六本,8月5日首演头本,共十三场: 庆典、祝寿、下棋、警变、挑衅、奉诏、遇险、卖国、通敌、廷哄、求和、见景、开场。后陆续演出其余各本。这是在京剧舞台上,最早演出反映外国故事的戏。

九、第一出京剧伴奏加西乐

《红菱艳》,为冯子和编剧,1917年6月2日他与盖叫天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冯子和自饰女主人公红菱女,对该剧作了大胆革新,不贴片子不包头,仅梳一条高把根的粗辫子,身着粗布衣裤,腰系围裙别开生面。同时在音乐伴奏上,也作了新的尝试,除原有的文、武场面外,开创了加进钢琴和提琴伴奏的先例。其子冯玉铮于1989年曾为黄孝慈重排此剧晋京演出。

冯子和一向推崇京剧革新,早年演出《贵妃醉酒》曾试添过二胡伴奏,京胡为其兄冯三狗,二胡吴桂芬。给后来京剧正式使用二胡摸索了经验。他在与盖叫天合演《七擒孟获》的“蛮洞歌舞”一场戏中,他穿外国裙、跳外国舞、唱外国曲,新颖别致。1924年尚小云在《摩登伽女》中,就仿效加进跳“苏格兰舞”,同时也增添了西洋乐器伴奏。

十、第一位出国演出的艺术家

首次向海外传播京剧国粹的艺术家,是著名武生张桂轩(1872-1963),当时是应旅日侨胞的邀请,于光绪十七年(1891)东渡日本演出。当时张桂轩还不足20岁,是中国戏曲最早登上外国戏曲舞台的京剧艺术家之一。

这个赴日演出团体,主要是由张桂轩等武戏演员组成的民间戏班.该班先后于长崎、大阪、东京、神户等地演出,颇受赞誉,演出时间竟达三年多。于1895年离开日本,在归国途中,又应邀赴朝鲜汉城演出。1896年又辗转到与黑龙江省交界较近的俄国海参崴、伯力及双城子等地演出二年多。清光绪末年,又应邀赴俄国西伯利亚等地演出。

张桂轩,河北静海县人。7岁练武术,12岁人天津永胜和科班,先工老生,后改武生。拜景四宝为师后,曾于山东、北京搭班演出。文武昆乱不挡,长靠短打皆能。尤以《白水滩》、《翠屏山》享誉盛名,有“活十一郎”、“活石秀”之美誉。为人虚心好学,投师十几位,亦曾拜王鸿寿、孙菊仙为师。以惊人的毅力,勤学苦练,就在逝世前数日,以91高龄,仍练单杠,打“飞天十三响”。曾任南京军事学院武术教授、江苏戏曲学校副校长、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等职。

十一、第一位出访的“美猴王”

《闹天宫》、《水帘洞》等猴戏,是深受国外观众欢迎的剧目。最早赴国外演出猴戏的演员是南派猴戏的代表人物郑法祥, 1926年4月他随小杨月楼的“衡兴社”东渡日本,同去的演员还有张玉峰、董志杨、筱九霄、马金凤、蒋月楼等。郑法祥此次出访演出了《闹天宫》、《水帘洞》、《金刀阵》等猴戏。

郑法祥(1892-1965年),原名涵宇,河北固城人,为“赛活猴”郑长泰之子。自幼家学渊源,早年曾与父在京城演出,由于他身材高、脸瘦长,天赋条件不佳,因此未引人注目。但他刻苦钻研扬长避短,广采博学,常观摩郝振基、杨小楼、盖叫天诸多名家的演出,在继承其父技艺基础上,加以融会贯通,对身段表演、出手技巧、武打套数等表演艺术,进行了全面创新,并创演了连台本戏《西游记》,被称之为“新郑派”享誉剧坛。五十年代他被邀请到中国戏曲学校授艺,把他的代表剧目《金刀阵》传授给了侯正仁。如今郑先生已故,侯正仁离休,此剧已多年不见北京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二、第一次出国参赛

1951年在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各国艺术家进行了艺术比赛,中国派出了包括歌舞、杂技、京剧等艺术形式在内的200多人的艺术团。京剧只有张云溪、张春华、张世桐、谢锐青、梁九荣和白登云、张贵来七位同志,被编在舞蹈队内。五位演员演出了《三岔口》、《武松打虎》、《水帘洞》、《红桃山》四出武戏。虽然外国观众对中国京剧还不太熟悉,没有单独获得奖牌,但精湛的表演,已征服了各国观众。为京剧艺术走向世界、为后来的国际艺术比赛夺取金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欢节后,他们又应邀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苏联、阿尔巴尼亚、匈牙利等国访问演出,行程数万里,历时一年多方载誉归国。

