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长宁区政协之友社社员、著名水彩画家严德泰和夫人朱兆顺在之友社理事长刘春景等陪同下来到长宁区慈善基金会捐款20万元。7月22日上午,笔者仪靖远专程拜访两位老人,对其进行了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捐款是严家的传统

严德泰,1929年出生,夫人朱兆顺比他小几岁。因为年事已高,子女又都不在身边,前几年他俩入住了老年公寓。严老表示,这次捐款只是遵循家训而已。1982年,严老的父亲严庆祥给儿子儿媳留下了这样的家训,“注意礼貌 讲究文明 敬老怀幼 如己之亲 临事以敬 言信心诚 朝斯夕斯 持之以恒 爱国爱家 如护目睛”。“爱国爱家,这就是我家的传统。”严老特别强调。

严老拿出上海档案馆珍藏的第19路军给他父亲的感谢信,介绍道,抗战初期父亲和许多爱国企业家一样倾力支持抗战。新中国成立时,严老的父亲在香港,任弼时邀请他回上海,还带回了海外资产。尽管经历了包括“文革”在内的一系列运动、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父亲的爱国心依然不变。“文革 ”中他被赶出了严家大院,1979年政府让他搬回去住,他没有同意。在刘靖基(时任上海工商联主任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多次劝导下,父亲才回到故居。

严老父亲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后多次撰写提案,为振兴经济、发展民生提出了许多好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要像父亲那样

在严老心中,父亲的形象十分高大。父亲去世后,严老认认真真阅读了家训。他说:“ 我想学习父亲,可惜只有一点点像。”笔者担任过长宁区政协秘书长和之友社总干事,对严老比较熟悉,还多次采访他。这体现出严老一贯的谦虚品德。

曾记得,作为上海市水彩画协会会长、名誉会长,严老在上海滩颇有名气。他的水彩画,不知多少次被长宁区政协和之友社作为礼品,赠送给学校、医院甚至是《长宁时报》报社乔迁,大家无数次被感动。

曾记得,他亲手创办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书画康复班,5年中始终认真教病人作画,为他们的康复和回归社会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获得医院和病人家属的广泛赞誉。

曾记得,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发生后,他多次呈上画作,还捐款5000元。他的作品,连同其他政协委员、之友社社员的爱心一起,成为政协和之友社奉献社会、关爱民众的历史见证。

曾记得,从2004年开始,他每年精心创作一幅水彩画精品,并且提前送到政协之友社,用于祝寿大会开奖赠送给寿星。这件事,一直被广大社员传为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老作品

还是少宣传我们为好

近几年,严老住进养老公寓,处理了部分画作。妻子建议是否再捐款20万元,严老十分赞同,于是有了7月10日那一幕。

笔者问道,“你俩上一次捐款是什么时候?”严老说,上一次是在2016年,向慈善基金会捐了10万元。之前还有几次,数额不是很多,比....”没等他说完,朱老立即打断他,“不要多讲啦,都是过去的事情,还是少宣传我们为好。”

笔者只能转移话题,“你俩如此情投意合,如此富有爱心,一定有许多共同点。你是上海大隆机器厂老板的公子,夫人一定也出生于名门望族吧?”朱老马上接口表示,这个你也不必多说了。严老顺从夫人的意思,只透露了一点点信息。“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一份资料上只介绍了上海大隆机器厂和上海求新造船厂,后者与她家族有关。”笔者回家上网一查,求新造船厂的前身是上海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其创始人叫朱志尧,是朱兆顺祖父的兄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望好传统代代相传

朱老认真地说,严老的父亲是一个没有不良嗜好、一门心思干事业的人。严老补充道,我父亲18岁就接管大隆机器厂,一心扑在工作上,与工人们打成一片。他从来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看电影电视。总之,他不会玩。凭藉毅力、恒心和聪慧,他担任过5家企业(包括外地)的总经理,在国内外很有影响力。

1933年,严老父亲代表中国民族企业家去瑞士出席国际会议,在会上介绍了如何在工厂实行“三八制”(包括8小时工作制)、废除工人下班出厂的“抄身制”,为中国民族工业赢得了声誉。退休后,开始学习书画,在台湾举办个人画展,还出版了画册,得到行家的好评。

“父亲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与榜样。我现在已经把父亲的家训发给子女了,希望他们都能像我父亲那样,做一个爱国爱家的人。”严老兴奋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