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云南省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创始人、《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主编刘绍清主编的《大一这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审批通过,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印刷出版。

该书按作品内容分七个部分,共57篇47万字。其中序4篇、爱河奔流12篇、人生风景8篇、理论思索10篇、智慧点滴9篇、乌蒙回音12篇、附录2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散文》主编贾宝泉表示,看了《大一这年》,令我感动。文化扶贫是整体扶贫工程之重要一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事业,可以使人自立自强,不伸手,不自馁,处贫穷不失志,处富足不奢靡,如此经济上去了方能得以巩固,即使遇到新的挫折也容易重新奋起。文化扶贫,功在当代,泽及后世。

现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中国金融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阎雪君认为,《大一这年》是一部文化精准扶贫的好教材!文化扶贫不新鲜,新鲜的是昭通市纪委在文化扶贫上的做法。许多地方的文化扶贫,不外乎送书下乡、农科技培训,到农村进行文艺演出,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等等。与众不同的是,昭通市纪委的文化扶贫,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他们鼓励学生们用文字记录和反映家乡生产生活状况,还从中评选部分优秀文章参与了全国青少年“中华情中国梦”征文活动,许金娥、唐贤奎两位同学还受邀到北京参加现场总决赛,并以优良的成绩获得全国三等奖,在当地产生了轰动和示范效应。在扶贫队员们的鼓励引导下,受助大学生们也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生活经历,抒发人生感受,表达雄心壮志。

受助大学生史凡跃、朱家丹、肖显奎、高德平等六人,在大一这一年当中,共写出了20 多万纪实性文字,记录了各自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成长的经历和对学习生活的感受感悟。扶贫队员们把这些文章整理之后发到了资助大学生的爱心人士手中,架起了扶贫者和扶贫对象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实现了扶贫者和扶贫对象之间的有效互动,既让受助大学生得到了鼓励和引导,增强了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动力,又让爱心人士切实看到了自己扶贫的可喜成果,坚定了扶贫的信心和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云南省委党校培训部副主任、副教授,现任云南省领导科学决策研究会法人、副会长李培滇表示,文字清新、充满泥土味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总感觉有一股山间清泉在缓缓流动,特别是文字里透出的那种原始森林气息以及沁人心脾的令人舒心神往的纯净氧气。虽然每篇文章文字不多,但是总给人一种亲切感,久违的亲切感,与大城市里面的繁杂吵闹,充满浑浊怪味的气息形成极大的反差。泥土味的芳香,广袤旷野的清新,沁入心脾的感觉在文章里面随处可见。文章中的每一个小故事,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道浅出,很像是和老百姓拉家常,说心里话,讲平常事,仿佛听到了老乡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这是多么奇妙的感觉,多少年没有这种感觉了。很多文章,从老百姓的角度反映了真实的老百姓的需求和生活,与以往的理论文章,“官样”文章,空洞、大话、套话有明显的区别。我认为,这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我在想,再好的文章,再好的对策,如果不能够让老百姓认可,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其效果往往要大打折扣。

凡人小事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所谓凡人,即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一个个凡人的变化,一桩桩小事的解决,能够勾勒出社会的基本状况,或者说社会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中。我们的时代,在进步的过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变化往往通过这些凡人小事反映出来。同时,该书展现了社会的时代精神。作者们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凡人小事概括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文化扶贫的基本情况,反映了我们的各级政府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与我们这个时代节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时代的大潮。

在这个大潮中,我们的老百姓,社会的普通人群,特别是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以及年轻一代的学子们他们的情况如何,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有极高的思想觉悟、极高的文化修养、极高的品德和境界。我们在搞调查研究,在研究政策的时候,作决策的时候,提出实事求是的对策,才能够真正体现我们党的政策的正确性,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上,为人民群众谋利。就像习总书记说的,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事,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切身利益等等都是我们制定政策的依据。该书就是通过大量的凡人小事,反映他们文化脱贫的情况并总结出文化扶贫的经验。

有人说中国这么大,凡人小事能够说明什么问题?事实上恰恰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凡人小事,促进了中华民族迈进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社会。以小见大,就是这些小事小人物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本书的视角独到,通过对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小人物的分析与描述,揭示了时代变化的步伐变迁。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人们心灵的变化,思想的变化,习惯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化,小事小人物的变化所体现的强烈的时代感,充分展现了文化扶贫丰富的内涵和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所谓文化扶贫,就是通过文化的无穷魅力,通过点点滴滴的文化小事,提高老百姓的综合素质,促进老百姓思想观念改变,说白一点,就是增强老百姓自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决心和勇气,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自己的家乡,大家一起共同奔小康。

现任昭通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梁恩洪则认为:刘绍清其人,年过四十,其貌不扬,但是心底敞亮——他工作在纪委机关,却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做着本应是文化体制内的专业人士所做却没有做的文化事:无论是领着一干文学青年编辑出版民间文学刊物昭通《星火》,还是编辑发行(内部)不定期民间学术性刊物《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研究》,他都在一个本应是“旁观者”的角度做着一个“业内人”做的事情,而且,做得不错,小有成就,至少有一大堆希望找到地方发表(哪怕是内部)自己文字的文学青年去热爱他。

刘绍清先生还是一个韧性十足的人。他其实在当地的文学界或者文化界中,至少是没有被官方认可的“文化人”,其在处理有关文学、文化类的自主性工作时,往往并不是那么顺畅,或者说顺理成章就可以得到许多文化资源。但是,他有一张“厚”脸:主动、低调地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包括文化名人)交流、交往,用真情实意换得大家的支持与帮助,甚至成为朋友。以至于他所编辑出版的几本书,都得到了不少文化名人的点赞,并得到不少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的收藏。本书,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刘绍清先生挨个儿请大家创作的,实在是难能可贵,精神可嘉。

刘绍清做文化事,可能会让人产生“不务正业”的想法。正业?副业?

我要说:“文化扶贫,匹夫有责。”当然,真正的“匹夫”是做不得文化扶贫这件事儿的。而刘绍清几乎是牺牲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来做这事儿,就是值得称赞,值得敬重。

我折服于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所以我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我没有拔高任何人的习惯,因此,对于刘绍清以及他主编的《大一这年》,我给予的每一个赞美都是中肯的,因为他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作为同城人,作为我曾经用我的文字影响过的青年文学爱好者,我了解他,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精神,了解他的境界,了解他那种我根本无法拥有的韧性。因此,我敬重他的这种韧劲,更敬重他的这种韧劲儿推动他所做的文学事与文化扶贫事。

把话题调回来,再说说《大一这年》这本书的精神内涵吧。

用一个简单朴实的语言来概括这本书的内涵,那就是:“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定根水’。”

凡是种植过树木的人都知道,种树时的定根水有多重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树人,是要将人树成参天大树,国家栋梁。因此,“文化扶贫”这桶精准扶贫的“定根水”,真正需要全社会的有识之士来一滴一滴地添加,让它成为滔滔江河,奔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