十三、第一次荣获国际奖牌

1953年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艺术比赛中,中国艺术团参赛的京剧剧目有根据川剧移植的《秋江》和传统剧目《闹天宫》、《霸王别姬》等,由于参赛节目均不得超过10分钟,所以各个剧目只能压缩为精彩的片断,经过八个多月的反复压缩和紧张排练,最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审查通过。叶盛章和黄玉华主演的《秋江》,由原来的半个多小时,压缩到仅有7分多钟,在联欢节的比赛演出中,他们生动细腻的精湛表演,轰动了全场,令观众和评委赞叹不已,扮演艄翁的叶盛章年纪超龄,不参加评比,扮演陈妙常的黄玉华荣获金质奖章,这是有史以来,京剧在国际艺术大赛中获得的第一块金牌。随之李少春等演出的《闹天宫》,荣获集体表演金质奖章。黄玉华演出的《霸王别姬》又获得银质奖章。

十四、第一个荣获博士学位者

梅兰芳早在 1919 年首次赴日演出前,美国即曾以重金相聘邀其赴美演出。后经过七、八年的筹备工作后,才率团前往。此行随团出访的成员计有王少亭、朱桂芳、姚玉芙、刘连荣、李斐叔、徐兰沅、孙惠亭、霍文元、马宝明、马宝柱、韩佩亭、何增福、唐锡光、罗文田、李德顺、雷俊及导演兼顾问的张彭春和齐如山等 21 人。演出剧目为《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打渔杀家》、《 御碑亭 》、《 汾河湾》、《虹霓关》、《洛神》、《木兰从军》、《辛安驿》、《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春香闹学》、《游园惊梦》、《佳期·拷红》、《琴挑·偷诗》、《思凡》、《刺虎》、《金山寺》和《麻姑献寿·杯盘舞》、《上元夫人·拂尘舞》、《天女散花·绶舞》、《西施·羽舞》、《红线盗盒·剑舞》、《廉锦枫·刺蚌舞》,以及《空城计》、《捉放曹》、《芦花荡》、《青石山》、《打城隍》等。

1930年2月16日于纽约首场演出了《汾河湾》、《青石山》、《剑舞》、《刺虎》,一炮打响轰动纽约城,随之陆续演出了其它剧目,场场爆满,以致黑票高出数倍,街头巷尾人人争说梅兰芳,报界连日纷纷刊载赞誉文章,一时出现了“梅兰芳热”,不仅使文艺界极为震动,也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各大院校纷纷动员学生观看梅兰芳的演出,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还出现了凡前往观看梅兰芳演出的学生,学年分数加一分,未观梅剧者则扣一分的临时规定。各大学都争先恐后请梅兰芳来校,或参加戏剧座谈会、或作学术报告、或参观、或表演、或参加宴会等前所未有的活动场面。

沙摩那大学决定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荣衔,于5月28日下午,专门举行隆重的授衔仪式,千余人的礼堂座无虚席,皆穿学士冠服。校长晏文士博士首先致词,并亲自将博士文凭授予梅兰芳,接着又由两位博士恭恭敬敬地将“博士带”披在梅兰芳肩上,全场顿时掌声雷动,全体师生肃立,高唱庆贺歌。梅兰芳兴致勃勃地作了演讲致了谢词。仪式礼毕,校长与众博士依次向前与梅博士握手祝贺,最后全体博士合影,校长晏文士博士与梅兰芳博士另单独合影留念。校方还将梅兰芳讲演稿索去复印发给学生永存,晚上设宴祝贺,三千余人与梅兰芳共进晚餐畅叙友情。

次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于校庆五十周年之际,亦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荣衔,与该校获得博士学位的60多名毕业生,同时举行授衔典礼,梅兰芳再次登台领取博士文凭,受到在场千余人的热烈祝贺。事后各家报刊,均以头版头条新闻宣传报道了梅兰芳荣获两所大学博士学位的文章,并全文刊载了梅兰芳的讲演词。

梅兰芳于美国先后访问了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西雅图等城市,历时半年之久,共演出了72场,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归国后,梨园界热烈欢迎梅兰芳访美载誉归来。自此,梅兰芳亦常被尊称为“梅博士”。

十五、第一部京剧影片

第一部无声京剧影片,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购置了一架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和14卷电影胶片。于1905年由摄影师刘仲伦在露天场地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拍摄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开打”的几场片断。虽然当时拍摄的仅是无声黑白片,但它却是我国最早的京剧影片。

第一部有声京剧影片,是1933年古代有声影业公司发行、由天一影片公司代为拍摄的有声黑白京剧影片《四郎探母》。谭富英演杨四郎,雪艳琴演铁镜公主,雪艳舫演萧太后,吴继兰演四夫人,导演为尹声涛。影片采取实景拍摄,而且还尽量接近生活,如公主怀抱的“喜神”改为真婴儿,杨四郎回营探母时改骑真马,因谭富英不擅骑术,临时由电影演员王元龙做替身。放映效果极佳,场场爆满。

