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千古一帝,很难不被人提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就被誉为皇帝的上限和楷模,千年来无数人赞颂的“贞观之治”就出自于这位皇帝。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很少有帝王可以与秦皇和隋文相提并论,而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功盖当世,名垂千古,与其在位期间重贤才、施仁政,特别是从谏如流的品质,可以说是其万世流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提到从谏如流,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魏征。唐太宗在魏征过世之后,称其是他的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心宽宽阔、唯才是用”的牌坊

魏征这个人可以说是“太子杀手”,早年辅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处决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强纳弟媳,杀子侄的同时,太宗登太子位,不久受父亲内禅帝位,这一时间段中以“既往不咎”的宽阔胸襟接纳了很多曾经的“太子党”。魏征就是其中一个,魏征后来逐渐升官,官至 太子太傅,国公,其实更像是一个行走的“心宽宽阔、唯才是用”的牌坊。

魏征后来又辅佐李世民的儿子——太子李承乾,李承乾依然不得善终,最后皇位落到了软弱无力的李治身上,成就了武氏临朝的乱局,这里就不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从谏如流的牌坊

据史料记载,魏征一生大约进谏过二百多次,很多次都是直言太宗的过失,而太宗即使很生气,也大都会听从,甚至赏赐。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谏太宗十思疏》了。与很多皇帝一样,青年上位的太宗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杀兄逼父”等传言的冲击,一直立意做一个好皇帝,贞观十年以后才慢慢越来越开始放飞自我,而魏征在这段时间就是一个独行的战士,总是拼搏在第一线。

贞观十二年,嫡皇孙李象出生,李世民对臣下说道:“贞观以前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而贞观以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只是魏征一人。古代的名臣都不能超过他们。“这一段很是义正词严,难分真假,不妨再看看后面一件。

贞观十三年,魏征上《十渐不克终疏》,列举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劳役百姓、亲小人、远君子、生活奢靡、喜欢游猎、无事兴兵等问题,提醒太宗应当慎终如始。李世民看了之后说了一段话:”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这一段就直白多了,直言纳谏一是为了“以众善道”,否则无脸见人。另 一方面是为了宣传,不仅要弄成屏风,天天放那给人看(名义上是给自己看),还要让史官记下来,让万世都知道他们的“君臣之义”。这明显就是故意做假呀,魏征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当世甚至万世都知道他李世民是一个从谏如流的明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可能觉得有些牵强,那钰哥不妨再全面深入的分析一下李世民这个皇帝。

1、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是从其哥哥手上强夺而来,杀兄杀弟并软禁父亲李渊,几个侄子几乎被杀光,还强占了弟媳杨氏,这样到手的皇位,手段如此狠辣,难道会是一个职场小白羊?喜欢当众受虐?

2、有史料记载,李世民是第一个正式干预史书的皇帝,在李世民以前,史书的编写是不受皇权干预的,而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妥,当然不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而是一方面书写其皇位的正统性,另一方面强调其千古明君的懿行。为了正统性表述,历史记载中李建成就是一个二憨憨,要啥啥没有,干啥啥不行,整个天下都是他李世民打下来的。这种表述不免太过偏颇。如果真是这样,李渊上位后早就应该是李世民的天下了,根本就不用发动玄武门政变这样的容易让历史非议的事故。

3、有一次在魏征直谏之后,李世民怒冲冲退朝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就是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糟老头。长孙皇后说要杀谁?李世民说是魏征,说他都是在廷上羞辱我。长孙皇后于是退下换了正装来见李世民,说道:“都说是主明臣直,今魏征直肯定是因为皇上明呀,我哪敢不恭贺陛下。”彩虹屁一拍,太宗转怒为喜。这个故事说明啥,太宗就是个虚荣心爆棚的人呀,被人当廷指出 问题就发怒,马屁一拍就好了……

所以说,李世民实际上并不像史书上说的那般雄才大略,真正很多军事上的功业都是其子李治在世的时候实现的,比如成功征高句丽。但李治的名气比其父亲差太远了,甚至比他媳妇武则天都差得多。可以这么理解,这就是实干派与流量派的区别,李世民在位确实做了很多好事 ,但很多事都是有目的的去完成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问题,历史上很多的好皇帝都是怀着一定的目的去做的,而且还很难坚持下去,弄得晚节不保,如唐玄宗。

所以我们说在营销达人李世民面前,魏征更多的是一个牌坊,用现代语言来说是广告,而不是镜子。我们不能说李世民心口不一,事实上能骗人一段时间都是好的皇帝,如果能骗一辈子不翻车,那就是本事,千古一帝就是这么营销出来的,却也无可厚非。对于老百姓而言,贞观之治就是他的答卷,至于是为什么而来?是真心还是假意,又何须过分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