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这之前的情况是:公元221年夷陵之战,公元223年白帝城托孤,同年刘禅登基称帝,改年号建兴,227年正好是建兴五年。

这时候的蜀汉是什么情 形 呢?

《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北面:北面是曹魏,曹魏实力最强,夷陵之战后,蜀汉新败,曹丕还带队来讨伐了两回东吴,想趁机把东吴干掉,顺势统一天下,不料无果而终,只好退兵。但曹魏也有曹魏的问题,如要伐蜀,道路艰难,又加之226年曹丕病亡,由其子曹叡继位,227年正是其政权新旧交替之际,对蜀汉而言,这是一个时间窗口,等到魏国君臣磨合完毕,再伐更加困难。

东面:蜀汉的东面是孙权。孙权这一段时间得了不少好处,但东吴也有东吴的问题。你看人家蜀汉,从头到尾就是要和曹操斗,势与曹魏不共戴天,而且以光复汉室为目标,因而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孙权先是和刘备联盟,但又背后捅了刘备一刀,夺了荆州,杀了关羽。然后又向曹丕称臣,曹丕称帝后,封其为吴王,并赐九锡。但双方没好几天,曹丕即带队来伐,双方撕破脸干了几架,谁都没得多少好处。

曹魏的强大让孙权不安,赐了九锡还是说打就打,这个主子不好伺候,还不如我之前的小伙伴呢。 恰好 这时诸葛亮派人来讲和,孙权脸一变,恢复了联盟。

南面:南面主要是南中诸郡的叛乱。叛乱之初,诸葛亮并没有加以平定,而是以刘备刚刚去世,不宜动兵为由,暂时未予处理。 诸葛亮也没闲着,而是先和东吴孙权讲和,恢复双方联盟,然后再带队出征,平定南中诸郡。

平南中诸郡以攻心不上,不以杀伐为主。史书记载其曾七擒蛮族首领孟获,直至其俯首称臣,又被诸葛亮继续留用。 有人问过诸葛亮,为什么不作用蜀汉将士?诸葛亮回答,若留蜀汉人员,则军需不畅,且易受当地人民排斥,双方刚打过仗,难以建立互信,不如继续留用当地人,这样才安稳。平定南中之后,诸葛亮便回成都,开始修甲砺兵,准备举大事。

西面:西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带,相对没有强敌,是比较安静的所在。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先后做了这样几个动作:第一,联吴,第二,平定南中,第三,整顿军务。 此时,又得到消息曹丕病逝,孙权马上出兵讨伐,未胜而还。

对于蜀汉而言,时间窗口仍然还未完全关闭,仍然是出征的好时机。 所以,诸葛亮才在此时率军出发至汉中,临发前上书。

出师表》的内容及意义

《出师表》的文字,我们已经通读过了。这里大体回顾一下。

开头一部分,诸葛亮从蜀汉当时的内外部情况讲起,然后进一步落到教导刘禅要处理好宫中府中的事务,使内外可以一碗水端平,推荐了几位贤臣。至于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个,诸葛亮举出了当年他与刘备讨论前后汉兴亡的内容,希望刘禅以史为鉴,亲贤臣、远小人,如此则汉室可兴。

中间一部分,诸葛亮回忆了自己出山的历程,他与刘备君臣相得,又于白帝城接受托孤,自此不敢大意,兢兢业业从事,平定南中,整顿军务,力求北伐以光复汉室,以此来报答刘备,尽忠刘禅。

最后一部分,诸葛亮交行此行的目的是要讨伐曹魏,希望刘禅能够允许,严格要求约束自己及其他蜀汉大臣,也请刘禅自己心里拿定主意,从善如流,不辜负父亲刘备的遗愿。

讲完背景和主要内容,这《出师表》的意义大体也就出来了。

第一,交待公事,使政令畅通。

刘禅登基时是个少年,大小事皆决于诸葛亮,此次诸葛亮要带军队出征,君臣首次别离,所以诸葛亮交待各项工作,臣不在,陛下您找谁。

第二,劝诫皇帝,望幼主谨行。

第一部分当中,有不少训诫刘禅的地方,诸葛亮劝他要以史为鉴,亲贤臣远小人。我在前方打仗,你做皇帝的在后方如果捣乱,那我们君臣掣肘,曹魏就没法伐了。所以要对刘禅做一定提醒,别把事儿搞砸了。

第三,提及先帝,促双方感情。

白帝城托孤之后,刘禅和诸葛亮便具备了双重关系,一是君臣,刘禅是君,诸葛亮是臣,二是父子,诸葛亮是相父,刘禅是儿子。但要细分的话,君臣是实线,父子则是虚线。所以,诸葛亮在劝诫刘禅时,经常会提到刘备,说这也是你父亲当年的意思。如此,一是更具备说服力,二更是在提醒刘禅,我这样做,其实是你因为父亲的嘱托和我应尽的义务,请刘禅不要反感相父对你的这种感情和态度。

第四,回忆往事,表自己衷心。

第二部分中,诸葛亮特意回忆了自己被刘备请出茅庐辅佐打天下的故事。这其中的意思是,我能有今天的成就离开先帝对我的提拔,对此感恩戴德,一定尽心尽力以报先主与陛下。

第五,弘扬大业,立光复旗帜。

出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伐魏,伐魏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光复汉室,光复汉室又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刘家的后人来坐江山吗?对诸葛亮来说,北伐是他完成刘备嘱托同时为刘禅等刘家后人恢复汉室所做的努力。

这个旗,一定要立,还要立得正。

《出师表》的特点

《出师表》写于诸葛亮出征前,按一般道理,该表表忠心,展示下必胜的决心 ,写得像军令状一样才是。而诸葛亮这篇 没有很多豪言壮语,反而是以宰相的身份,讲了很多宫中府中的事务,回忆很多当年曾经的往事,更像是一个长辈,在出远门前对后生晚辈的谆谆教导,这也和蜀汉及时当时的独特政治环境有关。

先帝早崩,留下一副烂摊,强敌环伺,不出征是等死,幼主势弱,仍需一定扶持,而君臣、父子的双重身份,使得诸葛亮在行文叙事时思绪万端,下笔凝重而又想不着痕迹,分寸拿捏十分之难。

再看《出师表》的每一句,都是心血和心意所在,并无半分虚言。

后世有人批评这篇文章,说你这个表通篇都是以大欺小,吓唬皇帝,大臣给皇帝上表,写得这么嚣张,成何体统?

没办法,这是时、势使然,是特殊的时代环境,以及特殊的人员关系决定的,换一个人,放在诸葛亮的位置上,能写得比现在更好吗?

恐怕很难。

这也正是《出师表》的伟大之处了。

全文感情真挚,言简意赅,虽是一篇政论文,却同时凝聚了亲情、恩情和天下的情怀。

最后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恐怕也正是当日蜀汉宰相诸葛亮出征时的心理写照吧。

好啦,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这篇《出师表》,欢迎你多读多背多从其中体会下当时的人物与环境,从中获取不一样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