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8月4日讯(记者张吉晴 通讯员刘春华)从110人到送走最后一个人,位于黄陂滠口第三小学的南湖村安置点,半个多月以来完成使命,安全的将转移群众送回家。每当有群众返回家园时,他们都会走到大门口的对接点和志愿者们道别,说一声“谢谢。”温情在这里流淌,此前,记者曾来到南湖村安置点进行实地探访,转移群众的生活到底怎么样。

27日的上午10点,天空下起蒙蒙细雨,83岁的黄全成和老伙伴们们在走廊上打起了纸牌,这是他们日常娱乐活动其中的一项,“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吃完早餐后志愿者会带着大家挑起广场舞,活动下身子骨。”记者看到安置房内不少折叠床上的棉絮已经卷起,被子折叠好放在床上,志愿者吴静告诉记者,现在随着南湖垸水位的下降,已经有不少转移群众回到了自己的家,临湖居住的居民仍然留在安置点,目前仍然有15个教室作为安置房间在使用。走进教室改造的安置点,这里配备有暖水瓶、免洗消毒液、电蚊液等物品,床上用品也都是新配备的,每个安置房间都配备有空调,“房间内的设置齐全,出了门就有大操场,这里作为临时安置点住的还是蛮省心的。”黄全成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设施齐全,住在一起的转移群众还交上了好朋友,记者来到一间安置教室,这里住着两位孕妇,为了让他们睡的舒服,床铺由三张折叠床组合而成,“我和吴秀琴都怀孕八个月了,住在一起有话聊,慢慢的就成为了好朋友。”蒋彩艳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两人住在安置点,由于丈夫白天需要上班,因此她的日常生活全靠志愿者和吴秀琴的家人帮把手,“这不,前天我们两人还结伴去产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11日,当得知滠口第三小学要改造成为临时安置点,50多位志愿者通宵布置好了这里,为的就是让转移群众来到这里住的舒服些。”吴静说到。这位24岁的小学数学老师,从11日起就在安置点从事志愿服务,“安置点人多的时候,我们每个志愿者负责一个安置房间,日常的打扫等工作都是志愿者在服务,每天都会负责将一日三餐都送到群众的手中。”刚开始转移群众抵达安置点时心情比较低落,“大家都皱着眉头,不少人都担心家里会不会被淹水,时常表示想要回家看看,我们每天都会把大堤上的水位情况公布,只要大堤是安全的家就是安全的。”

除了安抚转移群众的心情,志愿者也会利用自身优势让大家运动起来,“有的志愿者是音乐老师就带着大家跳跳舞,唱唱歌。”吴静告诉记者,志愿者中有90%的人都是90后,带动气氛十分有优势,“虽然我们年纪不大,但是都把这里的群众当成亲人在照顾,有时间就和老人们聊天,陪孩子踢球,毕竟他们离开家园心里多少回有不舍,如果生活上能让大家住的舒心些,他们的负面情绪会缓解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