第一部彩色京剧影片,是华艺影片公司于1948年,由费穆导演的《生死恨》,梅兰芳演韩玉娘、姜妙香演程鹏举、萧德寅演张万户、李庆山演番奴、李春林演瞿士锡、朱斌仙演胡公子、王少亭演赵寻、新丽琴演媒婆、王福庆演老尼、何润初演李氏,琴师王少卿、鼓师王燮元,二胡倪秋萍。该片因技术条件色彩较淡。

十六、第一套全剧唱片

1937年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全部《四郎探母》唱片,这套唱片共计十六张三十二面。这是第一套连续性的京剧唱片,其中连念白、过场亦均灌制。演员阵容为王玉蓉演铁镜公主、管绍华演杨四郎、吴彩霞演萧太后、李宝櫆演杨六郎、李多奎演余太君、沈曼华演杨宗保、朱斌仙演大国舅、贾松龄演二国舅。该套唱片上市后极为畅销。电台一播放,到处可以听见“丫头,带路哇!”。后来百代唱片公司,又灌制了王玉蓉与马连良的全部《武家坡》,全套共计六张。

十七、第一所男女合一的戏校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崇文门外木厂胡同52号 (今为北京市药材公司,是崇文区文物重点保护的四合院) ,校长焦菊隐。1934年金仲荪接任佼长,校址迁至沙滩椅子胡同(早已拆除),1941年解散。该戏校不同于其它旧科班,男女生合校是首创,而且不立卖身的关书契约。除学京剧专业外,还上文化课,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使学生开阔艺术眼界,还常组织学生观摩话剧,而且排练演出自娱。学制六年,先后培养出“德、和、金、玉、永”五科学生,如傅德威、宋德珠、李德彬、邓德芹,王和霖、李和曾、齐和昌、徐和才,王金璐、袁金绵、袁金凯、赵金蓉、李金鸿、李金泉、储金鹏、高金儒、张金梁,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张玉英、王玉敏、米玉文、张玉禅、冯玉增、金玉书,陈永玲、高永倩(即高玉倩)等著名演员。

十八、第一所国家戏校

中国戏曲学校,是在田汉组建的“四维儿童戏剧学校”三分校的基础上建成的,北京解放初期曾暂名为“军管会北平平剧实验学校”。1950年1月8日命名为“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局长田汉兼任校长,校址暂设东城区北池子草垛胡同。1950年5月迁至西城区赵登禹路新校址 (今中国评剧院)。1951年4月, 戏曲实验学校划规中国戏曲研究院,王瑶卿任第二任校长。1952年11月更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1954年5月中旬归属文化部,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55年迁至宣武区里仁街新建校园,晏涌任第三任校长。1958年萧长华任第四任校长。1978年10月,改为大专学制,更名为“中国戏曲学院”,史若虚任院长。1983年王荣增任第二任院长,1986年俞琳任第三任院长,1991年朱文相任第四任院长,1997年周育德任第五任院长。

中国戏曲学院于1985年增设附属中学,副院长贯涌兼第一任附中校长,1996年武春生任第二任校长,1997年陈国卿任第三任校长,1998年张逸娟任第四任校长。

中国戏校面向全国招生,延聘大批戏曲名家来校执教。教学严谨,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数十年来因材施教,培养出戏曲表演、导演、编剧、音乐、舞台美术、研究、管理人才数千名,可谓桃李满天下。

十九、第一个国家剧院

中国京剧院,它的前身是1942年鲁艺平剧研究团与贺龙所部的战斗平剧社等合并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组为华北平剧研究院,1949年迁入北京后,定名为中央京剧研究院。1951年改名中国戏曲研究院,下设京剧实验工作团,于1953年3月改编为中国京剧团,1955年4月在此基础上,扩建为中国京剧院,首任院长梅兰芳。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马少波,总导演阿甲。剧院下设一、二、三、四团,剧院拥有大批的全国闻名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剧院多次派团赴亚、非、拉美、东欧、西欧、北美和大洋洲几十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二十、第一批选入升平署的艺人

