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言:“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次擢用。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荣,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讲的便是晚唐旧臣苏循卖国求荣,连他的新君主朱温都十分鄙薄他。

在清朝晚期,内忧外患不绝,朝廷里也出了不少卖国求荣的贵族官员。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时任靖逆将军的奕山奉满清朝廷之命,到广州负责率兵抗击英军。然而奕山不但主动向英军屈膝认输,而且还回报朝廷说,自己的敌人被台风刮到海里淹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41年英军登陆广州画像

01

事实上,奕山领兵广州战役并不是他第一次出征。在此之前,奕山曾经平定张格尔之乱,其实也曾在保卫新疆的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奕山在广州没有做任何备战,反而相信一些滑天下之大稽的“民间妙招”——用马桶载于木筏之上,通过“以邪克邪”的方法战胜英军。但是英国方面的资料记录的却是,奕山曾经令人在珠江秘密修筑炮台,在广州也协调各方积极调兵。

最终结果众所周知,清军在英军面前不堪一击,以惨败收局。虽然杨芳宁死不降,但是奕山却选择了投降并接受敌军开出的投降条件,在朝廷还没同意的情况下就擅自投降,这种行径简直就是卖国。此战结束之后,清廷被迫签订了《广州和约》。奕山就此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一点也不冤。清廷也对奕山做出了惩罚,将他停职关押宗人府候审。不过没过多久,奕山便被释放,调往新疆办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和约》书影

02

早在乾隆时期,在收复新疆时,乾隆曾经要求带领军队的兆惠一定要将大小和卓二人和家眷全部抓获,以绝后患。为此,兆惠一路追逐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地区,但是功败垂成,大和卓到底跑了一个儿子。浩汗国将卓和的后裔加以利用,为了达到通过他们侵略新疆的目的,不断资助他们潜回新疆作乱闹事。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奕山带队驻守喀什噶尔,当时清军派兵攻打张格尔,长龄和杨遇春带来了2万多人的部队,但是当时张格尔的叛军却有10余万之众。

当时的清军和张格尔叛军相比兵力不足,而且战场上气候恶劣,刮起了沙尘暴。长龄和杨遇春出现了分歧,前者建议退兵,杨遇春却不同意决定,趁着天气不好突袭。当时尚且年轻的奕山是骑兵先锋,他带领着军队率先渡过浑河,长驱直入喀什噶尔城。这一仗,清军仅以极少的代价便击退了张格尔的叛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复喀什噶尔之战画像

此后奕山与杨遇春留下的部将杨春一起清扫余孽。两人相互配合,击败了数次浩汗国派来的支援叛军的进攻,最终在张格尔企图再次潜入新疆作乱时将之生擒。奕山因为在此一战中表现极为出色,所以被朝廷留下善后。当时为了减轻朝廷运输军粮的财政压力,奕山命人勘察当地地形,前后开垦出良田十几万亩,奕山本人,也由于在新疆的功绩而被称为伊犁将军。

03

从奕山的战功来看,在鸦片战争之前,他绝对算得上皇族中拿得出手的精英。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也在广州战役之前,接替被撤换的琦善成为主将领军与英国作战。只可惜,在广州战役中,奕山的表现却毫无将帅风骨,堪称寡廉鲜耻。也可看出当时清朝积弊之重,皇族中竟无人可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琦善画像

然而正如《景德传灯录》中所说:“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奕山到了新疆后没有多久,便爆发了七和卓之乱,焦头烂额的道光皇帝不得不派军平乱,此时的满清朝廷内忧外患,根本没有充足的兵力可以使用。奕山带领仅5000人的部队南下,在英吉沙尔与叛军主力短兵相接。奕山镇定自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怯场,指挥鸟枪兵和抬枪兵交替射击,然后用骑兵冲击对方阵地,这一策略非常有效,奕山大破3万敌军,取得了胜利。他也因此再度被封为伊犁将军,重新起用。

然而在面对俄国时,奕山又如同当年在广州一样,一味退让,不愿轻启战端。咸丰八年(1858年)5月,中俄双方签订《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沙俄。不过这一次不同的是,他同意割让出去的土地也是皇帝同意的,所以虽然他再次被贬官革职,但也很快再次被重新起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签订《瑷珲条约》还原场景

结语

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个人有可能这个场景成为卖国贼,也有可能在另外一个战场成为民族英雄。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物,其社会背景的影响常常与他们的选择息息相关。所以,要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好坏二字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资料:

《容斋随笔》

《景德传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