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作为一部短篇小说,张爱玲却花了整整25年才完成了整部书的写作,并且这样多义的作品在张爱玲传奇式的创作生涯中并不多见。在小说中,女性是主要的叙事主体,作为女性的王佳芝在当时政治环境之下感情与理性的冲突被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改编成为电影后,《色·戒》中的女性话语权和视角就开始重新构建。电影《色·戒》中被提升的男性话语权,使得电影中展现出了一种别致的性别格局,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的探索。纵使上映当年赞誉与污名、争议齐飞,酒香不怕巷子深,13年后,这部电影逐渐被人们挖掘出了超脱于“看点”之外的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原著小说中的王佳芝

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中,女性永远都是书中的主角。可以说,没有人比张爱玲更懂女人。除了频出和受用至今的各种金句之外,张爱玲笔下的女主角的爱情总以一种凄凉的美展现。她们多生于兵荒马乱的时代,想要突破种种时代的束缚与压迫,释放情感,寻找感情的慰藉,这一点也和张爱玲本人的经历形成了映照。

因为在时代中无所依靠,自然会对掌握权力与话语权的男性充满爱慕与幻想,以至于丧失理智,陷入爱情的旋涡。在这样的蹉跎之中使得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张爱玲小说中展现出的女性意识,从警醒的角度觉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小说中,张爱玲采用第三人称将王佳芝特殊的处境和心理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在文中精心描写了王佳芝的心理,将王佳芝复杂细腻的心理状态生动地呈现给读者。“钻石”这个在文艺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也贯穿了《色·戒》的始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小说一开始就描述了王佳芝和几位太太一起打麻将,其中的太太们不是打扮不俗,就是戴着一颗耀眼的钻戒。张爱玲在此处将戴着翡翠戒指“藏”在诸位太太中显得可笑的王佳芝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为小说后面王佳芝挑选钻戒埋下了伏笔,促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在结局珠宝店一场戏中,王佳芝在爱与不爱之间痛苦地挣扎,最终仍然选择了站在“爱情”的立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早在悲剧之前,小说中就暗示了王佳芝作为杀手的“不太冷”和“太犹豫”。“动感情”一直是文字中人物最大的软肋。王佳芝因“情”而手软, 易先生因“情”而险些丧生。除了感情方面的延宕,原著也借用了叙事的策略和技巧,放大了王佳芝刺杀时的延宕性,以突出戏剧冲突。

先是易先生突然回香港打乱计划,再是关键时刻王佳芝的犹豫,都使得整个故事滑向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悲剧。“杀他,还是放了他,这是一个问题。”这种延宕不仅刺激读者与故事的黏性,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矛盾的同时, 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死与爱恨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作为一个杀手,懦弱、多变、犹豫的王佳芝并不合格,但正是这种犹豫的性格与悲剧性的青春,才使得王佳芝成为了张爱玲众多人物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王佳芝的形象阐释有利于读者理解《色·戒》的内涵所在,更有利于突显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立场,不仅体现在对王佳芝与易先生不匹配的外貌、情感的描述之上,也体现在角色的丰满度之上。然而李安的电影,在大方向尊重原著之外,却做了一些更加贴合受众的调整——两性话语权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体、欲望和情感

作为一个女性主义作者,张爱玲笔下的性别观念进步性少于真实性。张爱玲的小说中弥漫着一股“荒凉感”的审美特质,表达出她依然留恋逐渐消失的传统社会,表达对于“旧”的、传统的崩塌的惋惜。

张爱玲笔下逃离出“旧社会”的女性,无论是白流苏、曼桢还是王佳芝,在融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通常有一种“烟火气”的气质,因为她们追求着最真实、自然,甚至略显庸俗的人性和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在张爱玲眼中,王佳芝既不是女英雄,也不是女叛徒,而是一个有着正常人性欲求的女人。张爱玲或许主观上无意批判、消解性别统治,也无意抵抗传统的父权话语霸权,她只是着意表现作为“人”的感情与欲望而已。

这也能迅速理解为何小说的结局,包括王佳芝在内的锄奸者被枪毙后,作者却评论道写道:“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因此,张爱玲原著中的女性主义,多数体现在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丰满的“人”来描写,直击作为传统或现代的“人”的女性的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体”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哲学家的眼中,身体总是与话语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尼采认为,“身体”最终会走向“权力意志”,归入“超人”哲学。福柯则从“身体”中汲取出了更深层次的话语和权力理论,显示出话语背后深刻的意识形态性质和权力关系。因为身体是被动的、可以被驯服的、可以被塑造的,所以在李安的《色·戒》中的“身体”则被放大成了一种关于权力的隐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佳芝的身体从一开始就是被操控的工具。她被选中成为美人计的主角、被安排失去童贞,却又因为计划的第一次失败而遭遇了价值的虚无感,将角色“去神化”,使得王佳芝完全背离了男性凝视之下的“圣女”形象,勾勒出了一种别样的对于“年轻”和“青春”的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佳芝作为女性性别状态下的身体同时被身体欲望、物质欲望和集体社会操纵着,使得独立性丧失,她只能通过唯一可以获得自我感知的肉身欲望来判断存在,这种悲剧性的虚无感在许多女性反思与批判作品之中都能得到体现(如《女性瘾者》《伦敦生活》)。抛去商业电影需要的“吸睛”和“话题”元素,电影《色·戒》就选择直击了情欲,来展现王佳芝被压抑的女性情感,完成一场思想和行为的“反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王佳芝从根本上受到话语和权力关系的操控,从一错再错的冲动式反抗,到身体与生命毁灭的悲剧性结局,谈何体现主体性呢?这或许也是一种对于身体和欲望的反讽:个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难逃被操控和走向毁灭的结局。而唯一真实的、能带来快乐的感情和欲望,却又脆弱到无法信任和依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再是“独角戏”

李安在电影改编时,同样也填补了张爱玲原著小说中的一些漏洞,即王佳芝的“独角戏”。原著小说中单纯的王佳芝视角虽然有利于人物的塑造和读者阅读时的情绪带入,但未免使得整个故事过于单薄。在电影《色·戒》中,王佳芝不再是电影情节的主要叙事主体,电影反而塑造了许多饱满的男性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电影加入了一个并没有在小说中出现的角色:王佳芝的父亲。这个有些重男轻女、缺失在王佳芝成长过程中,却在王佳芝心中举足轻重的父亲是王佳芝种种行为的重要由头,同时也隐喻了后续王佳芝选择易先生这样的年长男性。随后,王佳芝的上司老吴把王佳芝给父亲写的信烧掉,也隐喻了王佳芝厄勒克特拉情结的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色·戒》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男性形象比小说丰富得多。有正直无畏,书生意气的邝裕民,也有阴险、狡诈、复杂的易先生。其中,电影加入的易先生叙事视角使电影的叙事层次显得更加丰富。易先生的扮演者梁朝伟对于王佳芝展现出一种强的形象,甚至在最后还是选择了政治利益,放弃了对王佳芝的感情。与小说不同的是,易先生在赶尽杀绝了王佳芝一行人后,仍然孤独悲伤地在王佳芝曾经生活过的房间里落寞,增添了一丝人性的复杂悲剧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电影《色·戒》将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放在了同等的位置进行演绎,大量切换的特写镜头,也使得让观众能够在女性话语和男性话语之间形成一种独立的思想精神状态,可以暂且放下话语权与利益之间的争斗,单纯地看爱恨、理性与情感、争议与邪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正所谓,“经得起不断解读的作品才堪称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