咸丰六年(1856)二月十七日, 升平署首次从民间选入艺人仅为随手(场面、梳头等)进宫承差。计有陈瑞、潘来喜、陈益廷、钱明德、赵坤祥、方国祥、潘荣、陈得升、钱恩福、朱桂林、殷钟林、钱恩寿等12名。另有翻“跟头”人员刘九庆、赵永全、沈三永、张永祥、佟二格、关永寿、张永兴、杨二格等8名。至咸丰十年(1860) 三月二十一日方选入上场人(演员),其中原南府(道光七年改名升平署)艺人有小生陈金雀,末生费瑞生,老旦范得宝,净角周双喜,丑角张开与陈永年。余者为武生陈双玉,小生产金传、钱得庆与陈连儿(金雀之子),旦角有张云亭、严福喜与曹玉秀,武旦孙小云,净角吴观喜、方瑞样与方镇泉(瑞祥之子),丑角沈长儿与陈四保(永年之弟),副行王瑞芳等共20名,其中有的后来充任教习。同治二年(1863)内廷将外籍学生全部裁退,后升平署曾停止数年。至光绪九年(1883)重又活动,并改变原用人方式,凡选人的民间著名演员,大部被任为内廷“教习”,并发给银米,随时被传入宫内演出,习称“内廷供奉”。是年四月初三选人的第一批人宫者计有:陈寿峰、刘长喜、李顺亭、张长保、杨隆寿、殷荣海、王阿巧、鲍福山、严福喜、纪长寿、彩福禄、许福英、张云亭、袁大奎、方镇泉、李永泉、姚阿奔、许福雄、朱廷贵等19名。

陈寿峰,字严年,工文武老生。为昆曲名家陈金爵(即金雀)之长子,笛师陈嘉梁之父,名净陈富瑞、小生陈盛泰之祖父。

刘长喜,工老生。为弋腔演员。

李顺亭(1846--1919年),即“大李五”,北京人。为名丑李四广、小生李玉泰之五伯父。工老生。与谭鑫培合演《定军山》、《珠帘寨》;与何桂山合演《风云会》;与黄润甫合演《下河东》;与朱四十合演《夺太仓》等,可称功力悉敌珠联璧合。1919年应朱幼芬邀请,同陈德霖、余叔岩等赴汉口演出,谁料还未演出,突病殁于下榻之所。享年73岁。

张长保(1862-1921年),即张淇林,工武生,《快活林》、《十字坡》等为其杰作。尤其《安天会》无人能比,杨小楼此戏即为其所授。俞菊笙之《金钱豹》、谭鑫培之《盗魂铃》等,得其为辅生辉添彩。前房妻室为陈德霖四妹,续室祁氏。妹夫为名武净钱金福。

杨隆寿(1844-1900年),名全,字显庭。艺名双全,工武生,寓所名“荣春堂”。原籍安徽。父杨福元,昆曲小生。有弟名双贵,工丑角。光绪八年(1882年),联合姚增禄、沈景丞、范福泰、沈易成、唐玉喜、裕云鹏、沈铭、王求安、万春茂等九人,于宣武区李铁拐斜街创办“小荣椿”科班。杨小楼、叶春善等即出自此科班。杨氏有四女二子,其女分适梅竹芬、黄小生、朱玉龙、徐兰沅;长子长林,次子长喜,均工武生。长喜子盛春、孙少春亦工武生,女婿王幼卿。

殷荣海,工老生。仅入宫三个多月即卒。

王阿巧,即王子香,工小生。

鲍福山(1854-1910年),号兰笙,绰号“鲍黑子”。原籍苏州。父鲍秋文,工昆旦。鲍福山幼入嵩祝成习小生,后为四喜班著名武小生。所演《群英会》、《黄鹤楼》、《辕门射戟》、《镇潭州》、《磐河战》、《八大锤》、《雅观楼》、《飞虎山》等为其杰作。

严福喜,工旦角。进宫承差当年即病故。

纪长寿(1838-1911年),又名德泰,字云青,号英鹏,时人称之“纪大”。满族,幼入豫王府班习弋腔正旦,晚清高腔衰败,正生刘长喜、正旦惠仲秀先后去世,无法演出,遂改场面。时有“纪大、惠二”之称。

彩福禄,工武旦。光绪十八年(1892年)病故。

许福英,工武旦。绰号“许磨儿”,北京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病故。

张云亭(1820--1889年),工老旦。原籍苏州,进宫承差不久即告退。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病故。

袁大奎,工花脸。绰号“袁大秃子”,殁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

方镇泉,工花脸,兼文场面。绰号“方狮子”。原籍江苏丹徒县。父方阿常、为昆老生、老旦兼花脸;子小生方春仙。孙方连元、方富元、方德元、方贵元。孙女婿雷喜福、高连甲。方镇泉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李永泉,工花脸。绰号“李溜子”,北京人。唱做俱佳。代表作《下河东》之欧阳方,刻画其奸诈入木三分。一次剧未演完,慈禧当即传旨于台上杖责四十,一时有“李溜子代欧阳方受过”之戏谑。

姚阿奔,即姚瑞芝,工丑角。

许福雄,工丑行。殁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朱廷贵,管提纲兼武行。同时选人随手有场面张七、梳头长顺、彩匣永福等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